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首詩以登高望遠為主題,通過雄奇的意象展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胸襟和革新求變的豪情。開篇“飛來山上千尋塔”以夸張筆法極寫塔勢之高聳,“聞說雞鳴見日升”則借民間傳說強化立足點接近日出的奇幻感,為后文哲理鋪墊壯闊空間。后兩句轉而抒懷:“不畏浮云遮望眼”以浮云喻世間紛擾與阻力,彰顯不畏艱險的堅定意志;結句“自緣身在最高層”揭示本質原因——因站在思想與境界的制高點,故能穿透迷霧把握真理。全詩將寫景、敘事與說理完美融合,在二十八字間構建出由物理高度到精神高度的升華軌跡,既體現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高屋建瓴的視野與魄力,更以登塔感悟詮釋了“站得高方能看得遠”的永恒哲理,成為宋代哲理詩中雄渾與深邃兼備的典范之作。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首詩以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隱士湖陰先生庭院幽雅恬靜的景致。開篇“茅檐長掃凈無苔”展現簡樸茅屋因日常打掃而一塵不染的潔凈,“花木成畦手自栽”則通過整齊的花畦暗示主人親手勞作的雅趣,共同勾勒出主人高潔脫俗的品格。后兩句尤具匠心:“一水護田將綠繞”以擬人手法寫溪水溫柔環抱農田,仿佛有意守護這片翠綠;“兩山排闥送青來”更化靜為動,將青山寫為推門而入的訪客,主動將蒼翠山色送入庭院。全詩通過水護田、山送青的靈動描寫,不僅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意境,更以門前景象折射出主人胸中的萬千氣象,在平淡景物中寄托著對隱逸生活的贊美,展現了王安石將日常詩化、于細微處見天地的非凡筆力。 鐘山晚步
宋·王安石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穿花貼水益沾酒,欲去未到先成霞。這首詩以細膩筆觸勾勒出鐘山暮春傍晚的清麗景致。開篇“小雨輕風落楝花”以微風細雨的柔美畫面定格楝花飄落的瞬間,“細紅如雪點平沙”則運用巧妙的色彩比喻——將碎紅的花瓣比作撒落平沙的雪粒,在紅白相映間形成視覺奇趣。后兩句轉而描寫人的活動:“穿花貼水益沾酒”寫詩人踏花涉水時衣襟染香、更添酒興的雅趣,而“欲去未到先成霞”既暗示夕陽將天邊染成霞光,又暗指詩人沉醉美景欲歸不舍的心境如霞光般絢爛難收。全詩通過落花、平沙、水波、霞光等意象組合,在動靜相生中既捕捉了自然景物的瞬時之美,又傳遞出詩人漫步時物我兩忘的閑適心境,展現了中國古典詩歌中以微見著、寓情于景的典型審美范式。 鐘山即事
宋·王安石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這首詩以山居日常的靜謐景致為框架,勾勒出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隱逸心境。開篇“澗水無聲繞竹流”以無聲澗水與竹林的組合營造幽靜氛圍,“竹西花草弄春柔”則通過花草在春風中的柔媚姿態注入生機,形成靜中有動的微妙平衡。后兩句“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是點睛之筆:詩人終日靜坐茅檐之下,借“一鳥不鳴”的反常現象,顛覆了“鳥鳴山更幽”的傳統意境,以極致寂靜凸顯山林的深邃幽曠。全詩通過澗水、花草、茅檐、鳥雀等意象的層層渲染,在看似矛盾的動靜關系中,既展現了鐘山春日的物理幽靜,更揭示了詩人內在精神的超然寧靜。這種以無聲勝有聲的寫法,不僅體現了王安石對自然觀察的細膩,更傳遞出其追求理趣、于靜觀中悟道的哲學傾向。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這首詩以北陂杏花為吟詠對象,通過對其形態與命運的描寫,寄托了詩人對高潔人格的追求。開篇“一陂春水繞花身”以春水環抱杏花的意象營造出清幽獨立的生長環境,“花影妖嬈各占春”則生動刻畫了花枝臨水搖曳、獨占春光的絢爛姿態。后兩句筆鋒陡轉——“縱被春風吹作雪”以飛雪喻指落花,暗含對凋零的坦然接受;而“絕勝南陌碾成塵”通過對比陌上杏花被車馬碾作塵泥的結局,凸顯了北陂杏花即使飄零也保持皎潔的崇高境界。全詩以花喻人,在春水護衛與風吹作雪的矛盾張力中,既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婉,更昭示了其寧可清白殉道也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抉擇。這種將自然物象與生命哲思相融合的寫法,使詩歌超越普通詠物題材,成為宋代士大夫人格理想的璀璨寫照。 江上
宋·王安石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回。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這首詩以秋日江景為載體,通過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傳遞出深邃的人生哲思。開篇“江北秋陰一半開”描繪秋日陰晴參半的朦朧天色,“晚云含雨卻低回”以低垂的雨云營造出壓抑而徘徊的氛圍,為后文埋下轉折伏筆。后兩句筆勢陡轉:“青山繚繞疑無路”寫群山疊嶂中仿佛窮途的困頓,而“忽見千帆隱映來”則以千帆競發的壯闊畫面打破困局,在柳暗花明間展現豁然開朗的境界。全詩通過陰晴交織的天氣、山水阻隔與航道突現的對比,既生動再現了江山景致的動態美,更隱喻了人生旅途中的困境與轉機——正如云霧終將散盡、航路自會顯現,只要保持信念便能在迷惘中覓得生機。這種將自然觀察升華為生命智慧的寫法,體現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百折不撓的精神境界,也賦予這首小詩以超越時代的哲理光芒。 悟真院
宋·王安石野水縱橫漱屋除,午窗殘夢鳥相呼。春風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無。這首詩以野逸幽深的山水意象,勾勒出詩人超脫塵俗的隱逸心境。開篇“野水縱橫漱屋除”以湍急溪流環繞屋舍的景象,營造出與世隔絕的自然野趣;“午窗殘夢鳥相呼”則通過鳥鳴驚破午夢的細節,將靜謐與生機巧妙融合。后兩句“春風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無”進一步深化意境:春風終日吹拂芳草,使得山間小徑逐漸被自然吞沒,既展現草木蓬勃的野性力量,又暗喻詩人遠離塵囂、回歸天地的志趣。全詩通過野水、鳥鳴、香草、荒徑等意象的層層渲染,在動靜相生中構建出一個遺世獨立的桃源之境。不僅生動記錄了悟真院的僻靜景致,更透過景物描寫傳遞出詩人晚年罷相后,摒棄浮華、尋求本真的精神境界,體現了將自然觀照與生命哲思相融合的典型審美范式。 梅花
宋·王安石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這首詩以白玉堂前的梅花為核心意象,通過設問與擬人的手法,探討了生命價值與精神知音的主題。開篇“白玉堂前一樹梅”在華美庭院中植入孤傲梅樹,形成環境與物象的張力;“為誰零落為誰開”以雙重設問道出梅花兀自開落的孤寂感,引發對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考。后兩句筆鋒輕轉,“唯有春風最相惜”將春風擬作唯一的知己,賦予自然以人文情感;“一年一度一歸來”以三個“一”字疊用,既強調春風如期而至的守信,又暗含歲月輪回中永恒的精神守望。全詩在看似清淺的語言下,蘊含了詩人對高潔品格必然獲得宇宙回響的深刻信念——雖然世俗未必理解特立獨行者的價值,但自然規律與天地大道永遠與之共鳴。這種托物言志的寫法,使梅花超越植物屬性,成為孤傲人格與永恒精神價值的象征。 夜直
宋·王安石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這首詩以深夜值宿時的細膩感受為線索,展現了春夜中微妙的心靈波動。開篇“金爐香燼漏聲殘”通過香燼漏殘的細節暗示夜闌人靜、時光流逝的寂寥,“翦翦輕風陣陣寒”則以輕風送寒的觸覺強化了孤身值夜的清冷氛圍。后兩句陡然轉折:“春色惱人眠不得”以擬人手法將春色視為撩撥心緒的客體,道出詩人輾轉難眠的精神狀態;而“月移花影上欄桿”更以月光推移花影的動態畫面,將無形的愁思具象為闌干上搖曳的光影交響。全詩通過爐香、更漏、輕風、月影等意象的層層鋪染,在寂靜與躁動、外在清冷與內心熾熱的矛盾中,既精準捕捉了春夜特有的氤氳氣息,更揭示了政治家面對春色時產生的理想躁動——那“惱人”的何止是自然春色,更是對事業春光的渴望與焦灼。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宋·王安石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這首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隱逸生活的閑適恬淡,展現了作者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開篇“平岸小橋千嶂抱”以擬人手法寫群山環抱小橋的靜謐景致,“柔藍一水縈花草”用柔藍形容溪水,展現水縈花草的清新畫面。隨后“茅屋數間窗窈窕”勾勒出幽深簡樸的居所,“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更以春風代帚的妙喻,凸顯遠離塵囂的自然之趣。下闋轉寫日常生活:“午枕覺來聞語鳥”寫鳥語驚夢的愜意,“欹眠似聽朝雞早”則暗含對往昔宦海的恍惚追憶。結尾“忽憶故人今總老”陡生感慨,最終以“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作結,借用黃粱夢典故,表明沉醉山水、忘卻功名的人生態度。全詞通過山水、茅屋、春風、鳥語等意象的組合,在清新明快的節奏中,既構建出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之境,又透露出詩人歷經宦海沉浮后返璞歸真的豁達心境,堪稱王安石晚年詞作中融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