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雙碳”目標背景下,積極推動算力和電力協同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解讀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算力電力協同發展研究報告(2025年)》(以下簡稱“報告”),探討算電協同對算力中心行業的影響。 1. 我國支持發展算電協同。我國高度重視算力和電力的高質量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算電協同發展的政策文件,為兩大產業創新升級提供了指引。例如,2024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整合源荷儲資源、提升算力與電力協同運行水平、提高數據中心綠電占比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日趨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 18.89 億千瓦,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的56%,新能源已成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供能主體。新能源供應能力提升,隨之而來的是綠電消納問題,算力中心是用電大戶且具有靈活調度的潛力,可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運行和優化提供關鍵的消納和調節資源。3. 綠電促進算力產業低碳轉型。人工智能是算力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大模型訓練使得算力需求激增,算力能耗不斷攀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對我國算力用電需求進行了多情景預測,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軌跡,構建了高、中、低三種差異化發展情景。其中,在高情景下,到2030年,我國算力中心用電或超過70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5.3%。1. 算電協同各類主體積極發揮作用。算電協同包含算力和電力兩大體系。其中,算力體系主要包括算力供給方、算網運營方,電力體系主要包括發電方、電網方和儲能方。2. 依據算電協同體系架構穩步發展。算力電力協同發展體系將促進算力與電力兩大生產力在產業規劃、生產運營、資源調度、市場體系等層面實現全局優化,打造技術先進、供需匹配、綠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綠色算力中心集群,支撐電力系統靈活調節和數智化轉型,實現數字經濟與能源經濟的雙向高質量發展。1. 源荷互動:通過發電側與算力中心負荷側的雙向互動,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平衡消納,主要包括“荷隨源轉”和“源隨荷建”兩種形式。其中,“荷隨源轉”即推動具備條件的算力中心與清潔能源基地協同規劃建設,緩解算力與電力資源在空間格局上的供需矛盾。“源隨荷建”即算力企業通過自建新能源發電項目滿足自身綠色用能需求。2. 儲荷互動:通過儲能側與算力中心側的互動,提升算力中心用電的可靠性和經濟性。3. 網荷協同:通過電網側與算力中心側的深度協同,提升供配電網的安全可靠性。算力深度賦能電力系統“發-轉-儲-用”全環節,助力電網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運行。4. 源網荷儲一體化:算力中心源網荷儲一體化旨在通過整合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和儲能側資源,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園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的特征是以負荷為中心配置新能源發電站,以“綠電直供”模式為算力中心供能,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就近就地消納。綠電直供的電價更具競爭力。5. 其他方式:通過算力負載調度,精準匹配算電時空供需;通過綠電綠證交易,提升算力中心綠電應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