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演藝新方向探討 游客主動體驗與內容共創 “大秦筆記”秦智勇 中國文旅演藝從“配套點綴”到“核心引擎”的歷程,無疑是一部創新驅動、技術賦能、內容深化、模式迭代的歷史。 當前文旅項目上的實情是:“我們發現,游客最難忘的不是看了什么,而是參與了什么。”一位沉浸式景區負責人告訴我,“當游客成為故事的主角,他們就會自發地分享和傳播。”頂端文旅推薦官“大秦筆記”的解讀:主動體驗、內容共創。 那么,在文旅演藝業態升級中,將劇場從“被動觀演”轉變為“主動體驗”與“內容共創”的核心,是提升文旅演藝項目粘性與口碑的關鍵。下面“大秦筆記”將為您系統性地拆解這個問題,提供可落地的思路。 一、劇前、劇中、劇后的互動設計與形式 核心理念:將互動貫穿觀演全過程,讓觀眾的角色從“觀眾”轉變為“參與者”、“共創者”甚至“演員”。 1. 劇前 (預熱與期待構建) 目的是讓觀眾提前進入劇情世界觀,建立期待感,并收集可用于劇中的素材。 ⑴沉浸式入場:劇場候場區不再是枯燥的等待,而是劇情的一部分。例如:①環境營造:布置成故事中的某個場景(如古墓、集市、太空艙),工作人員穿著戲服扮演角色(NPC),與游客進行即興互動、分發“任務道具”或“地圖”。②角色選擇/身份賦予:在檢票時,讓觀眾抽取身份卡(如“商會成員”、“起義軍密探”、“皇家特使”),不同身份可能對應劇中不同的互動任務或視角。 ⑵數字預熱與共創:①線上征集:開演前通過項目官微/社群征集“一句臺詞”、“一個笑聲”、“一段故事”,告知被選中的內容將會在劇中出現。這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參與感和ownership(主人翁意識)。②妝容服飾互動:鼓勵觀眾根據劇目主題穿著相關服飾觀演,并現場提供主題面部彩繪,讓觀眾從外表上先成為“劇中人”。 ⑶任務引導:通過小程序或實體道具,給觀眾一個簡單的前置任務,例如“尋找藏在候場區的三件關鍵道具”,成功找到者可獲得小獎勵(如更好的觀看座位、小紀念品)。 2. 劇中 (沉浸與參與體驗) 這是互動的核心環節,關鍵在于“低門檻、高趣味、不打斷主線劇情”。 ⑴投票決定劇情走向:①技術實現:通過座椅旁的按鈕、手機小程序、熒光棒/手環顏色投票,決定主角的關鍵選擇(如“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相信A還是相信B”)。②效果:每次演出結局可能都不同,極大增加復購率和話題性。 ⑵環境互動與感官體驗:①4D感官特效:與劇情同步的風、雨、氣味、震動等,這是基礎層面的“互動”。②觀眾席表演:演員突然從觀眾席中登場、在觀眾身邊進行表演,打破“第四堵墻”。 ⑶NPC互動與任務驅動:①角色互動:演員下臺與特定觀眾進行簡短、預設好的互動,如詢問信息、請求幫助、傳遞道具。這需要演員有極強的即興發揮能力。②集體動作響應:演員帶領全場觀眾一起完成一個動作,如“舉起你們手中的發光手環,為我們的主角注入能量!”、“請大家一起跺腳,模擬萬馬奔騰的景象”。這種集體行為能創造強大的共同體感。 ⑷技術增強互動(AR/VR):①通過AR眼鏡,看到疊加在現實舞臺上的虛擬信息、精靈或特效。②通過手機掃描,參與現場的尋寶或解密游戲,答案可能關乎劇情發展。 3. 劇后 (延伸與傳播發酵) 目的延長體驗,形成記憶點,并激勵傳播和二次消費。 ⑴合影與NPC互動:演出結束后,演員保持角色身份,與觀眾合影、交流,回答觀眾“入戲”的提問。 ⑵衍生品共創:現場利用劇中的元素(如道具模具、臺詞印章)讓觀眾親手制作一個獨特的紀念品(如壓鑄一枚紀念幣、印制一句臺詞在T恤上)。 ⑶數字留念與分享:①現場生成帶有觀眾投票數據、合影的“專屬紀念頁”,一鍵分享到社交媒體。②將劇中由觀眾決定產生的“本場獨家結局”視頻生成海報,供觀眾傳播。 ⑷故事延續:通過公眾號或社群,發布“后傳”故事線,延續劇中的情感連接。 二、一臺劇發動觀眾共創共創與表演:能否實現?如何實現? 答案是:完全可以實現,但需要精巧的設計和技術支持。 這不再是簡單的互動,而是深度共創。實現路徑如下: 1. 模式選擇: ①“繁星”模式(大眾共創):劇前廣泛征集創意(如臺詞、歌詞、故事背景),由專業編劇整合進劇本。觀眾看到自己的創意被呈現,即為共創。 ②“工作坊”模式(精英共創):招募少量戲劇愛好者,參加為期數天的劇本工作坊和排練,最終他們作為“群眾演員”參與一場或幾場特定演出。這是真正的同臺表演。 ③“即興”模式(現場共創):專業演員團隊核心故事框架,但留出大量空白由現場觀眾即興決定。需要功力極其深厚的即興戲劇演員團隊作為支撐。 2. 如何實現一臺由觀眾共創的劇? 第一步:構建堅固的故事框架 專業團隊必須事先搭建一個強邏輯、高包容性的故事世界觀和主線。好比一棵樹,樹干是堅實的,但樹枝和樹葉可以生長變化。 預設“可插拔”接口:在劇本中設計好哪些環節(如配角的名字、一件信物、一首歌、一個次要情節)可以由觀眾填充。 第二步:低門檻的參與工具與規則 開發簡單易用的數字工具(小程序/H5頁面),讓觀眾可以輕松提交創意、投票、選擇。 制定清晰明了的共創規則,讓觀眾知道他們的權限邊界在哪里(例如:你可以決定主角去哪里,但不能決定主角是好人還是壞人)。 第三步:專業的整合與執行團隊 編劇團隊:負責篩選、提煉、合理化觀眾的創意,并將其無縫對接到劇本中。 導演與演員:核心演員必須功底扎實,能應對各種即興情況,引導業余觀眾演員,確保演出整體質量不下滑。 技術團隊:實時處理投票數據、AR/VR交互、音視頻控制,確保互動環節流暢無誤。 第四步:分層級的參與度設計 level 1(觀看):大部分觀眾,享受觀看和簡單投票的樂趣。 level 2(參與):部分觀眾,提交了創意或被選中進行現場互動。 level 3(共創):極少數觀眾,作為群眾演員登臺表演。 設計不同層級,滿足不同受眾需求,避免因過度要求所有人參與而引起反感。 三、需要注意什么?(風險與要點) 1. 藝術完整性與體驗可控性的平衡:最大的風險是觀眾的選擇導致劇情走向無聊或崩壞。專業團隊必須通過設計選項(看似開放,實則可控)來掌握最終品質。 2. 技術可靠性:互動嚴重依賴技術,一旦網絡崩潰、投票系統失靈,體驗會災難性下降。必須有備用方案(如舉手投票、顏色卡片)。 3. 觀眾分層與意愿尊重:不是所有觀眾都想參與。必須保護“只想安靜看戲”的觀眾體驗。互動應是“邀請式”而非“強迫式”。 4. 安全與秩序:尤其是涉及觀眾移動、肢體互動的環節,必須充分考慮安全風險和現場疏導方案,避免混亂和踩踏。 5. 成本與運營:互動劇場的創作成本、技術投入和運營復雜度遠高于傳統劇場。需要評估投資回報率(ROI),但它帶來的口碑傳播、復購率和品牌差異化價值是巨大的。 6. 演員的挑戰:對演員的要求從“精準復現”變為“引導和即興反應”,需要重新選拔和培訓演員。 7. 版權與倫理:如果使用了觀眾提交的創意,需在條款中明確版權歸屬和使用范圍,避免后續糾紛。 總結而言, 文旅劇場的互動與共創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可控的“冒險”。它通過“技術+流程設計+專業藝術把控”,將觀眾從消費者轉變為產消者(Prosumer),極大地提升了體驗的獨特性和記憶深度。 成功的核心在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內核+ 一套清晰巧妙的互動規則 + 一個能應對變化的高執行力團隊。 這種模式非常適合需要重復消費和追求社交傳播的文旅項目,是打造目的地爆款業態的有效途徑。 四、國內案例及總結 國內文旅演藝項目正通過增強觀眾互動和內容共創來提升體驗感,這確實帶來了門票收入增長、游客體驗深化和品牌價值提升的效果。下面“大秦筆記”用一些案例和數據來幫你分析這一點。 ?? 文旅演藝互動體驗案例與數據一覽 | 項目名稱 | 所在地 | 主要互動形式 | 參與數據/效果 | 經濟/品牌影響 | ?《紅飄帶·偉大遠征》| 貴州貴陽 | 全域行浸式體驗、AI虛擬交互、全息影像、三維聲場 | 暑期預計接待超20萬人次,70%為省外散客,超50%為親子家庭 | 成為貴州文旅新地標,距機場僅5分鐘車程,常為游客首站 。 ?《懸崖江城》| 四川雅江 | 實景體驗、掃碼智慧導覽、本土化敘事 | 130名演員均為雅江本土力量 | 推動旅游從“風景打卡式”向“文化沉浸式”轉型 。 ?《恰同學少年》VR | 湖南長沙 | VR大空間沉浸式交互、虛擬數字體驗 | 線下劇場累計演出超1500場,接待觀眾逾15萬人次,平均上座率達81% | 獲多項榮譽,形成“湖南原創、科技賦能、全國推廣”的紅色數字文化新模式 。 ?夜上黃鶴樓| 湖北武漢 | 沉浸式光影演藝、夜間體驗 | 暑期門票預訂量同比翻番 | 上榜湖北十大夜游目的地,助推武漢夏日“夜經濟” 。 ?銀川覽山音樂季 | 寧夏銀川 | “音樂+文化+旅游”多元消費場景、票根經濟 | 三場活動累計吸引10萬人參與,線上圍觀9000萬人次;帶動餐飲零售消費總額超1.24億元 | 覽山公園單日游客峰值達8萬人次,催生夜市經濟、文創市集等周邊業態 。 ?上海文化消費券| 上海 | 消費券補貼降低觀演門檻 | 票星球平臺訂單“猛增近5倍”,脫口秀等品類訂單增幅普遍3至5倍;上海大劇院600多單用券交易,有效拉動中高價票銷售 | 提升演出上座率,助力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 ?? 互動與共創如何提升體驗和品牌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文旅演藝項目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成功提升體驗感和品牌價值: 1. 技術賦能沉浸感:利用全域行浸式體驗、VR技術、全息投影等先進技術,打破傳統觀演界限,將觀眾帶入故事場景中,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極大增強了情感的共鳴和藝術的感染力。 2. 內容融合本土文化:深度挖掘并創新演繹本地獨特的歷史、紅色文化和民族民俗元素,并讓本地群眾廣泛參與,使演出不僅是表演,更是鮮活的文化體驗,提升了項目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3. 情感共鳴與敘事創新:通過強烈的故事線和情感沖擊,以及掃碼智慧導覽等方式,幫助觀眾深入理解劇情和文化背景,實現“先懂后看”,滿足了游客更高層次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4. 模式創新與多元消費:①“票根經濟”模式有效串聯了“音樂+文化+旅游+住宿+商業”的文旅新生態。②發放“文化消費券”直接降低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激發了尤其是年輕群體和家庭對文化消費的意愿。 5. 精細化服務與全域配套:像海口推出的 “全鏈條寵粉計劃”,涵蓋了演前、演中、演后的全方位服務,如設立家長等候區、開通演藝專屬交通線路、提供消費優惠等,這種“貼心”的服務極大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和口碑。 ?? 體驗提升帶來的綜合效果 體驗度的增加,最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門票價值提升:沉浸式體驗項目通常能溢價銷售。《恰同學少年》VR版是對線下劇場的延伸和增值。“夜上黃鶴樓”暑期門票預訂量同比翻番。上海發放文化消費券后,票務平臺“票星球”的訂單猛增近5倍。 ②游客體驗深化:互動和共創使游客從被動接收信息變為主動探索和感知,獲得了超越期待的記憶和情感連接。許多觀眾在體驗《紅飄帶·偉大遠征》后熱淚盈眶、記憶深刻。 ③品牌形象塑造:成功的互動體驗項目能成為文旅目的地的新名片和核心競爭力。例如,“紅飄帶”已成為貴州長征文化的重要標識和游客首站;雅通過《懸崖江城》推動當地旅游從“風景打卡式”向“文化沉浸式”轉型;《恰同學少年》則成為了紅色文旅領域的現象級項目。 ?? 總結 國內文旅演藝正從“被動觀演”走向“主動體驗”和“內容共創”。通過科技賦能沉浸感、深度融合本土文化、創新運營模式(如“票根經濟”、消費券)、提供精細化服務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游客體驗感。 這不僅直接拉動了門票收入和衍生消費,更深層次地塑造了文旅項目的獨特品牌形象,形成了強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未來,文旅演藝的競爭將不僅是硬件和規模的競爭,更是“創意、互動、服務和情感連接”的競爭。 未來已來!您認同嗎?歡迎與“大秦筆記”交流,謝謝?? 2025年8月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