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是中國古代瓷器彩繪裝飾技法,同時也指彩繪瓷器品種?!拔濉睘樘摂?,實指色彩豐富。按照工藝特征分類,有純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色地五彩三類。純釉上五彩,是在燒好的白釉瓷器上以紅、黃、綠、褐、紫、黑、藍等彩進行繪畫,入窯以700℃到800℃焙燒而成;青花五彩,先以青料在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再進行釉上彩繪,焙燒而成;色地五彩,是指在各種顏色釉瓷器上飾以五彩,再焙燒而成。 五彩創(chuàng)燒于何時?目前還有不同意見,但根據窯址考古資料和文物證據,學術界提出了青花五彩創(chuàng)燒于明宣德官窯之說,請看是否正確。能夠成為證物的傳世文物有西藏自治區(qū)薩迦寺藏明宣德景德鎮(zhèn)官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圖1),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也出土了類似的器物殘器標本(圖2)。 圖1 明宣德 景德鎮(zhèn)官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 西藏自治區(qū)薩迦寺藏 下圖為傳世的西藏薩迦寺藏明宣德官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 ![]() ![]() ![]() ![]() ![]() 下圖為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的類似的明宣德官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盤殘器標本: 圖2 明宣德 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盤 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 明代五彩瓷器主要集中燒制于嘉靖萬歷兩朝,因其瓷器制品裝飾風格相似,裝飾繁密、色彩絢麗,故常以嘉萬五彩并稱。嘉萬五彩主要包括釉上紅、綠、黃、紫、褐、黑諸色,五彩色調純正,目鑒者常以棗皮紅、孔雀綠、茄皮紫、蜜蠟黃等詞加以美譽;釉下青花采用回青料繪制,色調藍中泛紫。嘉靖時期五彩常用于裝飾大盤、大罐、大缸、花觚等大器;常見圖案有云龍、云鳳、花鳥、八仙、八吉祥等。萬歷五彩在傳承中有變化、有創(chuàng)新。在彩料方面,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而萬歷五彩則不然;構圖方面,一改前朝構圖的清新疏朗,以紋樣滿密為勝;紋樣題材仍以龍鳳花草為主,并有嬰戲、八仙、百鹿等圖案,含有福祿壽等吉祥寓意,帶有道教色彩。《博物要覽》載:“漏空花紋,填以五色,華若云錦。”五彩裝飾鏤孔瓷器,是萬歷朝新創(chuàng)品種。 ![]() ![]() 明嘉靖青花五彩魚藻紋大罐 ![]() 清順治時期,政權初立,戰(zhàn)火未熄,社會經濟生產尚在恢復當中,景德鎮(zhèn)官窯生產頗受影響,帶有順治年款的官窯制品較為罕見。相比,景德鎮(zhèn)民窯生產更為活躍,青花、青花五彩等彩繪瓷器有相當產量,滿足了市場的需求。這一時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既有大明遺風、又有清朝特點,屬于傳承中創(chuàng)新的轉型時期。 清順治 青花五彩四妃十六子將軍罐 口徑13.5、底長15.2、高31.2厘米 ![]() 清順治 青花五彩狩獵紋象腿瓶 口徑11、底長12.3、高35.5厘米 清順治五彩將軍罐 康熙時期五彩色料主要有礬紅、大綠、雪白、古黃、古紫、青料等,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釉上藍彩的發(fā)明和透明彩料的增多。大綠是以銅氧化物為著色劑的深綠色透明顏料,其性質較硬,主要用于繪畫花葉的正面、人物服飾、石頭、樹干圖案等。雪白是以鉛粉與石英鍛燒的合成顏料,為五彩顏料中的主要熔劑,其性質溫和,稍有黏性,未燒時為純白色,燒成后為無色透明玻璃狀。古黃是以鐵和錫的氧化物為著色劑,以雪白為熔劑混合而成的顏料,主要用于繪畫花朵、花蕊、衣服及配景等。古紫是以錳和鈷的氧化物為著色劑,以雪白為熔劑的顏料,燒成后呈各種透明的紫色,主要用于繪畫樹干、花朵、山石、配景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