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減肥經歷的人大概都有這個體會:減肥初期不吃主食會瘦很快,或者確切說是體重掉很快。但是這種方式沒法長期堅持,即使是那些低碳生酮飲食者,也不可避免偶爾會暴食一頓碳水。
更何況很多減肥的人低碳的同時,還低脂,這個吃法能夠堅持一周的人,可以說是意志力相當強大了。但事實情況是,即使意志力再強大,也有用完的一天,那個時候暴食就妥妥來臨了,即使你還想堅持更久,你的大姨媽恐怕呆不住了。
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女生的大姨媽對碳水的攝入量很敏感。雖然脂肪也很重要,但是敢大口吃五花肉,吃油多的炒菜的女生并不多。
長期超低碳水攝入,又沒有補充足夠脂肪的情況下,除了容易出現大姨媽丟失和暴食的問題。
身體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不適,例如尷尬口氣、大把掉頭發、脾氣容易暴躁、全身乏力、腦子經常犯迷糊、記憶力變差、尿酸高、缺鈣腿抽筋、失眠、便秘、亞臨床甲減等等一些問題。
最令人討厭的是,只要稍微多吃,體重特別容易反彈,而且是報復性反彈的速度。滿足感太差,整天處在饞、懶和沮喪內疚的狀態,不吃難受,吃了內疚;不運動沮喪,想運動又沒有力氣。
出去街上走一趟,看見賣燒餅的都挪不開步子,進了面包房更是出不來,繃不住了就索性買一袋子回來,狠狠暴一頓,一夜又回到解放前。
更糟糕的是,身體突然被碳水滿足,血糖上去,細胞活躍,肌肉糖原滿載,這樣的感覺太美好,被身體狠狠記住了。
再加上你暴食后的第二天又因為內疚而變本加厲地克扣主食,所以很可能引發再次暴食,這樣反反復復,明明身心都很痛苦,但就是走不出來這個惡性循環。人往往是越執著什么,就會被什么困住。
出現這些問題,根本原因在于身體啟動了多重防御機制,打破了代謝平衡和能量調節系統
1.當長期缺乏碳水(每日<130g),身體會判定處于“饑荒狀態”,自動降低基礎代謝率(降幅達15%-30%)。此時肌肉被優先分解供能,而每流失1kg肌肉,每日熱量消耗減少約100大卡。即使恢復飲食,身體仍會優先囤積脂肪而非重建肌肉,形成“易胖體質”。
2.激素調控失衡。瘦素↓+饑餓素↑:低碳飲食導致瘦素(抑制食欲的激素)分泌減少,而饑餓素(促進食欲)飆升30%,大腦持續發出“能量危機”信號。
3.長期低碳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脂肪合成效率更高,尤其是腰腹脂肪。
4.心理補償機制。長期壓抑碳水攝入會放大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如甜食、油炸食品),一旦控制力崩潰易引發暴食。研究顯示,節食者暴食概率是正常飲食者的3倍。
5.不吃主食時血糖持續低迷,導致頭暈、心慌等低血糖癥狀。身體為快速緩解不適,會本能選擇升糖快的精制碳水(如餅干、面包),進一步加劇脂肪堆積。
6.腸道菌群失衡。主食中的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食物”,長期缺乏會導致:促進脂肪合成的菌群增殖,代謝效率降低;便秘、腹脹頻發,毒素堆積加劇炎癥反應。
7.內分泌紊亂。女性可能出現閉經、脫發(低碳影響雌激素合成),男性則易疲勞、情緒暴躁(血清素合成受阻)。
8.大腦能量短缺。大腦依賴葡萄糖供能,長期低碳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此時身體為保護大腦,會分解肌肉轉化為糖,進一步加速代謝下降。
9.甲減。甲狀腺功能與我們的代謝密切相關,碳水的攝入充足與否,又與甲狀腺功能密切相關,長期低碳最容易患甲狀腺功能減退,代謝下降,更容易胖,也更容易水腫。
10.長期低碳,你代謝碳水的能力會下降,只是吃正常的量,你也容易暈碳,甚至發生胰島素抵抗。一旦胰島素抵抗,你的食欲會更旺盛,脂肪合成效率會更高。一旦你繳械投降,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越減越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