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得貧窮,根源究竟是什么? 跟他的思維邏輯有關。性格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認知,認知決定命運。 你看那些懦弱的老實人,性格都比較軟,注定他們的思維也比較天真,沒有殺伐果斷的認知、魄力。慢慢地,他們也就淪為社會的最底層了。 貧窮,并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有緣有故的。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并不貧富的差距(畢竟一開始大家都是窮人),而是認知的差距。 貧窮的邏輯:這幾種弱者思維,正在拖累無數人的人生。 一、自討苦吃的弱者思維。 窮人滿嘴巴都是“苦苦苦”。仿佛不吃苦,就活不下去一樣。 富人滿嘴巴都是“利益至上”。吃苦的前提,是有利可圖。無利可圖的事兒,那就不值得去做。 可見,窮人和富人,在對待“苦”這件事上,有著明顯的思維認知差距。 窮人所認為的苦,是一種很正常的東西,不吃不正常。以至于,窮人越是吃苦,越是苦一輩子,不得翻身。 富人所認為的苦,是一種利益交換的東西。吃,是因為有利可圖。不吃,是因為無利可圖。利益,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前者自討苦吃,后者以利益來衡量該不該吃苦。格局和高度,顯而易見。 沒必要自討苦吃,而應該堅持利益導向。否則,連錢都賺不到。 二、善有善報的弱者思維。 老實人經常安慰自己,只要我保持善良,就一定會有好報。 真的如此嗎?我想,這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的謊言罷了。善良到懦弱,被人隨意欺負,又有誰會可憐你呢? 從古至今的善人多了去的,可能夠善有善報的,又能有多少呢?少之又少。 永遠都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強者,能夠吃掉弱者,得到更多;弱者,無奈被強者吃掉,一無所有。 你能說“一無所有”就是好報嗎?肯定不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充滿競爭、弱肉強食的世界。人與人之間講究的,并不是所謂的老實善良,而是誰更有錢,誰更強大。 強者,才有議價權、選擇權。而弱者,別說議價權了,或許連人生的選擇權都沒有。 三、祈禱青天大老爺的弱者思維。 弱者的腦子,整天想的,都不是自己拯救自己,而是祈禱別人來拯救自己。 這就顯得有點“幼稚”了。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跟孫子小萬歷說:“你是不是恨你皇爺爺說話不算數?” 小萬歷哭著回答不敢。 嘉靖皇帝語重心長地說:“任何人答應你的事都不算數,只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數。” 你自己可以說了算,那你才能主導、拯救自己的人生。反之,你自己說了不算,又有誰會來拯救你的人生呢? 做人最大的通透,并不是整天祈禱青天大老爺,而是讓自己變得強大。等你自己說了算數,可以影響別人的時候,那你才是真正的強者。
四、坐等分配的弱者思維。 有一個說法:強者總是主動出擊,只有弱者才會坐等分配。 你覺得,富人有錢,他們會施舍一分錢給你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越是富人,越是有點權勢的精英,越是看不起窮人。別說施舍一分錢了,也許幫窮人說一句話,他們都不愿意。 就三個字,憑什么?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你不去爭取,那你不就只能貧窮、落魄、餓肚子了嗎? 社會上的崗位是有限的,如果你不去競爭,那你不就只能沒錢、沒勢、沒地位了嗎? 做人啊,千萬不要太天真,認為別人會把好處分給你。這是不可能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留到外人田的,永遠都是爛水。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