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純電動車24小時耐力測試中,奔馳的AMG GT XX概念車以5479公里的成績大幅刷新了原有的紀錄,不僅僅是刷新紀錄,奔馳這次的測試是連續跑了7個24小時還要多,平均每天里程達到了5300公里,在此之前,大家關注到電動車24小時耐力測試是小米YU7在鹽城賽場跑出了3944公里,創造新紀錄。純電車24小時耐力挑戰,就是用純電車連續超高速跑24小時(含充電時間),看看可以跑多少公里?這是對整車動力、充電、耐久和可靠等全方面的測試,相當于用短跑的速度跑馬拉松。 YU7能不能跑完,成績如何?我們決定試一下,結果,YU7 Max 測試車 跑下來了,成績還不錯。大家知道多少嗎? 3944km! 扣除充電時間,平均時速 210+;充電30次,每次10-12分鐘。 8月份,小鵬汽車官宣小鵬P7 24小時耐力賽跑出了3961公里,打破了YU7的紀錄。奔馳概念車連破紀錄遙遙領先,傳統汽車豪強終于在新能源車領域支棱了一次,這不禁會讓人有些擔心,傳統汽車豪強原來還是這么厲害,他們一發力是不是咱的新能源車優勢又沒有了?首先,24小時耐力賽是一項綜合技術能力的檢驗測試,和真正用戶使用場景關系不大。把24小時耐力測試結果的遙遙領先轉化成可感知的用戶價值哪怕只是情緒價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奔馳測試用的是概念車,小鵬P7和YU7是量產車,概念車和量產車之間有差距很正常。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咱們要看清楚這項24小時耐力測試主要考驗了車輛哪方面的技術含量。這話不錯,但太泛了,下面咱們就精確分析一下影響24小時耐力測試賽成績的關鍵因素。對比小米YU7和奔馳概念車的24小時耐力測試,不難發現這兩者之間差距最大的就是測試期間的平均速度,小米YU7的平均速度是210公里每小時,而奔馳概念車幾乎全程300公里每小時恒速行駛,極速超過360公里每小時,在兩款車都跑了18個小時多的情況下,奔馳概念車的遙遙領先主要是靠更高的速度。可以這么說,在以后的24小時耐力測試賽中,廠家PK的重點就是速度,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巡航,才有希望實現更遠的行駛里程。24小時耐力測試是包括充電時間的,如果充電時間夠快就可以留下更多時間去跑圈,小米YU7跑圈的時間是約18.8小時,也就是說花了5小時12分鐘充電奔馳AMG跑圈的時間是約18.26小時(以平均時速300公里計算),充電時間大概是5小時45分鐘當然充電時間也是電機散熱休整的時間,這需要一定的平衡,如果電機更抗造,充電更快,那么就可以留出更多時間跑圈,在24小時內跑出更遠的里程。風阻系數是第三重要的因素,汽車高速行駛最大的阻力是來自風阻,風阻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同樣的電池容量風阻系數越低,充一次電能跑的時間和里程就越長,固定24小時內所需的充電次數就越少,這也意味著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跑圈。奔馳AMG概念車的風阻系數是0.198,這是一個很出色的成績,咱們中國車要做到同樣的水平也是能做到的。耐久可靠是完成24小時耐力測試的基本要求,要保證車輛連續幾十次40~50分鐘時長的極速續航能力,對各廠家來說這項技術挑戰的門檻可能是最低的,一,電動車采用電機驅動,電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可以說早已經經歷了各種更苛刻更嚴酷的考驗,舉個例子,大型機房的冷卻風扇,很多都是成年累月連軸轉的。二,根據已經完成的一些測試總結,電動車的24小時耐力測試每行駛一個小時至少會有一次十分鐘左右的充電時間,也就是說電機每跑個幾十分鐘就能歇十分鐘,這樣的耐久挑戰難度和大家想象中的24小時滿負荷連軸轉是有很大區別的。奔馳概念車之所以能遙遙領先打破紀錄主要得益于更高的巡航速度,在充電速度,風阻系數和耐久可靠方面并沒有絕對優勢。提到速度,大家一定不會忘記前幾天剛剛發布的仰望U9創造的極速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