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0829 數字消費陷阱,正悄悄讓孩子們淪陷 “我女兒好像被騙了……”上海一位母親報警時聲音顫抖。她11歲的女兒小彤在網上交易游戲賬號時,遭遇精心設計的騙局,200元保證金不翼而飛。同在上海,另一位12歲女孩小莉半年內為購買二次元“谷子”狂花9萬元,讓家長震驚不已。而12歲男孩小順則在游戲中“氪金”超過2萬元,直到銀行卡余額不足的提示短信到來,家長才發覺異常。 新聞來源: 12歲女孩半年狂花9萬!上海媽媽急得報警 這些并非孤立事件。在移動支付無處不在的今天,數字消費陷阱正悄悄包圍著我們的孩子,而他們卻對風險毫無概念,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無現金社會,孩子對錢失去實感 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孩子們對金錢失去了實感。沒有親眼看到鈔票從手中遞出,沒有感受過錢包從鼓脹到干癟的過程,電子支付變成了一種抽象的數字游戲。點擊、確認、支付完成,幾個簡單步驟就能獲得即時滿足,這種體驗削弱了消費時的心理門檻,讓人容易忽視背后的真實代價。 對一些青少年來說,購買“谷子”(二次元周邊產品)已經超越了普通購物行為,成為一種情感寄托和身份認同。正如民警發現的,小莉剛升入初中,學習節奏變化導致成績退步,購買“谷子”成了她緩解情緒的唯一出口。這種情感消費模式加上便捷支付,形成了極易上癮的組合。 “圈內交易”背后的法律灰色地帶 更令人擔憂的是,倒賣“谷子”的行為可能已經游走在違法邊緣。這類圈內人士之間的交易往往打著“以物易情”的旗號,缺乏正規交易平臺的保障機制。價格不透明、質量無標準、售后無保障,甚至可能涉及侵權產品。由于交易雙方多是未成年人,維權難度極大,一旦發生糾紛,孩子們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但法律執行面臨現實挑戰。那些專門針對青少年設計的消費陷阱,往往利用心理學原理,通過限時優惠、稀有性營銷等手段,刺激孩子的購買沖動。而屏幕后的操作者很少會詢問消費者的年齡,更不會主動驗證是否獲得家長同意。 情感缺失下的消費補償機制 仔細分析這些案例,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孩子都在通過消費補償某種情感缺失。小莉用“谷子”緩解學業壓力,小順則通過游戲充值獲取虛擬世界中的成就感。他們都在找尋自己的價值聯結。 數字經濟時代,電子產品成了許多家長的“電子保姆”。給孩子一部手機或平板,就能換來片刻寧靜,但這種便利背后隱藏著巨大風險。孩子們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入復雜的數字世界,就像沒有學游泳就被扔進深水區,難免溺水。 建立數字時代的親子新契約 面對這些挑戰,簡單的禁止和說教已經不夠。我們需要建立數字時代的新型親子關系:一方面,家長要主動了解孩子的數字世界,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加強監管,如設置支付密碼保護、開啟消費提醒、定期查看賬單。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費觀念和情感調節機制。喜歡二次元文化本身沒有錯,但需要引導孩子采取合理的方式表達這種喜愛;玩游戲也是正常的娛樂活動,但要避免陷入“氪金”無底洞。 數字世界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普遍,移動支付也只會更加普及。我們的任務是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新時代安全航行,而不是因恐懼而試圖隔絕他們與整個社會。只有當孩子們真正理解虛擬交易背后的真實代價,培養出理性的消費習慣和情感調節能力,他們才能在數字世界中健康成長,而不被隱藏的陷阱所吞噬。 #數字時代 #眾晟悅納 #消費陷阱 #谷子 #法律邊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