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衣冠 據(jù)《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2 行拜師禮 步入學堂后,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以表示求學的誠心與恭敬心。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yè)精于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干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干肉。據(jù)《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論語·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 凈手凈心 行過拜師禮后,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4 朱砂開智 朱砂開智也叫朱砂啟智或朱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后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的入學儀式,講究規(guī)矩,更注重校方或師長對新生的禮儀教育及殷切期待。與現(xiàn)代社會網(wǎng)絡平臺盛傳的入學儀式,有不小的差異,其中差別最大的,便是,古代更像是學生求師長求學校,現(xiàn)在更像是師長求學生學校求學生。 當然,時代在變,萬萬不可泥古不化,應求新求變力求適應時代的需要。那么,新的時代,怎樣的入學儀式才是適宜的?我們需要怎樣的入學儀式? 首先,應符合新生的需求,讓新生樂于參與其中,最好親力親為,切勿變成學生袖手旁觀,師長賣力表演。有人說,新生尤其是低幼學生,能力不足,不能親力親為,師長可以包辦。既然如此,何必要辦?倘若實在要辦,可否辦一個與他們能力匹配的入學儀式? 其次,切勿“興師動眾”,儀式不在排場,而在用心,滿大街的鮮花氣球,滿教室的零食飲料,只是肥了推波助瀾的商家,苦了勞心勞力的老師和家長。 再次,精心設計入學儀式,其宗旨是為了廣大新生,如果想借此大搞宣傳,賺取流量撈取資本,并美其名曰一舉多得,其動機已然不純。 “不要讓老師和家長們再被所謂的入學儀式感綁架,被社交平臺販賣焦慮,讓老師回歸正常的教育工作,讓孩子回歸純粹的知識海洋,讓家長回歸常態(tài)的家庭教育。” 這才是民眾普遍的呼聲。 再把目光投向新生報到時的大學校園,無論是頂尖高校,還是無名普校,與小學中學高中的報到景象相比,肯定有些許不同,但也有諸多相同。比如,依然是家長們扛著大包小包,依然是家長們忙前忙后,依然是家長們擦東抹西整理衣被收拾物品,青春年少年輕力壯的孩子們,不乏親力親為者,但也有不少依然刷著手機,袖手旁觀。因為,他們從小學起,就習慣了,入學的這些事情,與他們無關。 入學儀式雖是小事,但其意義不小,切不可只顧形式罔顧內(nèi)容,須三思而后行。 |
|
來自: 新用戶9793ddz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