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將北魏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公元467年-469年,北魏經過兩次戰爭占領青州,從此納入到北魏的版圖,公元534年,東魏繼承北魏在青州的管轄權。 因此,青州在公元467年之前歸屬東晉和南朝的統治之下的,被東晉、南朝宋等南方政權統治了半個多世紀,造像風格不同于北方造像樣式,微笑也是有了不同的狀態。 ![]() 其實微笑是世界上通用的語言,它表示人類對于愉悅、歡樂、幸福和樂趣的表達,無需任何翻譯,不分文化、種族或宗教,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會吹散那積在心頭的陰霾,穿透和征服一切的自信魅力,將浮躁沉淪的人心靜好。 然而北魏是來自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嘎仙洞的漁獵民族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和創造的文化,他的微笑是建立在薩滿教自然信仰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了犍陀羅、涼州以及南朝等地的風格,大多面帶喜悅的微笑,在那個動蕩不安、政治黑暗、民生苦難的時代,這個微笑就是社會民眾的希望,折射了1500多年前北魏平城的開放和自信。 ![]() ![]() 從云岡早期的威嚴莊重到龍門、敦煌,特別是麥積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長臉細頸、衣褶繁復而飄動,那種神情奕奕、飄逸自得,似乎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對人世現實的輕視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征,并且就在那驚恐、陰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畫的悲慘世界中,顯示出它的寧靜、高超和飄逸。” 比如云岡石窟第5窟樓閣上層東側一尊精致的佛造像,有人稱其為“云岡最美佛像”,這個塑像高肉髻,長眉細目,鼻梁高直,嘴角上翹,雙耳垂肩,面含笑意,清秀端莊,身體前傾,頷首視下,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 青州作為南北之間的分界線,從曹魏到十六國時期,連年出現戰爭,直到北魏占據青州后,才有了進一步休養生息的狀態。此時的青州地區,陸路、海路交通便利,從東晉的法顯東歸,帶來笈多王朝馬圖拉的粉本開始模仿,逐步融入中國造像審美的標準,這個地區的人們一定經歷了巨痛和震蕩依據漢民族的樣貌進行了新的創新和發展。 在東魏、北齊時期,鄴城大多以“龍樹背龕式”背屏式造像為主,圓雕手法的造像不多,然而青州卻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鄴城不同,在龍興寺造像坑中發現的將近四百余尊造像中,圓雕立像居多,圓潤可愛,身材比例協調,頭微下垂,面目清秀,彎彎的眉,雙目微合,小嘴上翹,面含笑意,雙耳肥大下垂,神態莊重而平和。 ![]() ![]() ![]() ![]() 誠如青州博物館造像展廳C位的那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她來自于北齊,高不足1米,不再有那尊肅穆莊嚴壓迫的感覺,平易祥和,頜首含笑,嘴角微翹,眉目間流淌著慈祥,帶著幾分超然物外的淡然,又給人一種純真寧靜的感覺。 該造像身披圓領田格紋袈裟,跣足立于覆蓮臺上,左手與愿印,右手無畏印,彎彎的眼睛鮮活生動,像深夜里的一盞明燈,給人照亮心扉,滌蕩著眾生的靈魂,會被它所打動、所治愈。 ![]() ![]() 生活以痛吻我,我報之以微笑。當時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院長羅森女士看到青州雕像時候,情不自禁說道:世界美術史應該重寫,因為龍興寺佛像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雕塑藝術比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要早得多。這些不僅僅是雕塑本身,那個微笑也許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所有人喜聞樂見的微笑,正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內在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