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何依 付俊濤 ![]() 老將何依 攝影:水易居 我去醫院的時候,只見大舅媽一個人躺在病床上,并沒有見到在此看護的大舅。問其去向,原來大舅也因為身體不適去相關科室做檢查了。 大舅媽因頸部腫瘤問題住院手術,好在是良性的,并無大礙,醫生說再住兩天就可以出院了。趁等大舅的間隙,我坐下來和大舅媽拉起了家常。二老還在種田嗎?我開口先問,想著他們畢竟已是年過七旬的人了。大舅媽說,不種田怎么辦,且不談吃穿用度,如果不種田,連買藥的錢都沒有著落。農民嘛,只要活著,就得勞動,這是天經地義的。農村那點養老金,到底是形式大于內容,說是聊勝于無亦不為過。 我又問,兩個表弟回來過嗎?唉……大舅媽長嘆一口氣。他們各有各的難處,能顧全自己的小家已屬不易,要他們回來干什么,浪費車錢還耽誤工作。大舅媽說的是事實,大表弟從結婚至今,頑疾纏身,常年服藥,偶爾還得住院治療。打工賺的幾個辛苦錢,大半用于投醫問藥,所剩余資,加上表弟媳的微薄收入,僅夠在家鄉小城供養一套房產,三十年按揭,才還了五年。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兩個人的身體和收入如果能維持現狀,基本上就是重復當前的生活模式了。家中唯一的變量,是他們剛剛讀完中專就已外出打工的兒子。 二表弟和他小舅子在東莞經營著一個小廠,房子買在孝感。他們可不是什么體面的企業家,平時自己也要參與生產性勞動,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兩個女兒,大的初中畢業就輟學了,無意念書,一心只想打工賺錢,結果工作是找到了,可每個月還要父母貼補開支。小的在孝感城區讀書,平時我大舅媽在當地幫忙照看,農時就回到安陸老家和大舅一起打理莊稼。 二老的一生,忙忙碌碌,直到古稀之年,也不能停下腳步。年輕時,他們村人多地少,一年到頭在土里扒拉,僅夠維持溫飽。為了改善生活,我大舅放過魚鷹、吹過喇叭、擺過地攤、開過酒坊,他用一個農民所能選擇的方式不斷與生活抗爭,總算把兩個兒子拉扯成人,并為他們建房娶媳婦。兒子們生下孫子孫女,繼續外出謀生,二老又不得不承擔起下下代的撫養和照顧的任務,好讓孩子們安心工作,為各自的小家添磚加瓦。 ![]() 老將何依 攝影:水易居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大舅拿著化驗單回到病房,檢查結果是“地中海貧血”。我對這些醫學知識毫無儲備,只是直觀地覺得,越是洋氣的病名,越意味著復雜的病情和高額的醫療開支。果不其然,醫生開具的處方,主要藥物2000元一盒,一個月需服兩盒,而且這種藥還不能報銷,這對于一個農村家庭而言,無疑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更要命的是,服藥之后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能迅速回歸正常指標,有的則久難見效,倘如后者,則要一直堅持服用。其花費之巨,實為普通人家難以承受之重。 大舅、大舅媽操勞一生,把創造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兒孫,如今早過了退休的年紀,卻依然要以老殘之軀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以維持最基本的養老生活。他們做到了一個農民的本分,也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職責,他們完全有資格享受幸福的晚年。但是,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答案是唯一的,沒有其他選項可供選擇。他們也許只是無數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自己可以窮其一生為兒女奔波,老了卻不愿意累及兒女。倒不是兒女不孝,而是當今社會內卷太嚴重,年輕人活得實在不易。 老有所養,是中國歷代王朝所追求的善政理想。時至今日,應是徹底解決這一歷史難題的最佳時期。尤其是農民的養老問題,涉及到龐大的老年群體,如能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必將成千秋之功,揚萬世之名。 ![]() 老將何依 攝影:水易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