赤水懷古四——“赤水津”考 作者:蔣文正 陳榮(明)詩云:“渭水東邊赤水津,溪流清淺靜無塵,料應飲后心能赤,愿染丹衷答圣恩”。時愈數百年,原赤水津的景況早已面目全非,至于在何處,更是無人知曉。但雖時間歷久,赤水地區地貌變化不大,渭河的走向基本未變,自西向東,自與赤水河交匯處受赤水河水流沖擊急轉向北數里后又轉為東西向,爾后忽而向北數里,忽又向南數里,時隔二三十年南北往復,大向不變。赤水河、遇仙河、東西間隔位置一直未變,入口處的數個村莊幾百年位置一直未變。赤水街道做為關中最繁華集市,根據縣市志載,位置也未變。鑒于歷史延襲下來的基本格局,筆者根據如下緣由推論出,赤水津的基本位置,與關心赤水歷史的人共商。 ![]() 渭河晚霞 劉合心攝 渭河在歷史上是關中唯一的水運線路,在運輸不發達的情況下,水路不失為重要的或者說與陸路同等重要。來自甘肅、河南、山西的相當部分貨物是由水路運出,筆者出生在渭河沿岸,五六十年代時渭河常有大型木船、帆船來往河道。詩中提到“渭水東邊赤水津”,而渭河赤水段只有在與赤水河交匯處才向北流,其它都是東西向,也就是說能夠座落在渭水東的赤水津就只占家碼頭具備這個方位,其余碼頭都在渭水之南,而從未有過位于渭水之東。 “津者”碼頭也,僅就赤水地區而言,碼頭就有四五處之多,分別為占家碼頭、倉渡、王里渡、侯坊碼頭,可見赤水水運發達,且碼頭分布相對均勻,每個間距不過三里左右,每個碼頭都有通往赤水的道路,但距離最短的仍然是占家碼頭,從赤水河東堤到赤水街道只不過二三里距離,沿河堤一邊道路相對平坦,且全為沙土,無論雨多雨少,都無過多泥污。其它幾個碼頭相對距赤水街較遠,尤其王里渡及侯坊碼頭。據年事已高的老人們講,大部分貨運不在此上下,他們只是方便渭河北的孝義、倉渡等地村民趕赤水集用。 ![]() 渭河華州段渡口 劉煥民 就赤水地勢而言,赤水街以地勢數前后李家村的周圍最低,據上世紀五十年代考古發掘三張以南還有古墓存在,可見此處地勢相對赤水而言是處于稍高位置,由于赤水河口與渭河在此直接交匯且平坦,津水不斷向堤內滲透,加之赤水東堤以東的金沙渠,赤水河沿堤渠不斷向赤水北流去,形成赤水以北水源極其充沛,流動也相當平緩,再遠一點的倉渡碼頭是在渭水之南,且此是全赤水最低,所有水流都涌向那里,盡管流動緩慢,卻水較深,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在三張村南,后李村西先后修了抽水站,每到雨季,大功率水泵開足馬力,晝夜不停向渭河堤內抽水。 根據上述幾點,赤水津應當就是占家渡口,距赤水鎮距離,與渭河的走向,堤內的位置條件以及與其它幾個渡口的對比能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走水路路途勞頓的人們在此駐足、裝卸到赤水或由赤水運出的貨物,隨后走下堤處的壕溝渠。面對清、淺、靜無塵的赤水之水,美美飲上一鞠(杯),那清爽、涼甜之水立即滋潤、涼透肺腑,也難怪嘆贊這天賜之水“……料應飲后心能赤,愿染丹衷謝圣恩”了。 時至今日,當年赤水津的盛況不再,渭河水路運輸早已被快速發展陸路所取代,赤水水位逐年隨陜化集團的建成也急驟下降,那遍地的清、淺靜無塵之水早已無蹤,但每當我們站在占家渡口而想起當年的赤水津時人們那懷舊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2019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