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骨質疏松性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挑戰在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粉碎性腓骨骨折,特別是遠端三分之一干骺段的韋伯C型(Weber C)骨折,是創傷骨科手術中一個棘手的難題。這類骨折的特點是骨碎片多而細小,骨質脆弱,難以承受傳統復位鉗的夾持力,極易造成骨骼進一步損傷,使得準確恢復腓骨的長度、對線和旋轉對位變得異常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橋接鋼板(bridging plate)技術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在應用鋼板之前,如何穩定地維持骨折的解剖復位,成為了醫生們面臨的首要挑戰。常規使用克氏針(K-wires)雖然可以臨時固定,但裸露在外的針尾會嚴重阻礙鋼板的精準放置。 本文將介紹一種創新的克氏針臨時固定技術。該方法巧妙地解決了上述難題,能在不損傷骨質的情況下,為橋接鋼板的應用創造最佳條件。 二、創新技術詳解:克氏針經腓骨-脛骨平面固定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利用克氏針將腓骨臨時固定于脛骨,從而有效維持骨折的長度和對位。具體步驟如下:
三、病例分享:成功應用案例病例A 該病例是一名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的粉碎性腓骨骨折患者。 ![]() 圖13: 遠端腓骨粉碎性骨折 ![]() 圖14: 克氏針將骨折固定,針尾與皮質平齊 ![]() 圖15: 應用鋼板 ![]() 圖16: 鋼板固定完成 ![]() 圖17: 克氏針從內側取出 病例B 另一名骨質疏松性腓骨骨折患者,通過該技術實現了滿意的復位和固定。 ![]() 圖18: 遠端克氏針置入 ![]() 圖19: 遠端克氏針與外側皮質平齊 ![]() 圖20: 兩根遠端克氏針與外側皮質平齊 ![]() 圖21: 近端克氏針與外側皮質平齊 ![]() 圖22: 應用鋼板 ![]() 圖23: 克氏針從內側取出 四、技術討論與注意事項這項創新技術為創傷骨科醫生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案,尤其適用于骨質疏松性腓骨粉碎性骨折。經腓骨-脛骨平面穿針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前提是醫生必須熟悉小腿的橫截面解剖結構和“安全區”位置。 在拉出克氏針時,由于骨骼和針之間的摩擦,可能會導致腓骨向脛骨方向輕微移位,造成頂端內側成角。為了抵抗這種移位,醫生可以巧妙地使用Langenbeck拉鉤或骨鉤等工具,在腓骨外側施加反向阻力,確保復位效果不受影響。 需要強調的是,在后續的內固定中,務必使用預彎好的解剖型鎖定鋼板。純粹的橋接技術和鎖定螺釘是維持粉碎性骨折復位的關鍵。如果使用非鎖定皮質骨螺釘試圖拉緊未正確塑形的鋼板,很可能會導致好不容易獲得的復位丟失。 本技術不僅可用于踝關節骨折,只要遵循解剖安全區,也能在其他骨折固定中發揮作用,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五、結論對于韋伯C型(Weber C)遠端腓骨粉碎性骨折,利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輔助手術方法。通過在腓骨-脛骨平面安全地穿入克氏針,并在鋼板放置前將其針尾隱藏在皮質內,可以有效維持骨折復位,為后續的鎖定鋼板橋接固定創造了理想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