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 對高等教育比較熟悉的朋友看到這個行動方案,應該會想起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 2025年的這個方案是2023年方案的后續。看來,2023年專業調整的力度還不夠,還需要深化調整。 我曾在一周前的文章《高考生和家長注意!工科大洗牌:未來十年這些專業最吃香》里說過,專業調整不是政府部門的一拍腦袋,其大背景是第四代工業革命,是學科發展要適應新的產業科技的發展。 我們先比較這兩個方案究竟說了什么 方案細則2023年的方案主要聚焦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到2025年,優化調整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占比進一步提高。要做好一流學科建設,在國際上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優勢學科專業集群,并且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等。 2025年的方案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 第一條就是:對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行動,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布局一批學科專業點。 第二點,要求實施基礎學科躍升行動,在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 第三點,實施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孵化行動,布局建設一批示范性學科交叉中心。 第四點,學科優化,去舊換新。 第五點,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 里面的重點是,要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創新目錄管理機制,縮短調整周期,加強研究生、本科、高職三類學科專業目錄協同聯動等等內容。 方案剖析跟2023年相比,我自己覺得有幾點需要重視,提出了急需學科專業的概念,說明專業越來越向產業靠攏,建設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也是同樣的動作。這個說明,高校培養的人才要有用,當然也好就業。 據教育部有關領導介紹,這個平臺已經進入試運行階段。它主要是整合共享各部門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數據資源,推動構建人才供需“數據—模型—服務—治理”適配模式,逐步實現人才數量規模、結構布局、能力素養三大適配,重點構建了動態供需大數據查詢分析、支撐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提供學科專業診斷預警、開展結構布局診斷分析、探索重點產業人才需求預測等六大功能版塊。 可以預見,不少冷門專業會被大量裁撤。這對學生影響還好,對教師和學校將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第二,強調了交叉學科。在2023年方案里也提到了交叉學科,但當時只是建立,現在要求是建設學科交叉中心。交叉學科其實意味著是某種新專業。就是說,我們要從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轉到新的專業里來了。 2021年,交叉學科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當時只有兩個一級學科,包括: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 在2022年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下,交叉學科門類下有7個一級學科,除了上面兩個外,還有設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工程、區域國別學等。 交叉學科的思想已經體現在各個地方。我所在的一個教授群,就有物理教授說,他的學生專業都是雜牌軍,車輛工程,材料,生醫工,導彈,能源、物理都有。另一位教授也說,他原先是雜牌軍,學的不是物理,但現在滿口物理,學生雖然學的是物理,但也去了芯片行業。 另外,未來科學大獎和科學探索獎的設置也都是按照交叉學科來設置的。比如未來科學大獎,下設3個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也有交叉科學部,有4個科學處,包含:物質科學、智能與制造、生命與健康、融合科學等。 第三,強化了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賦能。現在各高校都非常看重人工智能,985大學率先要求每個專業都要學人工智能的課程,跟當年每個專業都必須要學計算機相關課程一樣。 在目前的形勢下,中美是人工智能兩大巨頭,其他國家無可比擬。在2023年,國內還很悲觀,覺得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很大,但到了2025年,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迎頭趕上。不少美國公司的人工智能應用已經建立在中國開源的人工智能模型上,在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的論文已經占了絕對優勢。有知名教授評論:AI對于中國人,猶如跑步對于非洲人。中國人擅長做人工智能。這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擎,所以我國是全力投入。 對學科發展的影響這個學科專業調整方案,可以看作是專業的新陳代謝,從專業的新增和設置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科發展的趨勢。2025年,新增29種專業。這里面低空技術與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等等都受到了大家的關注,主要是智能和傳統工科、藝術的結合。 2025年新增專業中,低空技術與工程受到大家追捧,120個,體育和健康增加的數量也不少。 根據青塔的統計,2020-2024年新增專業的數量,人工智能最多,達到413個,其他的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英語、智能建造、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網絡與新媒體、金融科技等都不少。這些專業應該是我國著力發展的學科專業。 撤銷專業最多的則見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市場營銷、產品設計、工業設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選擇這些專業時要小心。 另外,針對2025年方案,各省市都在編撰各省急需專業人才,大家也要關注。 還有交叉學科,這也是一個布局重點。 高三學生志愿填報好,最終我們要落實到學生的志愿填報。 學生選擇專業,一般需要4年本科學習和3年碩士的學習,至少7年時間。所以,我們選擇專業不能跟短線炒股一樣,哪個熱填哪個。我們要根據趨勢來選擇。國家的戰略需求是一個長期規劃,至少能保證15~20年,按照國家的戰略,并兼顧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思路。 未來的大學教育會發生很多變化,但它將適應產業發展步伐、適應科技發展方向,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這點不會變。我們抓住這點,就明白自己該如何選擇了。 我個人建議,不論學什么專業,都要學好計算機、人工智能相關課程,要有人工智能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