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健忘之健,與健啖、健步之健同義,猶言善忘。或以為健者建也,如創建其事,隨即遺忘也,謬矣。 病由心虛 多忘者,心虛也。心主血脈而藏于神,若風邪乘于血氣,使陰陽不和,時相并隔,乍虛乍實,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而多忘。(《病源論》) 健忘之病,本于心虛,血氣衰少,精神昏憒,故志動亂而多忘也。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茍為怵惕思慮所傷,或愁憂過損,驚懼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喜忘。(《圣濟》) 病由心脾受傷 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故論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則必是心。破外人議思心同時,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 或曰常常喜忘,故謂之健忘。二者通治。(《三因》)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寧靜,思則得之矣。(《濟生》)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返也。雖曰此證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然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須兼理心脾,神凝意定,其證自除。(《大成》)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于心脾二經,蓋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傷于心,則血耗散,神不守舍,傷于脾,則胃氣衰憊而慮愈深,二者皆令人遇事則卒然而遂忘也。蓋心主血,因血少不能養其真藏,或停飲而氣郁以生痰,氣既滯,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然治之之法,必須養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劑以調理之。亦當以幽閑之處,安樂之中,使其絕于憂慮,遠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漸安矣。(《奇效》) 病由心腎不交《內經》之原健忘,俱責之心腎不交。心不下交于腎,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于心,精氣伏而不用。火居上則因而為痰,水居下則因而生躁,擾擾紜紜,昏而不寧。故補腎而使之時上,養心而使之善下,則神氣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必讀》) 病由痰由熱由怒由血氣并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因痰者。(《丹溪》) 痰之健忘者,乃一時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獨痰也。凡是心有所寄,與諸火熱傷亂其心者,皆得健忘。如《靈樞》謂盛怒傷志,志傷善忘。《內經》謂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善忘。夫如是,豈可不各從所由而為治耶。(《準繩》) 老少之別 少壯之人,營衛足而心腎充,多無是證;惟衰老之人,多見此候也。治療是證,惟中衰者可愈,老邁者難復。其有少壯之人,多昏睡健忘者,乃內有火痰之候。(《醫級》) 治例 健忘屬氣血兩虛,忌升、燥熱,復忌苦寒、辛散,宜益脾陰兼補氣、酸斂、甘溫、甘寒、辛平以通竅。(《本草經疏》) 心火不降,腎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準繩》) 心氣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盜汗,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 2【妙香散是中醫經典方劑,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用于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盜汗等癥狀。其核心功效為補益氣血、安神鎮心,組方含山藥、人參、黃芪、茯苓、朱砂等藥材,通過補氣固精、寧神定志達到治療目的。現代臨床常用于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屬氣血兩虛者,但陰虛火旺或孕婦忌用。清代名醫葉天士曾改良此方,加入木香、麝香增強理氣醒神效果,形成"荊公妙香散"】。瘀積于內而善忘如狂,代抵當丸。(《醫通》) 因病而健忘者,精血虧少,或為痰飲瘀血所致,是可以藥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竅疏之故,豈藥石所能療乎。故凡開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同上) 補心諸方 孔子大圣智枕中方。 龜甲 龍骨 遠志 菖蒲上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用于量取藥末的器具,形狀為邊長一寸(約2.3厘米)的正方形平板,容量約2.7毫升。其使用方法是將藥末抄取至不灑落的程度,唐代孫思邈記載"抄散取不落為度"。現代研究顯示,一方寸匕草木類藥末約1克,金石類藥末約2克。該量具在《傷寒論》等古籍中頻繁出現,體現了古代中醫對藥物劑量的精準要求。2018年出土的東漢銅制方寸匕實物證實了這一形制】?,日三,常服令人大聰。(《翼》云∶食后水服。)(《千金》)(按∶此出好忘門。又《肘后》曰∶孔子大圣智枕中方,已出第九卷,姚同。然其方缺佚,無可考。)《圣惠》補心虛健忘,助神。 治健忘方。 天門冬 遠志 茯苓 干地黃(等分) 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絕。(《千金》)《圣惠》補心虛,治健忘,茯神散,于本方加人參、龍骨、菖蒲,粗羅為散,入棗三枚,水煎。 治心氣不定,驚悸多忘,養神丸 2【養神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等癥狀。其經典配方出自《圣濟總錄》,由遠志、麥冬、菖蒲、熟地黃等九味藥組成,通過補氣養心、安神定志來改善記憶力減退和情緒波動。現代應用中,類似方劑如柏子養心丸也常用于心脾兩虛型健忘,但需注意避免長期服用。部分精神病患者可能使用含人參、五味子等成分的安心養神丸,但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方。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焙) 菖蒲 熟干地黃(焙) 山芋 人參 茯神(去木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術(三分)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再搗下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飲下。(《圣濟》) 歸脾湯,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術 茯神(去木) 黃 (去蘆) 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內科摘要》 2【《內科摘要》是明代醫學家薛己(約1486-1558年)所著的中醫內科專著,共2卷,收錄了21種內科虧損病證的200余例醫案。該書以溫補脾腎為核心治療理念,強調人體真陽不足是常見現象,常用八味丸、六味丸等方劑補益真陰真陽。書中通過真實病例詳細記錄病因、病機、方藥及預后,文字精煉,對內科虛損病癥的辨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作為我國首部以內科命名的醫著,其理法方藥結合的行文方式對后世影響深遠】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于本方加當歸、遠志。又加味歸脾湯,于前方加柴胡、山梔。 ![]() 本文摘自網絡公眾號:九州香主耕杏林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jbCWHbY3vHV0kGQ0pFQZEw (發表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富力灣小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