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農村娃小時候在山上瘋跑,準見過一種神奇的樹 —— 秋天結紅果子,果子上裹著層白霜,放嘴里一嘗,又酸又咸,跟撒了鹽似的,老輩人都叫它 “鹽樹”。你們猜著沒?這就是鹽膚木,咱農村隨處可見的寶貝疙瘩。
 要說這鹽膚木的模樣,其實挺好認。它是灌木或小喬木,能長到 8 米高,但咱平時在山坡、溝谷見著的,大多就 3 米左右,不算高大。全株除了老枝,都裹著細細的小柔毛,摸起來有點糙。葉子是奇數羽狀復葉,小葉一般 3 到 6 對,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邊緣帶著粗鈍的鋸齒,葉面是深綠色,葉背卻泛著粉綠,一對對長在枝上,看著特別整齊。
到了秋天,它會抽出大大的圓錐花序,開滿白色的小花,密密麻麻的,引得蜜蜂嗡嗡圍著轉;等冬天一來,就結出綠色的小果子,成熟后變成紅彤彤的,這就是能當 “鹽” 吃的鹽膚子。而且它別名可多了,鹽霜柏、鹽酸白、紅鹽果、酸醬頭,最有意思的是 “五倍子樹” 和 “散結樹”,這倆名兒背后還藏著大用處呢。
鹽膚木的價值那可不是吹的。先不說果子能當鹽和醋的替代品,過去缺鹽的時候,農村人就靠它調味;更厲害的是,夏天它的葉翅和小葉葉柄上會生蚜蟲,這蚜蟲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倍子,是珍貴的中藥材。不光如此,鹽膚木全株都是寶,根、莖、葉、果都能入藥,根和莖全年能采,鮮用曬干都行,能活血祛瘀、軟堅散結,對咳嗽、咽喉腫痛、淋巴結腫大、乳腺結節這些毛病都管用,也難怪大家叫它 “散結樹”。
要是想在自家院子或地里種鹽膚木,其實不難。首先選地得選對,它耐貧瘠,像曠野、疏林、山坡這些地方都能長,不過最好選排水好、有點肥力的土壤,光照足的地方更合適。
播種時間選在春季 3 - 4 月,播種前把種子在溫水里泡一天,能提高發芽率,播的時候把種子撒勻,蓋一層薄土,澆透水,大概兩周就能出苗。等小苗長到 10 厘米高,就得間苗,把弱苗拔掉,留壯苗,株距保持在 1 米左右。平時不用老澆水,除非天特別旱,雨季還得注意排水,別讓根爛了。施肥的話,一年施兩次腐熟的農家肥就行,春天一次,秋天一次,不用太勤。
但現在野生鹽膚木可比以前少多了,保護它可得上心。咱在野外見著了,別亂砍亂伐,采果子也別一次摘光,留些讓它繁殖;要是發現有人破壞,能勸就勸勸,實在不行也可以跟村里說說。家里種的話,盡量用種子繁殖,別去挖野生的根,這樣才能讓鹽膚木一直長在咱農村的山山水水間。
看著鹽膚木,我總想起 “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句話。它看似普通,卻能當鹽、當藥,默默給農村人幫了不少忙。其實生活里很多不起眼的東西,都藏著大價值,就像鹽膚木,不張揚卻有大用處。咱得學會珍惜這些身邊的寶貝,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后來的農村娃,還能見到這能 “產鹽” 的神奇樹木,知道咱農村的土地上,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