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開篇就講“九征”之法,從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個方面識人,說的是如何看出一個人的才性與能力。 這種“看得見”的功夫,是識人用人的基礎。 但劉劭在書中也有提醒:識人之后,更難的是“容人”;明察之后,更高的是“藏智”。 《人物志·釋爭》篇說:“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成而不居;知柔弱之為剛強,故不爭而善勝。” ![]() 現代社會推崇“洞察力”,鼓勵我們發現問題、指出漏洞、搶占先機。 這沒錯,但只說了一半。另一半是: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該閉嘴;什么事值得爭,什么事必須放。 舉個例子。同事之間開會,有人明顯說錯了數據,邏輯也站不住腳。你立刻指出來,糾正他。 從“正確”角度看,你沒錯。 但從“關系”角度看,你可能贏了道理,輸了人心。 為什么? 因為你“看見”了錯誤,卻沒有“看見”場合、情緒和人際關系的微妙平衡。 你的“看見”,成了別人的“難堪”。 真正的智慧,是在這種時候,選擇先不說破。 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但不說; 不是不能辯,而是能辯而不辯。 這不等于圓滑或虛偽。虛偽是心里明白卻故意裝糊涂;智慧是心里明白,卻衡量之后決定不點破。前者是逃避,后者是擔當。 《人物志》將人才分為“英”與“雄”。 英者善識人,雄者善決斷。 但最高明的人,既不是只看得準的“英”,也不是只敢動手的“雄”,而是懂得進退分寸的“器識之士”——他們有器量,也有見識。 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少。 比如唐代名相婁師德。他弟弟外放做官,臨行前問他處世之道。 婁師德說:“我任宰相,你現在又做州官,榮寵太盛,難免遭人嫉妒。你要忍。”
今天我們講情商、講溝通技巧,其實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真正的成熟,是克制糾正別人的欲望。 尤其在職場、家庭、社交中,很多矛盾并非來自“不知道”,而是來自“非要說明白”。 你看見配偶忘了關燈,順手關了就好,不必說“又忘了?” 這些“假裝看不見”,是尊重。 尊重他人的成長節奏,尊重關系的彈性空間,也尊重自己內心的平和。 《人物志》成書于三國時期,作者劉劭致力于選拔人才。但他最終發現,最難得的不是才華出眾者,而是那些有才而不露、有功而不爭、有怨而不發的人。 這樣的人,不搶風頭,卻讓人信賴; 不爭對錯,卻令人敬重。
知而不言,是對自己內心的掌控。 我們不必追求事事明察秋毫,更不必爭當“正確先生”。 愿你我都有看清世界的能力,更有與世界和解的胸懷。 能看見,是一種天賦;選擇看不見,是一種修行。 關于我: 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寫作者,喜歡用文字記錄生命的溫度。 文章僅為個人的閱歷理解,千人千面,歡迎指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