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東海 傳統(tǒng)中醫(yī)臨床偶拾之頭痛 頭痛是很多疾病都會兼及的癥狀表現, 特別是高血壓的外現癥狀之一,高血壓又常常是腦溢血、中風的前期信號,所以,謹慎的對待頭痛(包括頭暈),是中醫(yī)治未病的范疇,可防治腦溢血、中風。 頭痛的分類,可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外感頭痛可細分為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濕頭痛;內傷頭痛可細分為肝陽上亢型、腎精虧虛型、氣血虧虛型、痰濁上泛型、瘀血阻滯型。 頭痛的病因 外感頭痛,起居不慎,風寒濕熱之邪外襲,上犯巔頂,清陽之氣受阻,氣血凝滯,阻遏脈絡,而致頭痛。外感頭痛以風邪所致者最為多見。若風邪挾寒,則寒凝血滯,阻遏脈絡,經氣不利而為頭痛;若風邪挾熱,則上擾清空,氣血逆亂而致頭痛;若風邪挾濕,則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引起頭痛。 內傷頭痛:多因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而引起。如郁怒傷肝,肝郁化火,上擾清竅,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脾虛不運,痰濁內生,阻遏清陽;久病、產后營血虧虛,不能上榮腦髓,以及勞欲過度、腎精虧耗,以致髓海空虛等,均可引發(fā)頭痛。 此外,跌仆外傷,或久病人絡,氣血瘀阻,絡脈不通,亦可形成頭痛。 頭痛的辨治 風寒頭痛,常因暴寒觸發(fā)或受寒而加重,痛連項背、畏寒、肢體酸楚,脈浮緊等寒傷于表癥狀,酌選防風、川芎、白芷、羌活、荊芥,甚或麻黃、桂枝等治療。 風熱頭痛,或因感受風熱而觸發(fā),有頭痛且脹、面紅目赤、喜清涼、口渴多飲、脈浮數等癥狀。酌選菊花、桑葉、夏枯草、連翹、薄荷、竹葉、牛蒡子,甚或梔子、黃芩、知母等。 風濕頭痛,有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微惡風寒、小便不利、大便溏糊粘膩、苔白膩、脈濡等情況。宜酌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肝陽上亢型頭痛,有頭暈脹痛,兩側偏重、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脅肋脹痛、脈弦細而數等情況。治療上常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加生地、女貞子、柏子仁等。 腎精虧虛型頭痛,有頭腦空痛喜按壓、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乏力、失眠健忘、脈沉細等情況。治療上腎氣丸、左歸丸加右歸丸、大補元煎等都可選用。首選藥物是熟地、山萸肉、枸杞、鹿角膠、海參、巴戟、杜仲、人參、菟絲子之類。 氣血虧虛型頭痛,頭痛頭暈時發(fā)時止、勞累加甚、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舌淡脈虛細。酌用八珍湯加丹參、棗仁、龍眼肉之類。 痰濁上泛型頭痛,頭痛如蒙、昏沉脹重、胸脘滿悶、嘔吐痰濁、納差、舌苔白膩、脈弦滑等。酌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竹茹、枳殼之類。 瘀血阻滯型頭痛,頭痛如刺、痛處不移、或因有外傷、舌紫暗或見瘀點,脈細澀等。酌選紅花、川芎、桃仁、丹皮、歸尾、柴胡、三七、生地、赤芍,甚或蜈蚣、全蝎等。 當前臨床日常所見頭痛,多數是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體質素因(有少數確是體內痰濕重的),或兼有外因風熱而觸發(fā),病久則未有不兼有瘀滯者,故用藥也是兼二、三者合用。 風寒頭痛案 三年前的冬天,治療過一個因受寒引起頭痛的青年男子,主訴: 鼻塞、額頭痛有頭暈感、 肌肉酸痛、乏力、無汗、 喉嚨干、 食欲不振、夜間身體冷得發(fā)抖、白天身體發(fā)熱 。辨為外束有寒,內有蘊熱;治療上七成力量解表去寒,三成力量清涼退內熱,一服即效,護養(yǎng)一、二天即痊愈。 ![]() ![]() 說明:此頭痛主因外披風寒者, 不能為內傷頭痛(慢性頭痛)所效仿。內傷頭痛按內傷分類型用藥,且頭痛一久,必有瘀血。數年前電視廣告中推薦的那款中成藥正天丸,方義甚好,外解風寒、內養(yǎng)血活血,內外藥都可以止痛,然而購買服用的老年患者,鮮有服用獲效者,源于這些年的老年人頭痛患者,大多數是肝腎陰虛的體質,液少而不堪承受藥丸中羌活、獨活、防風、白芷、麻黃這些辛溫香燥耗液的力量。 筆者治頭痛常用藥如下:生地、熟地、白芍、當歸、菊花、丹皮、桑葉、薄荷、黑芝麻、麥冬、天冬、元參、梔子、羚羊角、鉤藤、川芎、白芷、柴胡、西洋參、紅花、桃仁、玫瑰花、續(xù)斷、杜仲、芡實、阿膠、龜板、牡蠣、山萸肉、枸杞、柏子仁、何首烏、沙苑子、石決明、雞子黃、蟬衣、蔓荊子、羌活、防風、白蒺藜、細辛等。 治頭痛的外治法,可點擊:宣賓:頭痛頭暈的調理(補充視頻重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