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夜里,若你坐在院壩聽老人搖著蒲扇講古,多半會聽見“魑魅魍魎”四個字——仿佛這四字一出口,夜風吹著都添了幾分涼意。多數人總以為,古人筆下的“鬼”,撐死了就是這四位“常客”。可若翻開泛黃的古籍,指尖劃過那些帶“鬼”字旁的漢字才驚覺:這“魑魅魍魎”,頂多算中元節鬼市里的“入門款”。 紙間拾春秋,筆端鑒古今:打卡“軒塵瀾文居”,鐫刻你的人生長卷 古人對“鬼”的想象,遠比我們以為的細膩。單是為“鬼”造的專屬漢字,去重后就有20個:魑、魅、魍、魎、鬽、魁、魃、魈、鬾、鬿、魀、魆、魊、魋、魌、魐、魒、魓、魕、魖。 沒有一個是憑空捏造的——要么從《說文解字》《左傳》里尋得到根,要么藏在民間代代相傳的民俗里,每一個字背后,都藏著一段與“未知”相關的小故事,像中元節掛在門口的燈籠,照得見古人對世界的好奇與敬畏。 一、中元節最“耳熟”的鬼:魑魅魍魎,原是山林里的“危險信號” 中元節走夜路,老人總叮囑“別往荒林深澤去,怕遇著魑魅魍魎”。這四字能成“鬼圈頂流”,連《左傳》都為它們留了筆墨——春秋時楚莊王伐鄭,晉軍來援,楚將子囊勸莊王退兵,說“魑魅魍魎,莫能逢之”,意思是若執意開戰,怕是連山林里的精怪都要躲著咱們,兆頭不好。 拆開來細瞧,這四位其實是古人給“野外風險”貼的“鬼標簽”: 魑(chī):《說文解字》說它“若龍而黃”,是山林里專迷惑人的精怪。中元節若有人進山祭祖迷了路,老輩人就會說“定是魑在搗鬼”——它藏在樹影里,讓你跟著虛幻的“光”走,越走越偏,直到天快亮才顯形退去; 魅(mèi):是“老物成精”的代表。百年的槐樹、千年的石碑,吸收了日月精華就可能化魅。它最善變,中元節夜里會變作故去親人的模樣,在村口招手,若你跟著走,就會被引到荒墳地。《莊子》里“物老而為魅”,說的就是這份“歲月養出的詭異”; 魍魎(wǎng liǎng):是水澤里的“隱形鬼”。有人說它藏在中元節祭祖的河岸邊,趁人彎腰燒紙時拖人下水;也有人說它是“影子里的鬼”——古人覺得人有“影魂”,魍魎就躲在影子里,吸人的精氣,所以中元節夜里,老人不讓孩子盯著自己的影子看太久。 這四位常被綁在一起說,只因中元節前后,正是人們進山祭祖、臨水放燈的日子,古人怕后輩遇險,才用“魑魅魍魎”四個字,把“山野水澤的危險”具象成“鬼”,代代提醒。 二、中元節最“兇”的鬼:魃惹旱災,魈擾夜眠 20個“鬼”里,有兩位是中元節“避之不及”的角色——一個讓莊稼絕收,一個讓夜路難行,兇名在外,連小孩聽了都不敢哭。 魃(bá):就是民間說的“旱魃”,堪稱“古代旱災代言人”。《山海經》里說它是黃帝的女兒“女魃”,當年幫黃帝打贏蚩尤后,卻因沾染了“戾氣”回不了天,所到之處“赤地千里”。中元節若遇上大旱,村民就會扎個“旱魃像”,抬到曬谷場暴曬,邊曬邊罵,盼著它“受不住熱,趕緊降雨”。老輩人說,旱魃最怕中元節的“雨水燈”——若放燈時落雨,就是旱魃被“燈神”收走的兆頭; 魈(xiāo):分“山魈”和“水魈”,中元節里鬧得最兇的是山魈。《淮南子》說它“狀如小兒,獨足向后”,長得像五六歲的孩子,卻只有一只腳,夜里會圍著露營的人轉圈,扯人的衣角,還會學嬰兒哭,引大人找它。古人進山過中元節,必點一堆篝火——山魈怕火,見了火就會縮在樹后,直到天快亮才蹦跳著離開。有的地方還會在火堆旁放塊桃木,說能“鎮住魈的邪氣”。 ![]() 三、中元節最“小眾”的鬼:藏在生僻字里的“人情味兒” 除了這些“大名鼎鼎”的鬼,剩下的14個“鬼字旁”漢字,多是些“小眾鬼”,卻藏著古人最細膩的觀察——連中元節的習俗里,都能尋到它們的影子。 鬽(mèi):是“無形的陰氣鬼”。中元節夜里若你覺得后背發涼,卻看不見東西,老人就會說“是鬽路過”。它沒有具體模樣,是散在空氣里的陰氣聚成的,不會害人,只是偶爾會碰一下人的頭發,讓你打個寒顫; 魁(kuí):是“鬼中的首領”,卻不是兇神。它本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古人覺得北斗主“生死”,魁星就掌管著“鬼的行蹤”。中元節廟里會供魁星像,讀書人還會帶支毛筆去祭拜,盼著魁星“鎮住邪祟,讓自己心明眼亮”; 鬾(jì):是專纏小孩的“小兒鬼”。傳說是夭折的孩子魂魄化成的,中元節夜里會趴在小孩床邊,讓孩子發燒哭鬧。所以古人給小孩戴“長命鎖”,除了祈福,還會在鎖上刻“驅鬾”二字,連給孩子穿的百家衣,衣角都要縫上一小截桃木; 魀(gà):是最“憨”的鬼。走起來搖搖晃晃,像喝醉了酒,中元節夜里會跟在行人后面,卻不害人,只是偶爾會踩掉人的鞋。老輩人說,若你中元節走路覺得腳后沉,回頭看見個“歪歪扭扭的影子”,別慌,罵一句“魀,快回家”,它就會嘿嘿笑兩聲,轉身走了; 魖(xū):是“餓死鬼”,卻最可憐。生前沒飯吃的人化成的,中元節夜里會躲在祭桌旁,看著人吃飯,卻不敢碰。有的人家過中元節,會在門口放一碗白米飯,上面插根筷子,說“給魖留口飯,它就不會擾人”; 還有魊(yù,躲在河底的水鬼,中元節怕放河燈的光)、魌(qī,驅鬼儀式上的“面具鬼”,中元節跳儺舞時會戴它)、魓(bì,幫人避災的善鬼,中元節會在門框上留個“小腳印”,告訴你“這里安全”)……每一個“小眾鬼”,都像中元節夜里的一縷微光,映著古人對“弱小”的體諒,對“未知”的溫柔解讀。 四、中元節談“鬼”:不是迷信,是古人的“生存智慧” 20個“鬼字旁”漢字,說到底,沒有一個是真的“鬼”。它們更像是古人的“說明書”——面對中元節可能遇到的迷路、旱災、小兒生病,面對那些沒法用科學解釋的自然異象,古人把“風險”化成“鬼”,把“警惕”藏進“字”,再編些小故事,讓后輩記得“進山要防魑,遇旱要驅魃,夜里別讓孩子獨自睡”。 到后來,這些“鬼”成了文化的一部分:中元節的河燈,是為了“引開魍魎”;孩子的長命鎖,是為了“擋住鬾鬼”;廟里的魁星像,是為了“鎮住邪祟”。它們不再是“嚇人的符號”,而是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守護。 所以中元節談“鬼”,談的不只是20個漢字。是古人對著山林水澤的“提問”,是對著日月星辰的“思考”,是把“未知”變成“可知”的努力。就像中元節夜里的篝火,不是為了“燒鬼”,是為了“照亮路”——古人造這些“鬼”字,也不是為了讓人害怕,是為了讓人在面對未知時,能多一份從容,多一份敬畏。 寫于湘南千年水鄉古鎮大浦 2025.08.29.9∶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