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說過“野馬效應”嗎?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它們會叮咬野馬的腿吸血。 野馬被叮咬后,會因為不適感而陷入狂躁和暴怒之中,它們會在草原上狂奔,最后力竭而死。 但事實上,蝙蝠的吸血量是很少的,遠不足以導致野馬的死亡,野馬真正的死因,是它因為蝙蝠叮咬而產生的極端、過度的反應。 而“野馬效應”,指的就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情緒爆發無法控制,最終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現象。 曾經看過一句非常有水平的話叫做:“人的情緒是用來影響他人的,而不是左右自己的。” 當你在職場上動不動就甩臉子、翻白眼,同事領導會覺得你不可理喻、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沒有合作和溝通的能力。 當你在家庭里動不動就傾瀉怒火發脾氣,你的父母孩子會被你的情緒擊中,你的伴侶會被迫承接你的壞心情,你的家庭將永無安寧之日。 ![]() 一個人最厲害的本事,不是有能力會賺錢、也不是嘴巴甜會哄人,而是懂得控制情緒。 男人脾氣不好,影響事業,女人脾氣不好,影響家庭,只要脾氣好,你就可以避開生活中幾乎90%的矛盾。 情緒勞動 曾看過這樣一個短片: 在一個小家庭里,父親打理著一家豬腳飯店鋪,在他去世之后,兒子接手了這家店鋪,學著父親的樣子為顧客們做出美味的豬腳飯。 但他為客人上菜時,卻總是緊緊繃著一張臉,將盤子往客人面前一推。 ![]() 長此以往,店里越來越冷清,兒子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是按照父親教的步驟來的,為什么卻沒人喜歡了?是大家的口味變了嗎? ![]() 但當他面帶微笑為客人端上一盤豬腳飯時,客人卻破天荒想要“再來一碗”,因為今天兒子的笑容,看上去和他父親的一模一樣。 ![]()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情緒勞動”,指的是個體在某些情境或場合中需要按照要求管理、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符合社會或者群體期望。 “情緒勞動”可以在很多場景、特別是服務行業感知到,例如迎賓、服務員、營業員等等。 不論是假裝某種情緒、其實內心并不認同,亦或是真正調整情緒,使其與外在表現一致,都是我們終其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我們做一個無底線的“老好人”,對誰都笑臉相迎,對刁難者也沒有脾氣。 而是在說,你的個人能力只會通過外在形象展現出來,當你能有效管理情緒、控制情緒; 你的個人形象才能立得住,工作能力才展現得出來,人際關系才能建立深度鏈接。 ![]() 如果類比到家庭當中,其實也是一樣的。 所有人都知道“家和萬事興”,卻不知道“家和萬事興”的前提是“父愛則母敬,母敬則子安,子安則家和。” 家庭之中同樣需要我們的“情緒勞動”,只有互敬互愛、永遠不將壞脾氣和負面情緒帶到自己最親近的人身邊,家庭才能穩定、幸福。 壓力與應對 很多人沒有察覺到一個事實就是:你無法控制你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意味著你的心理防線極容易崩潰,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也很差。 面對相同的壓力源,有的人可以很好的應對,而有的人卻一下子就崩潰、情緒失控、開始輸出自己的攻擊性,這都是壓力源超出應對能力的表現。 這樣的表現來自于不同的心理狀態: 第一種就是過度情緒輸出、高負荷的情緒勞動之后,心理資源被耗盡,因此沒有多余的情緒應對和處理負面事件。 ![]() 因此,壓力源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你陷入情緒崩潰之中。 而第二種則是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所有負面事件的后果都被嚴重夸大; 致使個體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無法應對任何問題,同時也在過度的貶低和打壓之中喪失了嘗試補救的能力。 因此,壓力源成為了應激反應的觸發點,你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通過發泄情緒來平衡心理狀態。 其實,你只需要記住一句話“情緒并不是客觀事實,只是我們對于客觀事實的反應。” 我們要做的不是看透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而是要去了解這個事件本身,然后問問自己: ![]() 這件事真的一點解決的方法都沒有嗎?我可以為這件事做什么樣的努力呢? 小時候我們會為丟失了十塊錢而哭泣,長大后你還會為了打翻一杯牛奶而煩惱嗎? 用生理反應影響情緒 “多笑一笑吧,笑一笑就會好起來的。” 我們經常在安慰他人和安慰自己的時候說出這句話,大多數時候都覺得它可有可無,并沒有什么真正的效果。 但心理學家告訴你,當你試圖改變、控制你的情緒的時候,首先去改變自己生理上的反應,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果的手段。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理論”,指的是個體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 心理感覺會激活生理體驗,同樣地,生理體驗也會影響到心理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人高興了會自然而然微笑起來,而當你做出“微笑”這個動作,人也會傾向于變得更加開心。 我們永遠是身體的主人,認知不僅僅發生在我們大腦之中,還深深根植于我們的身體里、存在于我們的身體和環境的互動之中。 當我們感覺到內心的煩躁、悲傷、憤怒時,可以強迫自己微笑,用溫和的語氣回應他人,就會逐漸平復情緒,減少沖突發生的可能。 學會與自己握手言和,或許正是我們一生都在追逐與實現的課題;不要讓自己的大腦中產生的情緒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身邊最親近的家人。 生活的棱角仍然存在,當我們開始控制自己,不再與其硬碰硬后兩敗俱傷,你才真正學會了所謂“溫柔”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