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書苑 2025年08月28日 20:01 河北
8集紀錄片《中國古建筑》由華潤雪花啤酒出品,并與清華大學建筑歷史研究學者合作,歷時3年拍攝制作完成。這部紀錄片是中國首家古建筑領域大型傳承性紀錄片,旨在系統介紹中國古建筑的知識,促進其保護、傳承與創新。
該片通過精美的畫面、專業的3D動畫技術(還原已消失的古建筑)以及深入的史料研究,為中國古建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它在全國范圍內共拍攝了101處古建筑,力求展現中國古建筑的細部魅力與宏大氣勢。
全片共分為《天覆地載》、《唐風詠時》、《卯木春雪》、《匠心獨運》、《夕陽凝紫》、《庭院深深》、《湖山品園》和《營造傳承》八集。
追溯中國建筑的起源,從史前社會的穴居、巢居到早期聚落(如半坡遺址),探討古代城市的雛形如何形成,以及早期建筑如何體現先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利用。
在有實物可考的建筑發展史中,中國建筑正式出現應該追溯到史前社會,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半坡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半坡聚落總面積約五萬平方米,有密集排列的四五十座居住房屋。這種早期的原始聚落可以說是后來中國古代城市的雛形。聚焦隋唐時期的建筑,尤其是長安城的宏偉布局和建筑風格。唐代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渾,本集會通過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筑(如佛光寺東大殿)和遺址,展現唐代建筑的輝煌成就。公元582年,因漢長安故城歷時近八百年,破敗零亂,加之水源污染,隋文帝楊堅決策在其東南創建新都大興城。據實測,大興城外廓東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不僅大于古代中國其他都城,也是人類當時所建最大的城市。公元618年唐建都之后,仍以大興城為都城,改名長安城。
講述宋代建筑的精致與典雅。宋代在經濟、文化、科技上都達到了高峰,其建筑也更注重細節和裝飾。節目會介紹《營造法式》這部經典著作,以及宋代建筑在結構和藝術上的特色(如晉祠圣母殿)。宋代,一個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朝代,一個發明了印刷術和火藥的朝代,一個經濟總量占當時世界一半的朝代,從北宋都城汴梁的復原圖上看,此城是一座矩形城,由皇城、內城、外城相套而成。汴梁城猶如回字形的城市結構,不僅體現了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而且也最大程度地適應了城市經濟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解析中國古建筑的核心結構與構件,如臺基、柱梁、斗拱、屋頂等。深入探討木構架的巧妙設計(榫卯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如何共同作用,使建筑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無論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臺基部分、梁柱與木造部分和屋頂部分組成。在外形上,最為莊嚴美麗、迥然殊異于其他建筑,為中國建筑博得最大榮譽的是屋頂部分。在建造技藝上,經過最艱巨的努力、最繁復的演變,最為成功的是支撐屋頂的梁柱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骨架。木造骨架就是指房屋的木構架結構。介紹北京城的規劃與建筑,特別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如何體現《周禮·考工記》的理想都城范式,以及紫禁城建筑群的宏偉與精致。北京是中國最后一座古代都城,歷經元明清三代,元代規劃元大都時,沒有效法宋代汴京模式,而是選擇了更為古老的王都模式,即以儒家尊崇的周禮王城圖為藍本,也就是城市應呈方形,每邊九里,四邊城墻上各設有三座城門,城內有九條直街與九條橫街,街道之寬為車軌的九倍。以《周禮 考工記》的城市規劃思想進行規劃修建的元大都是中國封建社會歷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探討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布局,從發現的西周大型建筑遺址(如陜西岐山鳳雛村遺址)入手,展現中國早期嚴謹的四合院式布局。這種布局不僅影響了宮殿建筑,也深深植根于民居之中,體現了中國人內向、含蓄的生活哲學。1976年,在陜西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組大型西周建筑遺址,建造年代約公元前12世紀,從今天的遺址上,我們還可以大致看到這座西周建筑的輪廓。依據專家復原推測,這是一座相當嚴謹的四合院式的建筑,由二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為影壁、大門、前堂、后室,門、堂、室的兩側為通長的廂房。領略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之美。中國園林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本集會分析園林如何通過疊山、理水、建筑、花木等元素,創造出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并反映古代文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山和水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意義,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有了“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的審美觀。泰山因地處東方,形態高大氣勢雄偉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山,紫氣之源,萬物之所,神圣之地,并在文化上賦予了一種自由精神和獨立不群的人格。從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活動中不難發現,中國的神仙思想的發展壯大刺激了帝王們的求仙活動。講述中國古建筑的研究與保護歷程。重點介紹《營造法式》 的發現、破譯及其對理解宋式建筑的意義,并回顧以梁思成、劉敦楨等為代表的先輩們如何開啟中國古建筑的現代研究之路,以及當代的古建筑保護工作。1919年的一天,在南京的江南圖書館里,這本被塵封了近千年的宋《營造法式》被一位中年人在偶然間發現了,這個中年人就是做過晚清京師巡警廳廳丞、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內務部總長、并代理過總理的清末民初晨宦朱啟鈐。他曾為緩解北京正陽門交通力排眾議,親自拆掉了前門甕城的第一塊磚,還負責修繕過北京的故宮和一些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