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普陀禪寺有一副對聯,由近代名僧蘇曼殊題寫: “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 世上再淡泊的人,也不可能完全脫離一個“利”字。 有人利在一身,患得患失;有人利在天下,成己達人。 殊不知,利來利往,財聚財散,老祖宗這8句大實話,早已經說透了! ![]() 01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序》 譯文: 蕓蕓眾生,誰不是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感悟: 《明夷待訪錄》有言:“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追逐財富、權力、名聲、地位等私利,是所有人的本性。 為此辛苦勞作奔波,因利而聚,因利而散,也是世間常態。 只要取利有道,用之有益,合法合理,并非損人利己,便無可指摘。 但亦當警惕,莫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知足知止,方有現世安穩,細水長流。 ![]() 02 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韓非子·奸劫弒臣》 譯文: 靠近對安全又合乎利益的人和事,遠離危險且損害利益的人和事,這是人之常情。 感悟: 古人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 絕大多數時候,本能會驅使我們追求安穩,規避風險。 保有敬畏心,對妨礙自身利益的險地避而遠之,是行穩致遠之道。 可大丈夫處事,論的是公道是非,而不僅僅是利害得失。 倘若人人心中只有小我小利,那么道德滑坡,社會崩壞,必成定局。 既保護自己的利益,也守護他人的利益,才是趨利避害最深刻的智慧。 ![]() 03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 ——《止學·利卷》 譯文: 大家都看得到的好處,不是利益;大家都看得到的壞處,反而可能得利。 感悟: 《史記》有言:“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當某種利益被普遍認可時,說明已接近價值頂點,甚至暗藏危機。 而那些看似有害的選擇,反而可能因尚未挖掘而蘊含發展的機遇。 可見,人云亦云、盲目從眾不可取。 唯有保持獨立思考,敢于逆流而上,方可清醒看清利害,實現躍遷。 ![]() 04 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 ——《管子·禁藏》 譯文: 只要有利可圖,即便是高山之上或深淵之下,也會拼命抵達。 感悟: 《資本論》中有一句經典名言: “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換句話說,利益有多大,人愿意為之付出的代價就有多大。 哪怕是千丈高山、萬丈深淵,也能突破生理極限,無孔不入。 但我們要做利益的主人,而不是利益的奴隸。 在道德與法規的框架下,盡心盡力運作,不僅無愧于心,亦可得利豐厚。 ![]() 05 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 ——《說苑·敬慎》 譯文: 當你從某件事或某個人身上得到利益時,一定要考慮其中弊害。 感悟: 《道德經》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兩面,有福就有禍,有利就有害。 若是急功近利,見利不見害,見餌不見鉤,實乃自取滅亡之道。 慎始至終,權衡利害,未雨綢繆,才是周全自身、遠離禍患的處世良方。 ![]() 06 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榮辱》 譯文: 喜歡好處,厭惡害處,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感悟: 好利惡害,是人的本能。 當你身上有利可圖時,家中必定是賓客云集。 當你身處低谷請援時,周邊的人難免一哄而散。 因為,一個人可能背棄親友,但絕不會背叛利益。 行走于世間,永遠不要相信人心,而是要相信人性。 利益一致,關系自然牢固不破;利益相悖,關系定然劍拔弩張。 ![]() 07 利則進,不利則退。 ——《史記·匈奴列傳》 譯文: 對自己有利就進攻,對自己不利就退卻。 感悟: 《孫子兵法》也說:“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這并非唯利是圖,而是告誡人們要擁有精準的判斷力。 形勢有利時,要果敢堅決,采取行動,別錯過良機。 形勢不利時,要靜觀其變,保存實力,以圖謀未來。 看清時勢,剖析利弊,而后進退得宜,才能游刃有余,立于不敗之地。 ![]() 08 利者,義之和也。 ——《周易·文言傳》 譯文: 利益,是道義的總和。 感悟: 《小窗幽記》中講:“讓利精于取利。” 大格局的人,都深刻明白:利與義不對立,利人才是利己的根基。 如果不顧道義,損人利己,就等于與人結怨結仇,斷自己的前路。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那么讓渡出去的利益,終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