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種現象,有些人不遺余力給親戚朋友介紹工作,甚至動用關系安排更輕松的崗位; 或者出資支持別人創業,動用人脈為別人鋪路,把他人從一個小地方挪到大地方; 但最后的結局一般非常糟糕,無私的幫助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背叛,像白眼狼反咬你一口,說你擺架子、忘了本、看不起自家人。 ![]() 不是親人反目、朋友成仇,就是形同陌路,這類故事并不少見,即使初衷再好,結果往往不盡人意。 當我們試圖將一個人帶到不屬于他原有階層的位置時,真的是在幫助他嗎? 還是在不自覺中為自己埋下了炸彈?為什么善意的提攜常常以悲劇收場? 人類天生具有共情的能力,這是人類最美好的能力之一,我們看到他人受苦; 會感同身受,我們更容易對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共情,可是一個人試圖跨越階層去帶另一個人時; 會忽略一個關鍵的問題,你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可能遠遠超出表面看到的。 一些真實的例子是,那些善意資助偏遠山區的學生完成學業的人,結果對方把這種幫助視為施舍; 感覺到的是尊嚴被貶低,絲毫不感謝善意人士好心的付出。 ![]() 這種共情其實是基于誤會和想象,沒有真正的理解,認知差異導致善意的幫助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長期生活在稀缺環境中的人總是盯著眼前,看不到長遠的規劃,注意力都在即時需求上,做不到延遲滿足。 這也解釋了貧困的人獲得了意外之財后也很快就會花光,而不是用來投資未來,一夜暴富后面馬上跟著一貧如洗。 別人能給機會,卻無法給一整套全新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心理舒適區,那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被你帶的那個人,他是突然闖入到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他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感激和適應,而是恐懼和防御。 這種恐懼是失控的恐懼,他有自己的認知局限,這些局限來自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 他在他不熟悉的高度中,會對新環境排斥,抗拒你的建議,甚至攻擊你,他總覺得他在面臨著某種未知的威脅,處于一種緊繃的狀態。 一個在資源匱乏、規則意識薄弱的環境中長大的人; 突然被放在需要高度自律、長遠規劃和復雜人際處理能力的位置上,很容易有嚴重的水土不服。 他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認知失調”,這種心理狀態指的是一個人同時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認識時感到的心理不適; 進而驅動人們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來減少這種不適。 就像一個來自低收入背景的年輕人突然進入高端社交圈,表面上他會努力適應新環境; 可內心深處,他仍然保持原有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內外不一致將導致持續的心理壓力。 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人們往往會采取兩種策略,要么改變自己的認知去適應新環境,要么否定新環境的價值以維護原有的自我認知。 不幸的是,大多人選擇了后者。你會看到進入新圈子的人在不斷評判或者搞破壞,故意抹黑圈子,那是他為自己無法融入找到的借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