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是用來盛水、茶、酒等液體的器皿,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明清時期雖然杯的材質多樣,但人們最鐘愛、最常用的還是瓷杯。因此,對瓷杯的造型、紋飾和生產工藝也格外考究,由此產生了被人們稱道的名杯。 一、明永樂青花壓手杯 明永樂青花壓手杯(花心):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杯高4.9厘米,口徑9.2厘米,足徑3.9厘米。杯體如小碗狀,口微撇,折腰,豐底,圈足。內外均繪青花紋飾,紋飾安排主次分明,布局簡潔,青花色澤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體 “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腹部繪纏枝蓮紋。此杯制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堪稱是明代永樂時期獨有的名貴器物。永樂壓手杯的款識,蠅頭小字,清晰可辨。在畫面上的安排非常巧妙,將“永樂年制”四字寫在花心內,款識與花紋融合在一起,既告知器物的年代,又使人賞心悅目,充分反映了景德鎮陶瓷工匠們高雅的藝術修養。 壓手杯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于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一種實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明人谷應泰撰《博物要覽》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杯:“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篆書,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痹诠蕦m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繡球內書年款和花心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臥蓮圖案者,系明萬歷時期仿制。此種品質精良且帶有永樂年款的壓手杯,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完整的僅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4件。 二、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造型玲瓏奇秀,胎質細潤晶瑩,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成化瓷器特別講究線條美。這對成化斗彩三秋杯高4.3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2.6厘米,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蟬翼,透過自然光可以清晰地看到杯外壁所繪的圖案。但見杯上淡雅的青料描繪出兩組山石花草,一邊為野菊花,一邊為山梔子花,平涂的青花山石沒有表現過多繁復的皴法,因為成化時期的青花料是國產的平等青,故而藍色的青料中透出淡淡的紫艷與一絲寧靜的灰;梔子、雛菊、蘭草從山石間隙長出,梔子花枝用鐵紅彩點綴碎碎的幾點果實,與灰藍色的山石形成反差,顯得格外清新,錯落有致。蝴蝶在蹁躚,蜜蜂在勞作,動靜結合,栩栩如生,一派鄉居野景,躍然盅上。 “三秋”本指秋天中的三個月份,這三個月既有豐收的喜悅,又有懷揣來年的希望。忙碌田間,螽斯薨薨,喜蝶翩翩。此杯紋飾線條簡練,彩料凝重素雅,宛如一幅閑適悠哉的野景,充滿大自然的氣息和生活本有的情趣。 三秋杯之所以名貴,不僅因為存世量稀少,更是由于蝴蝶翅膀上所用的紫色彩料。這種色如鐵赤,干澀無光趨近于紫、褐相間的色調就是成化斗彩獨一無二的“姹紫”。 當時的工匠不知道用了何種配方的釉料,使得這種紫褐無光的色澤成為后世數朝無法仿效的特點,時至今日這種紫色彩料也是難以掌握的工藝難點,而成為鑒定成化斗彩瓷器的一大特點?!版弊蠠o光確為真”——這是孫老當年結合實際鑒定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三、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高3.4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3厘米。 杯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臥足。杯體小巧,輪廓線柔韌,直中隱曲,曲中顯直,呈現出端莊婉麗、清雅雋秀的風韻。杯外壁飾子母雞兩群,間以湖石、月季與幽蘭,一派初春景象。足底邊一周無釉。底心青花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雞缸杯以新穎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裝飾、精致的工藝而歷受贊賞,堪稱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白釉柔和瑩潤,表里如一。杯壁飾圖與型體相配,疏朗而渾然有致。畫面設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鮮紅、葉綠、水綠、鵝黃、姜黃、黑等彩,運用了填彩、覆彩、染彩、點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線并平染湖石,以鮮紅覆花朵,水綠覆葉片,鵝黃、姜黃填涂小雞,又以紅彩點雞冠和羽翅,綠彩染坡地。施彩于濃淡之間,素雅、鮮麗兼而有之,收五代畫師黃荃花鳥畫的敷色之妙。整個畫面神采奕奕,盡寫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明清文獻多有所載,頗為名貴。明萬歷年間《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由于雞缸杯的名貴,引來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代無不仿燒??滴鯐r仿品最佳,從造型到紋樣都貼近原作,鑒別時須從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識上仔細品察。 四、明成化斗彩葡萄紋杯 明成化斗彩葡萄紋杯,口徑5.6厘米,足徑2.6厘米。造型小巧玲瓏,胎質細膩,色彩鮮艷,制作精致。杯壁上的折枝葡萄紋飾,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畫意生動,用彩適宜。它以紅彩為枝,紅中閃紫,表現得粗壯有力。綠彩為葉,綠油油的葉子,透現出葉莖。黃彩為蔓,嬌嫩的蔓須似正在生長。紫彩為實,正如熟透了的紫葡萄懸掛在枝上一樣。這些色彩的運用,生動地表現了原物的本色。 值得一提的是成化斗彩中獨具一格的姹紫,在這對器物上亦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成化所用紫色是金屬錳的呈色,根據科學斷定,如果呈色用量超過飽和,則燒成后的色彩就失去光澤。為了彌補畫面中這種無光紫色的美中不足,在適當部位略施亮釉,那藍紫交相輝映的光澤更好地體現了葡萄成熟時的質感,也創造了這種絕無僅有的一品之紫。 姹紫并非“姹紫嫣紅”,它的來源是“差紫”,本是形容“差強人意”之色。孫瀛洲先生對'姹(差)紫’有這樣的描述:'它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所以稱為差紫,可以肯定地說,凡帶差紫色的成彩絕為真品。’著名瓷器研究大師耿寶昌先生則對其論述是:“至于獨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過去有人對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誤認為是污垢面刮削,損及彩釉)。作為識別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據,常憑此色便可定論,所有后仿者均望塵莫及?!?span>成化斗彩的造型很多,但并非每一件器物上都有姹紫,這也是鑒定成化斗彩瓷器的一大特征,然而含有姹紫色的成化瓷器少之又少。 五、明嘉靖青花靈芝紋金鐘杯 嘉靖青花靈芝紋金鐘杯因杯的造型類似于仰鈡而得名,杯高4.3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2.2厘米,微微撇口,圈足,底書”大明嘉靖年制“款識。該杯沒有前三種杯名氣大,但翻閱一些歷史文獻和資料,竟描述此杯:“精巧與成窯杯媲美,后人難求?!?可見,該杯在晚明和清代還是很有名氣的,是明代晚期100多年時間里唯一可以稱之為的名品。 該杯胎體厚薄與成化斗彩小杯類似,迎光透視呈牙白色。釉質清澈,釉面如玉,釉光溫潤柔和。杯外壁繪靈芝紋,杯內壁無紋飾,杯外壁紋飾青花料為淡雅的平等青,繪畫采用明代嘉靖至萬歷時期典型的“雙勾平涂”畫法,極為精細考究。觀賞此杯,很難想象明代晚期能出這樣的精品。 現代人往往有一個錯誤的想象,只有盛世時才能出名品。其實歷史是復雜的,正象不景氣的年代也能出大藝術家一樣,不是盛世的年代也能出頂級藝術品。 六、清代康熙青花飲中八仙圖杯 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展出的青花飲中八仙圖杯殘片(2014年故宮南大庫探溝出土) 下面是清康熙青花飲中八仙圖杯 清康熙青花飲中八仙圖杯杯造型精巧,胎體輕薄,施釉清透滋潤,通體繪青花人物紋飾,臥足,底書“大清康熙年制”官窯款識。飲中八仙是指唐朝嗜酒好仙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杜甫有《飲中八仙歌》,即: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清康熙 飲中八仙圖杯杯,一套共8個杯子,每個杯子上一個人物并題上詩句,生動有趣,人稱妙品。 該套杯子比清康熙十二花神杯還要珍貴,目前還沒有發現整套8個全品的傳世,就是單只拍賣出現的次數也較少,加上人物紋比花卉紋更難繪制,是當之無愧的杯中名品。 七、清代康熙十二月花神杯 “十二月花神紋杯”12件為一套,其外形特點為:撇口、深腹、淺圈足、胎體輕薄、器型精巧絕倫,造型規整優美,胎質乳白、器薄如紙、晶瑩剔透;其外壁分別用一年十二個月中不同的花卉來裝飾,并配以相應的詩句。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開始,然后以此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蘭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繪畫,另一面題詩,詩句出自唐詩。每只杯上繪一種應時花卉,指代歷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題上相應的詩句,慣稱“十二月花神杯”。十二月花神杯有青花和粉彩兩種。 1月水仙花 春風弄日來清書,夜月凌波上大堤 2月玉蘭花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3月桃花 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濃 4月牡丹花 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5月石榴花 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 6月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7月蘭花 廣殿輕發香,高臺遠吹吟 8月桂花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9月菊花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10月芙蓉花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 11月月季花 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 12月梅花 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 花神杯詩詞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該時期的詩詞把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等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唐詩在歷朝歷代無不深受推崇??滴跛氖哪辏?705)三月,彭定求、沈三曾、中訥等十人奉敕編纂《全唐詩》,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統簽》、清初季振宜的《唐詩》兩書為底本增訂而成,共收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唐詩,成為史無前例的唐詩全集。在康熙花神杯所用十二首詠花詩詞全部引用《全唐詩》或同時期的詩詞。 一月水仙花: 春風弄玉來清書,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迎春花: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三月桃花: 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濃。 四月牡丹: 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五月石榴: 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 六月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蘭花: 廣殿輕香發,高臺遠吹吟。 八月桂花: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九月菊花: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芙蓉花: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 十一月月季花: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 十二月梅花: 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 八、清雍正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杯 此小杯深腹,弧壁,足內凹。杯身一面琺瑯彩繪月季、翠竹圖案,畫面僅見竹枝中段。竹葉及花葉均施深淺有致的綠色,以淡墨細筆描畫輪廓,各有姿態。月季的粉紅彩嬌艷無比,瓣沿顏色略淺,帶刺的枝干呈淺褐色。三根較粗的竹枝在綠葉中時隱時現,與月季花枝交錯而生。一根較細的修竹斜斜挑出,橫過一花枝,所畫竹枝密而不亂,次序井然,充分表現畫家功力。枝頭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所用彩料質感厚,鮮艷,油亮有油畫效果。清代瓷器裝飾多吉祥圖案,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鮮明時代特征。月季、翠竹多寓意“四季平安”。“竹報平安”(又名“竹爆平安”)等吉祥賀語。杯身另一面墨彩行書題五言詩二句,“數枝榮艷足,長占四時春”,詩末用粉紅琺瑯彩落款“鳯采”鈐印。器底以藍色琺瑯彩署“雍正年制”四字楷書款,款外無邊框。因月季則經霜耐寒,四季常開,以粉嫩的花朵和鮮綠的翠竹搭配來傳達春天的氣息,故此詩中有“長占四時春”之語。在雍正、乾隆時期瓷胎畫琺瑯常有五言或七言的題句,依據畫面而選擇的詩句,詩句是畫面的表達,畫面又是詩句的形象展現,與器物及紋飾相得益彩。畫意與詩境洗煉,寥寥數語,點出畫作的特色和精華所在,寓閑情逸致于幽美畫境中,特具詩情畫意。據造辦處檔案的記載,像這種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裝飾風格,是雍正皇帝極力倡導的。 珍貴的琺瑯彩瓷為皇帝“內廷秘玩”,世間不得所見。直到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后,宮內琺瑯彩瓷才部分流散出來,散落民間。現在琺瑯彩瓷器大部分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數量極少。雍正琺瑯彩當屬鳳毛麟角,極少在拍賣場上出現,這件“清雍正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更是從未公開拍賣過,此杯的珍稀程度可想而知,是件當世罕見的頂級瓷器。 九、清雍正琺瑯彩胭脂紅地梅竹紋酒杯 該杯敞口,深腹,圈足內收。外壁施琺瑯彩料,胭脂紅為地,近圈足處畫梅枝一株,隨盃形而生,上繪兩隻小蜜蜂嗡嗡飛舞,枝頭梅花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枝底生矮竹幾叢。內壁平素無紋,底書藍料「雍正年製」宋體字款。 十、清雍正淡描青花梅竹鳥紋杯 清雍正淡描青花梅竹鳥紋杯,敞口,圓腹,臥足,杯高厘米,口徑厘米,底徑厘米,底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杯外壁繪梅花、翠竹和鳥紋,內壁無紋飾。該杯一是器形秀美,工藝高超,杯壁薄如紙,釉質潤如玉。二是紋飾用淡描青花繪制,青花發色淡雅,線條細如發絲,紋飾精美生動。雍正時期流行淡描青花繪畫紋飾,該杯可謂是淡描青花繪畫紋飾的頂端水平。三是康熙、雍正時期高端小杯一般是臥足工藝,該小杯臥足規整考究,款識端莊清秀,可謂是精益求精。故人們稱為名品當之無愧。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