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后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保存了骨干力量。下面我為你梳理一下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建制和人數變化情況。 ![]() 紅軍三大主力方面軍的基本情況 1、紅一方面軍 1930年8月 朱德、毛澤東、彭德懷、林彪 8.6萬人 7000人(陜甘支隊) 八路軍第115師 2、紅二方面軍 1936年7月 賀龍、任弼時、蕭克 1.43萬人 1.1萬人 八路軍第120師 3、紅四方面軍 1931年11月 徐向前、陳昌浩、張國燾 10萬人 1.2萬人(部分部隊) 八路軍第129師等 一、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 紅一方面軍是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的部隊,通常被稱為中央紅軍。 成立與早期發展:1930年8月23日由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合編而成。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 長征初期建制與人數: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紅三、紅五、紅八、紅九五個軍團,以及軍委兩個野戰縱隊,總計約8.6萬人。長征途中,尤其是湘江戰役后,兵力銳減至3萬余人。 重要整編與最終兵力:1935年扎西整編后,部隊縮編為16個團,取消了許多師的建制。1935年6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減至約2萬人。后中共中央率紅一、紅三軍(原軍團)組成陜甘支隊先行北上,到達陜北時約有7000人。1935年11月,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后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總兵力約1萬余人。 主要軍團概況: 紅一軍團:是紅一方面軍的核心主力之一。長征初期約1.98萬人。抗戰爆發后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3旅。 紅三軍團:同樣是紅一方面軍的核心主力,以英勇善戰著稱。長征初期約1.78萬人。軍團長彭德懷。到達陜北后,部隊編入紅一軍團。 紅五軍團:由寧都起義部隊改編而來,長征中常擔任后衛,犧牲重大。長征初期約9700人。軍團長董振堂。 紅八軍團:長征前夕組建,湘江戰役中損失嚴重,后番號撤銷,余部編入紅五軍團。長征初期約1.15萬人。 紅九軍團:長征中常擔任側翼掩護,有“戰略輕騎”之稱。長征初期約9000人。軍團長羅炳輝。 抗戰改編:1937年8月,紅一方面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二、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是紅軍三大主力中長征前后兵力損失相對較小的一支部隊。 成立與組成:1936年7月5日,由長征到達甘孜的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原屬紅一方面軍的紅三十二軍(原紅九軍團)合編而成。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 長征初期兵力:1934年10月,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會師時,紅二軍團約4400人,紅六軍團約3300人,總計約7700人。1935年11月開始長征時,部隊發展到約1.7萬余人。1936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兵力約1.43萬人。 最終兵力與改編:1936年10月長征到達陜北時,紅二方面軍兵力約1.1萬人。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 三、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三大主力中兵力最為雄厚的一支部隊,但經歷了曲折的道路。 成立與早期發展: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 長征初期建制與人數:1935年5月開始長征時,下轄第4、9、30、31、33軍及補充師、婦女獨立團等,總兵力約10萬人。 會師后變化與西路軍:1936年10月與紅一、二方面軍在會寧會師時,兵力約3.81萬人。后奉中央軍委命令,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第5、9、30軍等約2.2萬人西渡黃河,組成西路軍,艱苦轉戰河西走廊,最終幾乎全軍覆沒。未過河的第4、31軍等部約1.2萬人后來到達陜北。 抗戰改編:西路軍失敗后,余部及到達陜北的第4、31軍等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 四、其他重要紅軍軍團 除了三大方面軍,紅軍時期還成立過一些其他軍團,如: 紅七軍團:曾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 紅十軍團:由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而成,方志敏領導,在贛東北失敗。 紅十五軍團:1935年9月18日在陜北由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而成,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編入紅一方面軍后為鞏固陜北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地方紅軍和游擊隊 在主力紅軍長征后,許多地區如南方八?。ㄩ}、浙、贛、粵、湘、鄂、豫、皖) 的紅軍游擊隊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這些力量后來成為新四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六、全面抗戰爆發前后紅軍總兵力 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總計兵力約有5.8萬至6.5萬人。這包括: 紅一方面軍(在陜甘寧地區發展) 紅二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未西渡黃河的部隊 陜北地方紅軍等 1937年8月,根據國共合作抗日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仍習慣稱八路軍),轄第115、120、129師,編制約4.6萬人。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約1.03萬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