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混元一氣功,分基本功和對癥功兩大部分?;竟τ徐o功四勢,動功干勢,對癥功有肺功、腎功、脾胃功、肝功、心功、降壓功、減肥功、排石功、眼功、耳功、鼻功、口功等。 基本功靜功四勢 一、無極樁 姿勢見調身無極樁。呼吸取自然呼吸,功深后自然形成胎息或踵息。調心按“五線放松功”或依次意守泥丸、咽喉、心、胃、臍后腎前、會陰、涌泉七個穴竅、逐漸達到沖脈以為和而打遍沖脈。 二、渾元樁 娶勢見“調身”渾元,意守同無極。此勢較無極樁體力消耗較大,較易打遍督脈(圖3-32),從而感到氣抱周身,內外混元一氣。 ![]() 三、托球樁 圖3-32姿勢見“調身”托球樁,沖脈打通后,任脈自然暢通無阻(圖3-33)。 四、降龍樁 姿勢見“調身“降龍樁,意守臍后腎前,逐漸達到兩足心涌泉穴與兩手心勞官穴與之成一整體,自感元氣充沛,氣抱周身(圖3-34)此勢練習消耗體力最大,年輕力壯者或疾病愈后以增強體質為目的者可選取此勢。 ![]() 基本功動功十式 預備式(無極柱):身體自然站立,兩胸平行分開與肩同寬,脾尖向前。兩臂下垂,兩手放在大腿外側。頭頸正直,下顏微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全身肌肉均應放松。眼向前平視,或眼若垂簾,微露一線之光(圖3-35)。 意念及作用:心清、意靜、體松、氣和、神定、初練時,遇有肌肉緊張時,宜輕微松動下緊張處關節,即可得到放松,全身松靜,平穩站立,即做到“立身中正安舒”。該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尤當注意。 一、里合圈 1.單手里合圈: 左手經身體左側向上、向右、向下繞環(圖3-36~38)。眼隨手運。身體亦隨之左右檸轉。在手臂向上時,身體向上伸展,于臂向下時、兩膝屈或半屈。手的動作必須與腰的扭轉和身體升降協調一致,如此劃圈若干次,右手與左手同唯左右相反。 意念及作用;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意一氣。“轉軸胳臂,麻繩腰”。手自身側至頭上的運行中(掌心由朝前,瀕轉至朝右)、內氣由拇指領起,依次運行至食指、中指、尤名指至小指;手自頭向下運行中(掌心朝右、漸轉至朝內),內氣由小指,依次運至無名指、中指、食指至拇指,此謂手運五行,調理諸經。 2.雙手里合圈: (1)兩手同時自身側向上,向里劃圈,當合至頭頂上時,極目觀天,遠視宇宙之極外,折天柱(后預處)以下氣(沖脈)(圖3-39~40). (2)雙手下按,同時松腰,膝微屈或半屆(圖3-41~42)。 ![]() 身體猶如一條素鏈,雙手上升,身軀隨之節節伸履。雙手下按時,頭頂如被吊起,踝、膝、跨諸節,節節向下松垂、屆曲。升降動作均須柔緩,節節貫申一氣。如此反復練習若下飲。 意念及作用:此式動作官配合呼吸,起吸落呼。初練階段,意念以“納如起飛、吐如落雁”。體驗吸氣時身體似乎變輕而上騰,呼氣時身體變重而下落,并隨若呼氣全身放松。在呼氣的末尾,呼吸稍稍停頓,謂之“養”。姿式同時維持圖3-42狀態亦隨之稍停,第一階段,注意外導內行,雙手下按時氣血亦隨之從頭緩緩下降至足,清陽之氣沿督脈上升、從順形成上虛下實的氣功狀態,矯正或預防了上實下虛病弱狀態,血壓亦隨之得到調整。第三階段,通過“腰為軸”,兩臂上舉,極目觀天遠看,體驗神氣上達于天,同時以膜為界,沖己下達地心之極處。如此久練,則感知“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混然一氣流行。 二、外開圈 1.單手外開圈: (1)膝微屈,腰做向右檸轉,小節動左手至身體右前方、掌心朝上;石手同時劃弧至左手上方,掌心朝下(圖3-43)。 (2)左手白體富內里向外劃晦,右手向相反方向作配合動作,腰部隨之向左行轉,眼看左手(圖3-44)。作時要注意松腰,腰的擰轉與兩手的開合密切配合。 意念及作用;此式能打通帶脈,兼通二維脈. 右側與左側練法相同,唯左右相反。 ![]() 2.雙手外開圈:緩緩深吸氣,同時雙手自前正中向上高舉過頭,兩腿隨之上觀至天之劃弧內收,同時微屈膝下蹲。 極處;緩緩深吸氣,同時兩手自內向外(身體兩側)劃弧(圖3-45~46),不停,兩手細續意念及作用:此式動作宣配合呼吸,起吸落呼。初練階段,兩手向上高舉時吸氣,使氣血自指端經手背、臂外側緣手三陽經脈下降至肩。兩手下落呼氣,使氣血自腋下,經臂內衡緣手三陰經脈至指喘。第二階段,兩手向上高舉時吸氣,使氣血自腳掌經腿內側,腹,胸緣足三陰脈上行。兩手下落時呼氣,使氣血自大椎穴沿督脈下行至尾間,再緣足三附經肺緊兩腿外側至足。練功有素后,一吸足三陰脈、任脈、沖脈皆開,一呼時,督脈及足三陽脈骨開。逐漸手三陰、手三陽及陰驕、陽斷脈亦可同時通達。 三、平行圈 1.平圈:膝微屈,兩手相距約尺許,手心朝下,在體前按逆時針方向做平行圈動作(圖3-47~48),反復若干次。兩手同時順時針方向做順時針運轉若干次。 在運動中,動作要富有曲中求直,對撥拉長的意味,如手掌前伸要意遠勁長,而又要沉肩垂肘,肘微屈而垂墜,以原強前臂的上糖勁(向上的彈性勁)。如兩手向右前時,暖宜做后左后撐。 ![]() 意念及作用:初學階段,意念集中在上述的對撥拉長的意味上。熟練后,意念集中在膜腿上,使氣血由蹬趾恢次至小趾;同時另一翼由小趾依次至到趾、兩腳反復交替運行(此謂腳運五行),熟練后,給人以“腰似爆絲,腳似鉆”的感覺,從而使帶脈充實。 2.豎圈:彎腰向左,兩臂自然下垂。像徐將腰展直兩手同時向上劃弧高舉過頭(圖3-49~50)。轉身彎腰向右前俯,同時兩手向右、向下劃弧,不停,俯身腰轉向左,兩臂亦隨之轉向左,如圖3-49。如此順時針方向劃大圈若干次,逆時針方向再劃大圈若干次。 意念及作用:運動幅度要大,動作輕柔,有若順風掃葉,以腰為樞紐,上下對撥拉長,兩手向上時、以腰為界,上體如打哈欠樣盡力伸展(不是緊張)。同時,尾閭及兩腿極力向下松沉。使氣血上下一氣貫通,調理脾胃。 ![]() 四、綜合圈 1、左手自然下垂身側,右手向右側徐徐平舉,腰微向右擰轉,同時臂內旋,掌心檸轉朝后(圖3-51~52)。 2.檸膜網左,同時右手平旋至身體左側,掌心隨之徐徐翻轉朝上(圖3-53)。3.檸腰向右,同時右手平旋至身體右側,掌心隨之徐徐翻轉向后(如圖3-52)。4、兩膝屈曲全蹲,同時右手隨之緩緩下落至右腳旁,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5.療腰向左,同時右手隨之左移至左腳側方,掌心仍朝下,五指朝左(圖3-54). ![]() 6.起身,旋腰,臂隨經頭上方旋轉至右前上方,掌心朝上(圖3-55~56)。 7.檸腰向左,右臂隨之平旋 (微向下方),至身體左側方,掌心朝上(圖3-57)。身體檸轉向右;同時右手平旋至身體右側,掌心隨之徐徐翻轉向后(圖3-52)。依4、5、6、7反復運轉若干飲,左手與右手同,唯左右相反運轉若干次。 意念與作用:熟練后,自然與呼吸升降合拍,“轉軸路臂,麻繩很”、“腰似螺絲,腳似鉆”,以腰為樞紐,周身氣血無微不至,故有“行氣如兒曲珠,無徽不到”之說。 長久堅持,可感到“氣抱周身”,云霧蒸騰,而內外混元一氣。 ![]() 五、導氣分水 1.四肢導氣:上體前俯,同時兩臂由體側劃弧向體前伸展,掌心朝下(圖3-58)。氣血隨之達干指端后,屈肘交叉環抱下胸前,掌心朝下(圖3-59),兩手分開至間 側服下,穿向體后,沿脊柱自下導氣,同時下踏。 2.按掌舒胸:身體立起,兩手分開向后下按(圖3-60)。 3.前俯松臂:上體前俯,兩臂松垂、有若自兩肩脫落之感,此諧“脫肩松臂”(圖3-61)。 ![]() 4.雙手捧沙:身體展直,同時兩臂伸直上捧至頭(圖3-62)。 5.吞導氣:屈肘,兩手翻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下按至腹,同時吞津或咽氣一口,氣血亦隨之下沉丹田(圖3-63~64)。 6.金池分水:兩手掌心相對,上舉至口平,兩臂展直,坐腕展指,掌心朝外,左右平分成側平舉(圖3-65~66),兩臂自身側下垂成預備勢。 ![]() 意念與作用:占人云:“氣為添年藥,津為續命芝”,吞津導氣下沉,湘溉五臟,氣血窟達四梢,調整例陽氣脈。 細此1-6反復練習若干次。 六、吊腰晃海 1.吊腰:兩足開立,兩腳平行。膝胯做屈,腰部極度放松,兩臂自然松垂,腰督作爆時針回旋轉動若干次,再逆時針轉動若干次(圖3-67)。 2.風擺荷時;兩手置于后腰部,腰胯作大幅度回環,頭、頸隨之作相應回環(圖3-68)。若擺頭眩暈時,頭、頸擺動宜小。 3.搓腰晃海:上體左右擺動,腰向左側灣時,右手上搓,左手下搓;腰向右側彎時,右乎下樓,左手上搓。如此反復搓腰至熱(圖3-69)。 意念及作用:“上虛(上體虛)下實(腳實)中間靈(腰靈)”是練好此式的關鍵。因之、意念專注在“松腰”,臀部才有似被腰吊起的感覺。搓腰時意念亦貫注掌下腰問。旨在健腎。培補先天元氣,舒通帶脈,為防老保健妙 ![]() 方。尚可活動盆腔內臟,健旺泌尿、生殖器功能。對腹瀉、便秘,腰痛、婦科病等有效。是 海旨在健腦。且為通達左右兩脈系的秘方。 七、熊晃健身 兩腳平行開立,周身充分放松,左膝微屈,身微左晃,左臂向下松垂,同時右臂上提至胸前(圖3-70);身做右晃、右膝微屬,右臂下垂,同時左臂上提至胸前(圖3-71),如此悠緩自然地左右交替扭腰晃膀。兩足亦相應虛實變換。實腿(彎層腿)負扣休重,虛腿放松。要注意到“節律輕柔體自然,關節松動軟如棉,上虛下實腳抓地,調息會神守丹田”。 ![]() 意念及作用:意守部位不同所起作用亦異。意守中脘,調理摩胃為主;守丹田、調腎為 主:守循泉,降壓效果較好。 八,龜息吃氣 1.正鵬龜息 ①兩腳略寬于肩,屈膝,成馬步站立。兩手叉腰,或按于腹股溝處。平靜呼吸3次,在最后一次呼氣將完時,上體徐徐前俯,頭部低于兩膝,同時將肺中余氣吐盡(圖3-72-73) ②頭象小勺舀水似地引頸前伸,慢慢將身拍起,同時緩緩地自然吸氣,該復至原生少站式時餡好將氣吸滿(圖3-74-75)。 金緩緩呼氣,氣沉升田。如此反復服伸呼吸36次。 ![]() 2.側俯龜息 ①馬步站立,如正俯龜息,唯兩手又意.拇指明后,其他四指朝前,學靜呼吸二次,長最后一次呼氣將究時,上體徐徐向右側悄身.網時將肺中余氣葉盡(圖3-76)。 ②在俯身狀態下轉身向左側方,具們小舀水狀引頸前伸,慢慢將身拍起同時緩緩變氣(圖3-77)。氣吸滿后恰好恢復馬步站立勢。 ![]() ③緩緩呼氣,氣沉丹田,同時兩手按障握幸腰部3次。 如此復左右交替作若干次。 意念及作用:龜代表高壽。古樣之物,設想自身為千年神龜,潛深淵或騰云海,有打通任、悟,沖三脈的作用。對砰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膽與胃腸系統、祝尿生殖系統、頸腰椎等疾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九、通經活絡 1.叩擊三陰交:三陰交位于內躁上三寸,脛骨后沿處。兩手叉腰,拇指明后。樁能(著地腿)站稱,另腿以足內側呷擊三陰交穴(圖3-78)。如此左右交互叩擊若干次。 ![]() 2.即擊是三屋;是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如把手掌按在膝蓋上,手指擾于脖下脛骨時。中指著處即是(離脛骨外一橫指)。右腿屈膝高挑,足尖下垂(圖3-79). 伸直膝關節,以足尖向前彈踢(圖3-80),再屈膝高狼。以足跟向前蹬出(足尖上翹)(圖3-81),以足跟聞擊層三屋穴(圖3-82),如此左右腿交替哪古若干次。 3.即擊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后面、足掌平伸、其腓腸部出現人學紋的陌凹中即是,樁跑(著地腿)站穩用外腳的腳脖擊打樁腳的承山穴(圖3-83)。如此阿器交4.擊打血海穴:血悔穴在滕蓋骨內緣上二寸處。方法是高拍除,用同側手掌擊之(圖3-84),左右腿交換。邊拍邊擊,往意盡可能做到用高抬蒜去迎擊手掌。 ![]() 5.叩擊是三里和三陰交時,還可用手顏并擊的方法,擊三明交時,做腳內側踢篡的動作,以對側手擊之(圖3-85),擊是三里時 拍起,似以腳青向外后方踢毽的動作,用何側手掌在身例后方擊之(圖3-86)。 ![]() 意念及作用:意念專注在即擊穴位上,以錫、蹬.唧,拍等動作疏通手足之例陽請經,以達祛病保健延年之效,叩擊三例交,主治脾胃虛弱、胸腹脹滿,月經不調。生殖器疾患,夜眠不安等。叩擊足三里,主治頭昏,目眩,感冒。脾胃不和等,是全身強壯要穴,俗話說,“要想身體安,三里永不干”,意思是說要想健康長壽,每日都要灸“足三里“穴位。同樣,以足跟叩擊“足三里”使穴位受到刺激,也可起到相似的效果,哪擊承山穴,主治腿肚轉筋,痔瘡,腹疼、大便困難、腰背疼、食欲不振等,即擊血海,主治月經不調、腰、膝痛等, 十,周身按摩 兩手自面部開始,向上推摩至發際(圖3-87-88),自發際如梳頭狀至腦后(圖3-89)。粉后頓按摩至頸前(圖3-90)。向下按摩前胸,沿兩肋緣分開(圖3-91)至后青(圖3-92)經腰按蟬至尼網。上體前俯,兩乎分別按摩兩大腿后外側至腳跟(圖 3-93)。沿腳外側繞至腳內側(圖3-94)。身體展直,同時兩手沿腿內側按摩至腹部(圖3-95)、左手按摩至右肩、同時右手按摩至左腸(圖3-90,左手按摩右臂,右手同時回撤,兩手在中脘穴相重合,左手在外(圖3-97-98)。 ![]() ![]() 兩手分開,右手按摩至左肩,左手同時按摩至右脅。右手按摩左臂,左手同時回撤,兩手在中脘穴相重合,右手在外,如此反復做全身按摩若干次,熟練后按摩時亦可配合身軀左右控轉。 意念及作用:意念專注于兩掌按摩處,使周身氣血暢通。皮膚內神經裝置極為卡富,約有五百萬條神經末梢相互搭配,形成網絡,組合成人體最大的多功能感受器官,皮膚與內臟相通的線路謂之經絡。周天按摩,以刺激全身經絡,調整各器官之間的平衡,用以防治內能疾患。俗謂:“皮膚是內眺的鏡子”,如果皮膚結實,全身就會強壯。過度疲勞、精神打擊,貧血以及各種內臟疾病的影響都會敏銳地在皮膚表現出來。我們知道,較難做到直接強化內臟,但周犬按摩可以自如地增強皮膚健康,就能夠使肺、心臟、大腦等更強健。故有“內練一口氣,外練一張皮”的說法,這是古人多年練功經驗的總結。實踐證明,周天按摩對解除疲勞、振作精神,恢復腦力的效果也十分明顯。對氣功糾偏亦有一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