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衣賜履按:史書里的劉駿,甫一出場就很不堪,最典型的場景有兩處:一個是元兇劉劭殺爹稱帝之后,劉駿手下干部沈慶之來匯報情況,劉駿以為老沈是來替劉劭殺自己的,“撲通”跪下給老沈“當當”磕了兩個,抹著眼淚兒請求允許跟老娘去道個別;再一個是,南郡王劉義宣造反的檄文到了建康之后,劉駿立即嚇尿了,就打算把皇位讓給這位造反的叔父,幸虧老弟竟陵王劉誕強烈反對,劉駿才保住了皇位。 總之吧,給人感覺,劉駿就是一如假包換的挼貨。 實際上,干掉劉劭、平叛劉義宣,都是驚天動地的事兒,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但從史書上看,劉駿就跟一傻小子似的,碰巧張開大嘴打了一哈欠,天上掉下一個大餡餅,整落他嘴里了。 這一回,咱擺一擺劉駿登基之后的手段,看看這家伙的成色。 ![]() 劉駿生于公元430年的八月,字休龍,小名道民,是文帝劉義隆的三阿哥。 公元435年,被封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戶。 公元439年,年方十歲,做了都督湘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湘州刺史,戍守石頭。 公元440年,改任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仍戍守石頭。 公元444年,加督秦州,進號為撫軍將軍。 公元445年,改任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以及荊州之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隨郡六郡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州政府設襄陽)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史稱,自東晉立國以來,從來沒有派過皇子出鎮襄陽,當時,文帝劉義隆有收復函谷關、黃河以北地區的想法(時太祖欲經略關、河),因此有這個任命。 ![]() 衣賜履說:劉駿終于十六了,算是半拉成人了,方面大員的活兒,大概能做一做了吧?想必大家跟我有同樣的疑問,劉宋的皇子們,五六歲,七八歲,就做到方面大員,他們怎么治理一方? 劉宋有辦法,我們后面會講到。 另,劉義隆有收復故土的想法,任命劉駿坐鎮雍州,說明劉義隆對這個兒子,是比較看好的。 公元448年,改任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以及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鎮守彭城(江蘇省徐州市),兼領兗州刺史。 公元450年,劉義隆第二次北伐失敗,劉駿受到牽連,先降為鎮軍將軍,再降為北中郎將。 衣賜履說:這個事兒我們以前分析過,北伐失敗的第一責任人當然是劉義隆本尊,但總不能讓皇上背鍋吧?劉駿就充當了背鍋俠之一。史書上沒有記錄劉駿有任何不滿,說明他相當沉得住氣。 公元451年,劉駿改任都督江州,以及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公元452年,西陽郡(湖北省黃州市)五水蠻造反(五水是發源于大別山的五條河),動靜兒搞得挺大,文帝劉義隆命太尉中兵參軍沈慶之等討伐,又命劉駿總統各軍。 衣賜履說:這樣,因了平叛五水蠻,劉駿與沈慶之、柳元景等這一時期劉宋最能打的將領,建立了直接的上下級關系,甚至可能已經形成了某種君臣關系。 劉駿登基前的履歷相當豐滿,出任過好幾個州的刺史,與北魏大軍直接PK過,還有平亂的經歷,哪怕只是中等資質,也能積累相當的行政、軍事經驗。 公元453年,二月,元兇劉劭弒殺老爹劉義隆稱帝。 四月,劉駿稱帝。 五月,劉駿攻克建康,斬元兇劉劭。 入主建康之后,劉駿歘歘歘搞了一串大動作。 動作一,殺兄弟 公元453年,七月二十九日,劉駿的老弟、南平王劉鑠去世。史稱,劉鑠相當有才,并且頗有些看不起劉駿,于是,劉駿派人毒死了他,然后,追贈為司徒。 十二月二十五日,劉駿下詔,裁撤太子宮干部,大幅削減太子宮干部的編制。 衣賜履說:這兩件事,表面上不同,內核是一致的。大家還記得我經常強調的政治邏輯嗎? 所謂政治邏輯,就是帝王不允許有任何威脅的存在,哪怕這個威脅并不存在。 【不允許任何威脅的存在】 殺劉鑠,是擔心以后劉鑠謀反;砍太子宮編制,是擔心以后太子坐大,像元兇劉劭砍老爹劉義隆那樣,來砍他劉駿。 顯然,當劉駿認為有威脅時,他就會想辦法清除這個威脅,這是我們分析他的行為的基本前提。 到了公元455年,又冒出一個不長眼的來。 劉駿的老弟、雍州刺史、武昌王劉渾,帶著左右侍從們寫了一份檄文,任命自己為楚王,改年號為永光,設立文武百官,據說是游戲玩鬧之舉。劉渾手下長史王翼之,將劉渾親筆寫下的檄文封好了,呈報朝廷。 八月一日,孝武帝劉駿下令,將劉渾貶為平民,放逐到始安郡(廣西桂林市)。劉駿又派員外散騎侍郎戴明寶前去盤問斥責劉渾,命其自殺。 本年,劉渾十七歲。 衣賜履說:兩點感受:第一,劉駿確實能下狠手,自己的兄弟,說殺就殺,一點兒不含糊;第二,這個劉渾,確實夠渾的,十七歲了,你生于皇家誒,多少血腥宮斗就跟你身邊兒誒,竟然拿這種事兒來游戲玩鬧,死得不冤。 《宋書·禮志》載,孝建元年,劉義宣反;二年,劉渾又有異圖,劉駿認為,諸侯王太過強大,就打算削弱他們。于是有了—— 動作二,改制度 公元455年,十月一日,江夏王劉義恭、竟陵王劉誕上奏,請求裁減王爵、侯爵使用的車馬、服飾、用具器物,以及樂隊和歌舞伎,一共九條。劉駿看后,不太滿意,暗示有關部門,將九條增加到二十四條,諸如:在處理公務時,不可面向南坐(只有皇帝才能面南而坐);內史、宰相,以及封國其他干部,對王、侯自稱為下官,不能稱臣;罷官之后,長官部屬關系,即行解除,等等。 劉駿批準。 衣賜履說:劉義恭是劉義隆和劉義康的老弟,當年,劉義康如何意氣風發,劉義隆如何收拾劉義康,如何弄死劉義康,劉義恭看在眼里,烙在心頭,因此,他的一生,都低眉順眼,致力于揣摩皇上的心思,只圖做個快活王爺。然而,也不快活。 劉駿大概被劉宋建國之后的各種謀反叛亂整怕了,妄圖通過所謂的“制度建設”來維護王權的穩固,然而,他不可能認識到,只要還是世襲王朝,皇帝專制,不管你搞出什么樣的制度安排,王朝的覆滅都是遲早的事兒。 事實上,劉駿從剛入建康時就開始著手改制了。 公元453年,七月十四日,劉駿下詔,要求文武官員暢所欲言,批評朝政。 七月二十一日,下詔裁撤細作署,并入尚方署;浮華雕刻和裝飾,皇親貴戚經商謀利,一律禁止。 史稱,劉駿對老爹劉義隆所制訂的典章制度,大都做了改變,郡、縣一把手任職期限以三年為限,劉宋帝國良好的政治,從此走向衰敗。 衣賜履說:胡三省注說,劉義隆時期,地方守宰,以六年為限,而劉駿上臺之后,改為三年,在執行過程中,又經常變動,還有不到三年的。實際上,老胡這都說客氣了,扒《宋書·孝武帝紀》就會發現,從劉駿入建康到公元455年年底,兩年多時間,別說郡縣主官,僅相對重要的州刺史任命,就多達五十余次。州主官變動如此頻繁,南郡王劉義宣造反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我個人認為,劉駿對方鎮大員的不信任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 劉駿豈止對地方官不信任,只要手中有權的,不管是親兄弟還是親叔叔還是親手下,誰他都信不過。 動作三,砍要職 公元454年,元旦,劉駿到南郊祭天,改年號為孝建,大赦。 正月六日,改任尚書令何尚之為左光祿大夫、護軍將軍;左衛將軍顏竣為吏部尚書,兼驍騎將軍。 衣賜履說:劉駿擼了何尚之的尚書令,但并沒有任命新的尚書令。 緊跟著,南郡王劉義宣等人造反,六月,徹底平定。 六月二十三日,劉駿下令撤銷錄尚書事。史稱,劉駿對皇族力量的強大深為厭惡,更不想讓臣子把持大權。叔父、太傅劉義恭看出了他的心思,所以上書請求裁撤。 衣賜履說:我的天哪,這個貨把錄尚書事給撤掉了!我們從兩漢講到現在,錄尚書事,一直是最核心的權力,三公錄尚書事,才有滋有味兒,倘若沒有錄尚書事,則正可謂“平生不錄尚書事,縱為三公也枉然”。 現在,我們就清楚了,史書里說劉駿一會兒嚇尿了,一會兒要投降,都是絕無可能的事兒。 沒點兒尿性,他能把錄尚書事給撤了?! 動作四,拆重鎮 最初,東晉朝廷把揚州(江蘇省南部及浙江省)作為京畿,朝廷所需要的布帛糧食等,都由揚州供應;同時,又把荊州和江州作為軍事重鎮,全國的精銳部隊都在此二州,常派大將鎮守。這三個州的人口,占江南地區人口的一半。 現在,孝武帝劉駿認為這三個州實力太強,得拆。 ![]() 公元454年,六月十八日,劉宋朝廷從揚州分出浙江(錢塘江)以東五個郡(會稽郡,浙江省紹興市;東陽郡,浙江省金華市;永嘉郡,浙江省溫州市;臨海郡,浙江省臺州市西北章安鎮;新安郡,浙江省淳安縣),設立東揚州,州政府設在會稽。又從荊州、湘州、江州、豫州分出八個郡(荊州的江夏郡,湖北省武漢市;竟陵郡,湖北省鐘祥市;隨郡,湖北省隨州市;武陵郡,湖南省常德市;天門郡,湖南省石門縣;湘州的巴陵郡,湖南省岳陽市;江州的武昌郡,湖北省鄂州市;豫州的西陽郡,湖北省黃州市),設立郢州(郢讀如影),州政府設江夏,撤銷南蠻校尉,將其所屬部隊調回建康。 太傅劉義恭建議將郢州州政府設在巴陵,尚書令何尚之說: 夏口位于荊州和江州中間,正對著沔口(沔水注入長江處),直通雍州、梁州,是一個險要的渡口,自古為軍事重鎮,既有現成的城池,又有優良港口,在此設立州府,再合適不過了。 劉駿批準。 衣賜履說:司馬光大爺沒有看懂劉駿的人事安排,劉駿沒任命新的尚書令,他就以為老何還是尚書令。實際上,空著尚書令不設,我們看著無感,但我敢打賭,當時所有朝臣都懵圈了,搞不清這個皇上要干嘛啊!劉駿就是不想讓你們明白我在干嘛,呵呵。 不久,荊州、揚州由于這次改制,消耗巨大,何尚之請求恢復二州原來的轄地,劉駿不許。 衣賜履說:顯然,何尚之就是個迷糊蛋。皇上要的是安全,你跟皇上談省錢,不是扯淡嗎? 拆分揚州、荊州,本質上是削弱這兩個地方的實力,讓此二地的行政長官失去造反的能力,或者說,哪怕造反,威脅也會小很多。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會發現,越往后,所謂的“州”越來越多,但面積也隨之縮小,實力減弱,越來越對中央無法構成威脅。 只此一事,我們即可看出,劉駿不簡單。 另外,南蠻校尉原駐荊州,手下有兵,劉駿撤銷南蠻校尉,部隊調回建康,也是對荊州的削弱。 動作五,收揚州 公元455年,十月二十四日,劉駿任命太傅劉義恭兼任揚州刺史,竟陵王劉誕為司空、領南徐州(州政府設京口,江蘇省鎮江市)刺史,建平王劉宏為尚書令。 衣賜履說:公元454年的正月,劉駿免了尚書令何尚之,至此,以老弟劉宏為尚書令。又擔心宗室造反,又不得不以宗室維護皇權,劉駿的內心,就像一群刺猬擠在一起。 公元456年,正月四日,劉駿封老弟劉休范為順陽王、劉休若為巴陵王。 正月十二日,立兒子劉子尚為西陽王。 正月二十六日,劉駿為八歲的太子劉子業娶了右衛將軍何瑀的女兒何令婉為太子妃。 正月二十八日,大赦。 七月,劉駿解除了太傅劉義恭揚州刺史的職務。 史稱,劉義恭感到,劉駿對西陽王劉子尚十分寵愛,于是打算回避,就辭去揚州刺史一職。 七月二十三日,劉駿任命劉子尚為揚州刺史。 衣賜履說:讀史讀到現在,越發覺得皇帝這個職業,不是什么好職業,往往會把一個正常人搞成精神分裂癥患者,甚至搞成瘋子。 你道這位西陽王劉子尚多大年紀? 劉子尚生于公元450年,本年虛七歲,劉義恭竟然感受到劉子尚對自己的威脅,遞交辭呈,而劉駿竟然批準了,還真任命劉子尚為揚州刺史了! 劉子尚是天才少年嗎?No!只是劉駿連低眉順眼的叔父劉義恭都信不過罷了。 任命劉子尚,實際就是把揚州的管轄權收到自己手里,劉駿真是夠累的。 當時,火星靠近南斗(時熒惑守南斗),劉駿下令撤銷位于西州的揚州刺史府,讓劉子尚搬到東府,以鎮住這一兇兆(使子尚移居東城以厭之)。揚州別駕從事沈懷文勸諫說: 日月星辰顯示的變化,應當以推行德政來化解。如今即使空出西州,也不一定有什么用處。 劉駿不聽。 衣賜履說:西州,又稱西州城,是東晉時所建小城,位于建康城西側,揚州刺史治所即在此。東府城則在建康城東側,原為東晉揚州刺史司馬道子府邸,后擴建成城壘,與西州城、石頭城共同構成建康城的三重防御體系。 九月十日,劉宋朝廷任命丹陽尹劉遵考為尚書右仆射。 十月二十四日,劉宋太傅劉義恭晉升為太宰,兼任司徒。 衣賜履說: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劉義恭本為太尉,公元453年的五月,被劉駿晉升為太傅。現在,劉義恭做了司徒,劉誕做了司空,還是沒有太尉。理論上,太尉管兵,沒有太尉,就不存在太尉管兵的問題。劉駿一朝,直到公元464年,他臨死之前,才下詔劉義恭兼領太尉。 這么干,絕非偶然。 ![]() 在中央,劉駿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把權力收到自己手中。 那么,對地方官員,劉駿將怎么控制他們呢—— 動作六,用典簽 我們通過一條史料加以分析。 本年(公元456年)二月八日,朝廷任命廣州(州政府設番禺,廣東省廣州市)刺史宗愨(讀如確)為豫州刺史。按照慣例,州府內部開會或商議事項,參加人員都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意見,將這張紙條送到典簽那里,由典簽負責整理。 我們剛才提了個問題,劉宋的皇子們,五六歲,七八歲,就做到方面大員,他們怎么治理一方?比如上面那位揚州刺史劉子尚,剛虛七歲,他干得了嗎!劉宋皇帝(劉裕、劉義隆)的解決辦法就是——派親信去擔任典簽,如此一來,典簽的權力就比其他官職來得重些。到了此時,典簽制度已經運行了幾十年,即使年長的皇子出鎮地方,或是平民出身的地方長官,典簽也掌握大權,接受官員們的報告,傳達朝廷的命令,刺史說話往往不好使。 宗愨做了豫州刺史后,臨安(浙江省臨安縣)人吳喜是典簽。宗愨在行政司法上的決定,吳喜經常違抗。宗愨大怒,說: 宗某年近六十,為國竭忠盡力,到現在才得到豫州這個巴掌大的地方,豈可與典簽一道處理州府事務! 吳喜立即意識到,這個打仗出身的老漢真能一刀攮死自己,大為恐懼,磕頭磕到流血,老宗同志的怒氣才平息下去。 衣賜履說:典簽,再擺幾句。典簽本為處理文書的小吏,在南朝宋、齊時,為監視出任方鎮的宗室諸王和各州刺史,常由皇帝派親信擔任此職,號為“簽帥”,實握州鎮全權。 ![]() 《宋書·吳喜傳》載,吳喜本來是跟著劉義隆混的,沈慶之征討五水蠻的時候,吳喜負責在皇上和前方之間上傳下達,這樣,就結識了劉駿;后來,劉駿就以吳喜為主書,兩人越來越親近。 也即是說,劉駿任命吳喜這樣的親信為主書,或者說典簽,來控制各州長官的。換句話說,只要是劉駿認為重要的方鎮之所,他都會派出親信出任典簽,控制方鎮。 就沖劉駿上任之后這幾個動作,大家看他究竟是挼貨還是雄主? ![]() 彩蛋: 擺幾句宗愨宗老爺子。 宗愨是南陽人,老宗家世代出產文化人,只有宗愨一個,喜歡舞槍弄棒,渴望上陣殺敵。宗愨小時候,叔父宗炳曾問他將來想干什么。 宗愨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這話熟不熟? 成語“乘風破浪”,就打這兒來的。 詩仙李白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拉不拉風?燙不燙耳朵?感情是抄的這個喜歡舞槍弄棒的熊孩子的小作文,哈哈哈。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