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接到任務: 舉辦七夕乞巧游園活動! 怎么辦? 大腦瘋狂運轉, 快去抄古人作業—— 自兩漢至明清,七夕風俗不斷傳承發展。女子在這一天都會祭祀牛郎織女,乞求智巧。 清代宮廷中,同樣十分重視“七夕活動”,紫禁城、西苑、暢春園、圓明園、頤和園和避暑山莊都曾舉辦過。其中尤其以乾隆時期在圓明園“西峰秀色”和避暑山莊“水芳巖秀”的活動為勝,無論儀式的規模、用品的工藝都遠遠超過其他宮苑,堪稱經典! ![]() 清 陳枚 月曼清游圖冊之“桐蔭乞巧”
樹立典范的“會場樣板” 樣板一 圓明園·西峰秀色 ![]()
![]() 清 胤禛十二月行樂圖之“七月乞巧”(局部)
滴露梧桐秋影薄,凌波菡萏晚香鮮。 彩盤針線年年事,一瞬歡期萬劫緣。 ——愛新覺羅·胤禛 《七夕·其二》選段 西峰秀色景如前,年年七夕雙星筵,牛女應笑無會緣。 蠟炬成灰落花片,火傳春到依然轉,夜臺之人獨不見。 ——愛新覺羅·弘歷《獨不見》選段 除了“會務手冊”造辦處檔案,清代御制詩詞里也有很多辦會的“小貼士”——乾隆帝御制《乞巧吟》中有一段“今夕乃七夕,瓜果良具陳。中庭供星象,河鼓與天孫”。此處“河鼓”指“牽牛星”,“天孫”即“織女星”,說明七夕活動上要供奉牽牛織女二星哦。 宮中“七夕游園會”的重頭活動,就是乞巧儀式,不僅有特制的桌案陳設,還從民間吸納了“彩棚蛛盒”等布置。“彩棚”就是乞巧棚,早在唐代宮中就“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用于設供宴樂;而“蛛盒”則是盛放蜘蛛的小盒,次日開啟觀察蜘蛛所織之網,密者則“巧多”,稀者“巧少”。 ![]() 清 費丹旭 七夕圖軸
![]() 清 《七襄報章、仕女乞巧》戲本及內頁(局部) ![]() 清 《銀河鵲渡》戲本內頁(局部)
行宮別苑中的“后起之秀” 樣板二 避暑山莊·水芳巖秀 ![]() 水芳巖秀是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一,位于避暑山莊湖區最大的島嶼——如意洲的中軸線上。這里曾是康熙年間的行宮佛堂和書房,乾隆年間擴建成為集理政、娛樂、寢居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
為配合水芳巖秀的七夕主題陳設,乾隆帝特令畫師姚文瀚仿西峰秀色七夕圖舊稿,繪制一幅七夕圖。 ![]() 清 姚文瀚 七夕圖軸 圖中祥云繚繞,喜鵲翱翔,虹橋飛跨,牛女相會;人間玉殿瓊樓,仕女云集,孩童嬉戲,設供乞巧。整幅畫充滿了安樂祥和之氣。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皇帝又下令照西峰秀色七夕圍屏樣式,為水芳巖秀仿制一架。 ![]() 清 紫檀木邊繡七夕圖袁瑛畫山水圖圍屏(正面) 這座圍屏共十二扇,正面的米色地五彩刺繡七夕圖,描繪了天上牛郎織女相會、人間仕女乞巧等場景;圍屏背面貼袁瑛的設色山水畫十二張。
場地選擇布置完畢,最最重要的就是活動流程: 根據《清宮熱河檔案》記載,以嘉慶二年(1797年)為例,水芳巖秀的乞巧活動流程如下: 丑 時 凌晨1:00-3:00 ![]() “茶膳房在水芳巖秀殿內設供一桌……” 卯初一刻 早5:15 ![]() “妃嬪等位至水芳巖秀” 卯初二刻 早5:30 ![]() “萬萬歲爺(指乾隆帝)至水芳巖秀供前拈香畢,東邊坐。妃嬪等位叩頭畢,西邊坐。就位贊禮官念齋意獻酒送焚化。預先拈香畢。奉敕旨著皇帝(指嘉慶帝)同皇貴妃供前叩頭畢,還繼徳堂。 萬萬歲爺看戲,奉旨要巧果……按折片賞妃嬪公主等位巧果一盒、瓜果一盒。阿哥們巧果一盒、瓜果一盒。軍機大臣巧果一盒、瓜果一盒……” 卯 正 早6:00 ![]() “至一片云西暖閣進早膳,妃嬪等位一片云東暖閣進早膳。分例膳。 萬萬歲爺進早膳畢,至澹泊敬誠辦事。妃嬪等位至煙波致爽。香盡念齋意畢,總管佟安送焚化。撤供一桌二十八品,錦輝堆三品,內除米四品、藕山一品此五品不賞,其余二十五品遵六十一年賞用……” 可見,七夕的儀式雖然聽起來豐富有趣,愛熬夜恐怕是起不來,趕不上喲。 ![]() 清乾隆 緙絲七夕圖鏡心 ![]()
![]() 清 綿億 耕織圖冊(局部)
你的家鄉有什么特別的七夕習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