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有2.45億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到多少最為科學?不久前,美國心臟病學會與美國心臟協會聯合10余家權威醫學機構發布2025年高血壓管理指南。新版指南不僅反映了最新循證證據,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明確、可操作的決策依據,指南仍以130/80mmHg為閾值,同時確定120-129/<80mmHg為血壓升高。 ![]() ![]() 新版指南有哪些亮點?我國高血壓人群該如何科學看待?來看看我院心內科周達新教授的解讀吧。 及時干預,120/80mmHg是理想血壓 ![]() 從歷年發布的高血壓管理指南可見,指標日漸清晰明了,對理想血壓的標準也持續“走低”。從最開始“年齡 100”mmHg,到2017年指南版本提議,超過140/90mmHg需要一級干預,直至去年明確超過130/80mmHg需要一級干預,最新版本再度明確,120/80mmHg才是理想血壓,超過這一閾值屬于“血壓升高”。 周達新解釋,在沒有癥狀的前提下,血壓越低越好,這是為何?血壓其實是動力也是壓力,血壓升高容易損傷血管,影響血管彈性,因此血壓低對血管的影響會更小。此次明確120/80mmHg是理想血壓,在專家看來是一個進步,也是綜合中國大量臨床循證醫學樣本后持續發展的研究結果。“以往指南多采納歐美研究,此次將中國60-80歲人群樣本納入其中,更能體現我國人群的適用性。” 以往有說法認為,老年人血壓可以高一點,專家對此澄清,從血液動力學角度來看,血壓高了確實會增加大腦血供,但也會明顯增加心臟負擔,消耗心臟本身的收縮功能,基于此,對老年人的血壓要求也是控制在120/80mmHg以下。 結合多指標,風險預測模型更為精準 ![]() 此次新發布的指南里有個頗為搶眼的亮點:推薦應用PREVENT風險預測模型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并指導降壓藥物治療,而非使用合并隊列方程(Pooled Cohort Equations)。所謂PREVENT風險預測模型,即結合了心血管、腎臟及代謝健康等指標,用以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為精確。 周達新對此表示,這一風險預測模型能更全面地評估高血壓風險,也更強調腎臟代謝等指標。事實上,高血壓所帶來的副作用包括高血脂、腎功能、動脈粥樣硬化等,它并不局限于增加心臟負擔,正如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所提出的“泛血管概念”,高血壓對全身血管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曾經被人熟知的“白大衣高血壓”,即看到白大衣就緊張、血壓升高,離開相關場景血壓又趨于正常,以往這類人群并不列入高血壓人群。如今推薦也要密切觀察,必要時進行小劑量藥物控制。“白大衣高血壓說明這類人群遠期可能發生高血壓,有潛在發生血管疾病的風險,應該干預。” 建議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1.5克 ![]() 在高血壓預防策略上,新版指南明確:推薦所有成年人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預防或治療高血壓,具體包括:DASH飲食,減少鈉鹽攝入、減重、戒煙戒酒等。 專家說,新版指南對鈉鹽的攝入要求更高,建議每日理想攝入量小于1.5克,世衛組織此前曾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入不超過2克(約5克鈉鹽),支持鉀鹽替代鈉鹽來控制高血壓正成為共識。至于DASH飲食,即1997年美國大型高血壓防治計劃(DASH)發展出來的飲食,具體為飲食中如果能攝食足夠的蔬菜、水果、低脂(或脫脂)奶,以維持足夠的鉀、鎂、鈣等離子的攝取,并盡量減少飲食中油脂量(特別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油脂),可以有效降低血壓。 ![]() ![]() 其實我們常說的江南飲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歸根結底高蛋白低脂飲食,可以確保更營養健康。 在專家看來,提升高血壓知曉度仍是“道阻且長”的任務,許多人忌諱吃藥,認為一旦扣上高血壓帽子就要終身服藥,這種誤區應該糾正。血壓控制不好為多臟器帶來損傷,而絕大部分藥物經過嚴格臨床試驗后上市,安全性可靠,總體來講,正作用大于副作用,及時干預堅持治療對控制血壓非常重要。 ![]() ![]() 本文摘自《解放●上觀》 ![]() |
|
來自: 新用戶64671279 > 《高血壓-腦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