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醒的太早”在晚清是種什么罪,那就不妨讀一讀中南大學教授孟澤的《獨醒之累:郭嵩燾與晚清大變局》一書。
這本書不是普通的歷史傳記,更不是在講一個人在腐朽體制中如何被消耗殆盡,而是揭示了中國近代改革為什么總輸在關鍵一步上。
郭嵩燾是誰?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駐外公使,是最早系統接觸西方制度并試圖“翻譯”給中國聽的人。
郭嵩燾出身湖南湘陰士紳家庭,才華和能力超群,并且跟曾國藩、左宗棠這些晚清名臣還是親戚朋友??勺詈螅麉s被人罵成“漢奸”和“中洋毒”。
原因只在于,他說了一些這個國家不愿意聽的真話。
他去英國三年,看了議會、資本主義、教育與制度,回來寫《使西紀程》,提出“中體西用”不頂用,要真真切切學人家的政治制度。
然而,此話一出,他不僅被罵得體無完膚,還被清廷從英國召回,徹底邊緣化。
《獨醒之累》的厲害,不在于說這些事,而在于精準還原了一個時代對改革的抗拒。
郭嵩燾說:市場經濟,別什么都官辦;西方不是要吞并,而是做生意;不要用天朝上國的眼光看世界,西方的文化也值得尊重。
這些話在今天是現代化的起點,在當時卻是異端。
更讓人唏噓的是,他連朋友陣營都守不住。左宗棠告他,李鴻章不挺他,連曾國藩都勸他慎言。
這說明什么?
說明改革不僅要斗守舊派,還得防身邊人。改革派內部的不團結、不信任,更是致命傷。
作者孟澤在這本書中提出一個深刻觀點:“郭嵩燾的失敗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這個民族中最有遠見的人,始終走不進決策層?!?br> 他的命運,也正是中國近代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寫照。方向看見了,卻永遠走不過去。
最扎心的是他早就說清楚,如果不變革體制,只“修修補補”,那中國就永遠追不上別人。
這話他講了幾十年,最后連他自己都說:“用世之心,終成心之累。”
這本書的題眼,是嚴復為他寫的挽聯:“惟公負獨醒之累。”
這六個字,說穿了中國歷史的某種殘酷:你醒得太早,沒人感激你,只會把你當成問題。
郭嵩燾不是完人,但他代表的是那種中國歷史里極少出現的、真正現代的腦子。而這種腦子,在傳統體制面前,往往沒有好下場。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中國現代化的很多機會,在晚清就浮現過。只是,那些機會一個接一個的被體制、輿論、時代活活壓死。
郭嵩燾的故事,不是過去,而是每一個改革年代都會遇到的困局。
真正的問題,不是沒人看見方向,而是這個國家,愿不愿意走出那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