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看著他抓耳撓腮的樣子,忍不住吼:“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你長沒長腦子?”;孩子犯錯打碎杯子,你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毛手毛腳,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孩子因為害怕打針哭鬧時,你不耐煩地說:“別哭了,再哭我就不陪你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些話像一把把無形的刀子,扎進孩子心里。你可能沒在意,但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是“圣旨”——你說他“笨”,他就會慢慢相信自己真的笨;你說他“不如別人”,他就會覺得自己永遠比不上別人;你說“不喜歡他”,他就會害怕失去你的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老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是沒有道理的。兒童心理學中有個“自我應驗預言”理論:當你反復對孩子說某句話,孩子會把這句話內化成自己的認知。比如你總說“你怎么這么笨”,孩子會慢慢覺得“我真的很笨,什么都做不好”,于是不再嘗試新事物;你總說“你不如隔壁小明”,孩子會覺得“我永遠比不上別人”,于是失去前進的動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個14歲的孩子因為父親的一句重話離家出走——他不是突然想走,而是無數次“你沒長腦子”“你真沒用”的積累,讓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我”。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可能覺得“我就是順口一說,沒當真”,但孩子會當真。比如你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吼“這么簡單都不會”,孩子聽到的不是“你要努力”,而是“我不夠好”;你孩子犯錯時說“你怎么這么調皮”,孩子聽到的不是“你要改正”,而是“我是個壞孩子”。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些傷害不是瞬間的,而是像種子一樣埋在孩子心里,慢慢發芽:有的孩子變得自卑,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有的孩子變得叛逆,你說東他偏說西;有的孩子變得沉默,不再和你分享心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其實,你不需要說什么“大道理”,只要把負面語言換成正向的,就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比如: - 把“你怎么這么笨”改成“你再試試,我相信你能做到”——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相信我”,于是更努力; - 把“你不如別人”改成“你這次比上次進步了,真棒”——孩子會覺得“我在變好”,于是更有動力; - 把“別哭了”改成“你是不是很害怕?媽媽陪著你”——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理解我”,于是慢慢平靜下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有一個媽媽,以前總說孩子“不如別人”,孩子變得不愛說話,后來她改成具體表揚,孩子慢慢開始主動和她分享學校的事情——“媽媽,今天我幫同學修了鉛筆,老師夸我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改變不是瞬間的,需要慢慢練習。你可以試試這三個小方法: 1. 先深呼吸:當你想吼孩子時,先深呼吸3秒,想想“我是不是太急了?”; 2. 用“我”代替“你”:比如“你怎么又遲到了”改成“我很擔心你,下次能不能早點出發?”; 3. 夸具體:不要說“你真棒”,要說“你今天把房間收拾得很干凈,真棒”——孩子會知道“我做對了什么”,下次會更努力。 其實,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理解他的父母”。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孩子的“光”——比如“你做得很好”“我相信你”“我陪著你”,這些話像陽光一樣,能讓孩子的心靈茁壯成長。 從今天開始,試試換種說法吧。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睛里會重新亮起光,會主動和你分享學校的事情,會更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因為他知道,爸爸媽媽愛他,相信他。 這才是育兒最珍貴的禮物——用語言,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童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