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扁桃體炎是一種喉嚨急性感染疾病,常發作突然且發展迅速,容易反復發作,屬于常見的呼吸道感染類型之一。近年來,筆者采取抓主癥、合理選擇主方并合方使用,治療本病常常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驗案一例如下。 李某,男,34歲,2025年7月16日首診。主訴:全身酸痛6天,反復高熱1天。6天前,患者無誘因出現全身酸痛、咽痛,伴口干、四肢乏力,偶有咳嗽,無咽癢,無咳痰,無寒戰、發熱,無鼻塞、流涕,無潮熱、盜汗等不適,未引起重視。1天前,患者在上述癥狀基礎上出現高熱,遂于某診所就診,測體溫38.5℃,予以肌肉注射藥物(具體不詳),約1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后反復發熱,最高體溫達40℃,多次口服布洛芬退熱,均效果不佳,故來求診。刻診:精神萎靡,反復高熱,咽痛劇烈,肌肉酸痛,口干,乏力,無咳嗽。納食差,睡眠差,大便干結,小便黃。舌質淡,邊有齒痕,舌苔薄黃膩,脈弦細。查體:體溫39.7℃。咽部黏膜充血,扁桃體Ⅲ度腫大,表面有白色膿點。肺部查體未見異常。2025年7月16日胸片提示:雙肺及心影未見明顯異常。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中醫診斷:乳蛾(熱毒熾盛,克于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祛膿退熱。方用銀翹馬勃散合升降散合五根湯加減: 金銀花30g,連翹30g,馬勃9g,炒牛蒡子9g,射干9g,葛根30g,白茅根30g,蘆根30g,板藍根30g,藿香12g,紅花6g,熟大黃6g,川貝母3g,蟬蛻9g,僵蠶12g,姜黃15g。3劑,每日1劑,水煎服。 7月21日二診:7月16日服藥2次,當晚即覺咽痛減輕,次日體溫完全恢復正常。詢知長期大便不成型,時有胃脘脹滿,睡眠欠佳,容易汗出,咽部不利。舌質淡,邊有齒痕,舌苔薄黃,脈弦細。辨證為脾虛濕盛、余毒克咽,治當健脾燥濕止瀉、清解咽部余熱。方用柴芍六君子湯、理中湯合升降散加減: 北柴胡12g,白芍15g,黨參片30g,麩炒白術18g,茯苓24g,甘草片6g,干姜12g,陳皮12g,姜半夏15g,麩炒薏苡仁30g,金銀花18g,連翹18g,蟬蛻6g,炒僵蠶9g,炒酸棗仁18g,浮小麥30g。5劑,每日1劑,水煎服。 7月31日電話隨訪,未再出現咽部不利,且胃脘脹滿消失,大便逐漸成形。告愈。 按 就診時患者處于高熱狀態,且咽痛劇烈,伴有肌肉酸痛、口干、乏力等,查體時發現咽部黏膜充血,扁桃體腫大、表面有白色膿點,如何快速緩解癥狀成為當務之急。主方選用銀翹馬勃散、升降散、五根湯加減調治。《溫病條辨》載:“濕溫喉阻咽痛,銀翹馬勃散主之。”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馬勃、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射干解熱毒、利咽喉。諸藥合用,功達解毒利咽之效,尤其以風熱濕邪郁而上攻咽喉者為佳。本例患者咽痛、苔膩,故而選用。 升降散出自《傷寒瘟疫條辨》。原方由僵蠶(酒炒)、蟬蛻、姜黃、生大黃4味藥組成,有升清降濁、散風清熱、解毒透邪之功,主治溫病“表里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方中僵蠶息風止痙、通絡止痛、化痰散結;蟬蛻疏散風熱、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痙;姜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濕退黃。本例患者高熱、咽痛、大便不通,存在“表里三焦大熱”,故而選用。 五根湯出自《疼痛妙方絕技精粹》一書,具體由葛根、板藍根、山豆根、白茅根、蘆根、藿香、紅花、大黃組成,具有解毒利咽、祛邪退熱之功。方中蘆根、白茅根、葛根發汗解肌、養陰生津;板藍根、山豆根涼血利咽、清熱解毒;藿香芳香化濁;熱邪壅滯,易于結聚,內熾于大腸,外克于咽喉,而加重病勢,故選用小劑量紅花活血通絡、祛瘀止痛,選用小劑量大黃釜底抽薪以瀉下攻積、蕩滌積滯。本例患者高熱、咽痛、口干、大便干結,故而選用。因藥房缺山豆根,故而未用而選加川貝母清熱散結。三方合用,合力而治。 藥用對癥,故服藥當晚咽痛即覺減輕,次日體溫完全恢復正常。二診時患者訴長期大便不成形,更加佐證首診大便干結為熱滯腸道之實。辨證為脾虛濕盛、余毒克咽,主方選用柴芍六君子湯、理中湯、升降散以健脾燥濕止瀉、清解咽部余熱。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暢達氣機;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健脾燥濕;加干姜、炒薏苡仁取理中湯之意溫中止瀉;加金銀花、連翹、蟬蛻、僵蠶取升降散之意清解咽部余熱;加炒酸棗仁安神、浮小麥止汗。諸藥合用,標本同治,療效顯著。(廖成榮)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