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前,覺得身體就是血肉組裝;學了之后才發現,全身藏著幾十個“隱藏開關”,一按就靈,比手機快捷鍵還管用!這些可不是玄學,是老祖宗幾千年摸出來的“人體電路圖”:經絡穴位。 比如您頭暈腦脹、眼睛干得像沙漠,別急著滴眼藥水。趕緊找“太沖穴”——腳背大腳趾和二趾縫上推,骨頭縫那個坑就是。揉它三分鐘,像給大腦裝了“泄壓閥”。為啥?太沖是肝經原穴,《靈樞》說“肝足厥陰之脈……入頏顙,連目系”,肝火旺了往上沖,頭就炸。揉太沖,疏肝理氣,火一降,頭清眼亮,比喝十杯冰水都痛快。 再比如,吃完飯就胃脹、打嗝,像塞了團棉花?快按“內關穴”!手腕橫紋往下三指,兩筋之間。按下去酸脹就對了。內關是心包經的“絡穴”,通“陰維脈”,《針灸大成》講它能“主胸滿腹脹”?,F代研究也發現,刺激內關能調節胃腸蠕動,胃氣往下走了,脹滿自然消。坐車暈車?按它也管用,一穴兩用,性價比超高! 還有個“萬能開關”叫“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一橫指。這可是“強壯要穴”,胃經的“合穴”。《四總穴歌》說:“肚腹三里留”,肚子啥毛病,先找它。每天艾灸或按揉,能健脾和胃、扶正祛邪。臨床數據顯示,常灸足三里,免疫力提升,感冒都少得。古人甚至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艾灸到發泡流水,效果才好——這操作太狠,咱按揉就行。 更絕的是“涌泉穴”,腳心前1/3凹陷處。睡前搓兩百下,引火歸元,特別適合那種上熱下寒、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的“陰陽失調黨”。《扁鵲心書》夸它“精氣所生之地”,常搓能補腎益精,連帶腰酸、耳鳴都減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