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頭必讀以下兩篇文章: 今天早上一直做線下培訓,下午又去醫院開了脫發的藥,雖然有點累,但是還是有必要跟大家聊聊。 昨天跟大家聊了700塊兩天賺21萬的邏輯,后臺和客戶群里還是有好多人問:“要是照這法子一直復利,一年不就成億萬富翁了?” 說實話,我剛靠小資金賺到第一筆錢時,也這么想過。 要是每個月都翻一倍,年底賬戶不得炸了? 但是真把資金做到7位數后才發現,這種“小資金沖鋒”的玩法,到了大資金階段根本行不通。 不是技術不行,是市場本身就有“天花板”,再牛的交易系統,也繞不開“市場深度”和“復利悖論”這兩道坎。 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清楚,為啥小資金能短期暴增,大資金卻只能穩扎穩打,沒那么多“暴利神話”。 先拿我自己之前的經歷說吧,5年以前的賬戶還是5位數,靠黃金和日系和幣圈的幾波趨勢,不到半年做到了7位數——也就是100萬出頭。 剛到這個數的時候,我還想沿用之前的老辦法:找起爆點、小止損、滿倉沖。 結果第一單就栽了跟頭。當時看英鎊兌美元的4小時圖,明顯是上升趨勢,5分鐘圖也出了回踩支撐位的信號,跟之前賺大錢的單子走勢幾乎一模一樣。 要是擱在小資金的時候,我直接就下10手了,止損設20個點,最多虧2000美金,就算錯了也不心疼。 但這次賬戶里有100多萬,我想著“多下點賺得更快”,直接下了50手。 結果下單的瞬間就懵了——我明明按當時的市價報的單,最后成交均價卻比我看到的價格高了3個點。 這3個點看起來不多,50手算下來,光進場就多花了1500美金。 更糟的是,等我想設止損的時候,發現止損位附近根本沒多少買單,要是真跌破止損,想平倉都得排隊,到時候實際虧損肯定比設的20個點多。 后來跟一個做機構交易的朋友聊起這事,他一句話點醒我:“你那點小資金的時候,下單量連市場'牙縫’都填不滿,當然能隨便進出;現在資金大了,你的單子本身就會影響價格,這就是市場深度的問題。” 可能有人聽不懂“市場深度”是啥,就像我前面在文字中舉過通俗的例子:你去菜市場買白菜,要是只買1顆,不管你什么時候買,都是3塊錢1顆,因為你的需求量太小,影響不了白菜的價格。 但要是你想一下子買1000顆,攤主肯定得跟你商量——要么漲價,要么他得去別的攤位調貨,這時候你想買還得等,價格也不是原來的價了。 交易市場也是一個道理。 像黃金、歐元這些流動性好的品種,表面看“買一賣一”的報價差就1個點,感覺隨時能成交,但這只是針對小單子。 比如“買一”的位置只有10手買單,你要是下20手,那先成交10手,剩下的10手就得按“買二”的價格成交,價格自然就高了; 要是下100手,得一路吃到“買五”“買六”,最后平均成交價可能比你最初看的價格差好幾個點。 像這周前700塊本金的時候,每次就下1手、2手,市場里的買單賣單多到能把我的單子“吞掉”,根本不會影響價格,所以能精準進場、精準止損。 但你真的要是資金到了7位數,隨便下幾十手,就會像“在小池塘里扔大石頭”,濺起的水花會把自己的單子沖偏。 要么進場價不如預期,要么止損平不出去,要么價格高很多點,一般手續費和點差加隔夜費,就是盈利的百分之5到10左右。這時候原本算好的“小止損、高盈虧比”就全亂了。 更頭疼的是,大資金想找“起爆點”難多了。 小資金的時候,我抓5分鐘圖的突破信號,進場后等趨勢拉起來就能賺;但大資金要是在5分鐘圖上下單,根本等不到趨勢發力。 比如我之前想抓原油的起爆點,5分鐘圖突破震蕩區間時,我下了30手,結果剛下單,價格就因為我的單子漲了2個點,直接把原本的“突破信號”變成了“假突破”,最后只能小虧離場。 后來我才明白,小資金是“跟著市場走”,大資金是“推著市場走”。你資金小,市場趨勢能帶著你賺;資金大了,你的單子反而會干擾趨勢,之前那套“靠起爆點賺快錢”的玩法,自然就失靈了。 除了市場深度,還有個更繞不開的問題——“節奏博弈論的復利悖論”。 可能有人覺得“復利悖論”聽起來太玄乎,我用大白話跟你算筆賬,你就明白了。 假設你有100萬,想實現“每月10%復利”,那第一個月賺10萬,賬戶變成110萬;第二個月要賺11萬,賬戶變成121萬;第三個月要賺12.1萬……一年下來,賬戶得有313萬。 看著好像不難,但你想想,要實現這個目標,你每個月都得找到能讓100萬、110萬、121萬都賺10%的機會。 但市場不是你家開的,不可能每個月都有適合大資金的行情。 比如3月份有黃金的大趨勢,你能賺10%;4月份市場橫盤震蕩,你可能只能賺2%,甚至小虧;5月份就算有行情,也可能因為市場深度品種不好的問題,賺不到預期的收益。 這樣一來,“每月10%”的目標根本沒法實現,更別說長期復利了。 我之前認識一個做私募的老師,他管理著幾個億的資金,年化收益穩定在15%左右,已經算是行業里的高手了。 我問他為啥不追求更高的收益,他說:“資金量越大,能容納的行情就越少。 你想賺20%,就得找波動更大的行情,但這種行情一年沒幾次;而且資金進去后,想撤出來也慢,萬一行情反轉,損失會很大。 還不如穩扎穩打,每年賺15%,比追求高收益最后虧本金強。” 這就是“復利悖論”的核心:小資金能靠高頻交易、抓短期行情實現高復利,因為就算錯了,損失也小,還能快速調整;但大資金不行,它就像“大卡車”,轉彎慢、剎車也慢,不能像小資金那樣“靈活變道”。 你要是硬逼著大資金像小資金那樣追求高復利,要么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行情而頻繁虧損,要么因為行情反轉而大幅回撤,最后連本金都保不住。 我自己曾經也試過硬來。 21年8月份,我賬戶里有220萬,想著“再沖一把,年底到2000萬”,于是跟了一波日元的行情。 當時看日線圖是下跌趨勢,我直接下了80手,止損設50個點。 結果行情剛跌了30個點,就開始反彈,我想著“再等等,趨勢會回來的”,沒及時止損。 最后反彈到止損位以上,我平倉的時候虧了8萬多美金,相當于之前兩個月的利潤全沒了。 后來復盤的時候發現,要是我當時資金還是5位數,下5手、10手,就算行情反彈,止損也就虧5000、10000美金,不會傷筋動骨. 但資金大了,下80手,稍微一波動就是幾萬美金的盈虧,心態很容易亂,要么該止損的時候不止損,要么該拿單的時候拿不住,之前練的“心態穩”全不管用了。 這也說明,大資金的交易邏輯,跟小資金完全不一樣。 小資金是“以攻為守”,靠高盈虧比賺快錢;大資金是“以守為攻”,先保住本金,再賺穩定的收益。你不能用小資金的“暴利思維”去做大資金,不然遲早栽跟頭。 可能有人會問:“那大資金就只能賺慢錢了嗎?就沒有辦法繼續復利了?”其實也不是,只是大資金的“復利”,跟小資金的“復利”不是一個概念。 小資金的復利是“本金+利潤”一起滾,比如700塊賺8000,再用8700塊去賺更多。 但大資金的復利,更多是“分倉復利”——把資金分成幾部分,一部分做穩健的趨勢單,賺穩定的收益;一部分做波段單,賺波動的收益。 還有一部分留著,等大行情來了再進場。這樣就算某一部分資金虧了,其他部分也能補回來,整體賬戶還是能緩慢增長。 我現在就是這么做的,把1000多萬分成了三部分:因為有杠桿,50萬做外匯和幣圈的日線趨勢單,拿單時間長一點,爭取每月賺5%-8%; 300萬做期貨的4小時波段單,抓短動,每月賺3%-5%; 剩下的700萬留著,做股票,大行情的時候再進場。這樣算下來,每月整體收益能穩定在4%-6%,雖然不如小資金的時候賺得快,但勝在穩定,不會因為一次失誤就虧很多。 而且大資金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做一些小資金做不了的品種。 比如大宗商品里的原油、銅,小資金的時候只能做1手、2手,賺不了多少;但大資金能下幾十手,就算每手賺10個點,也能賺不少。 還有一些流動性好的股票指數,比如標普500、納斯達克,大資金也能進場,分散風險。 不過不管怎么做,大資金都繞不開“慢”這個字。你得接受“賺得不如以前快”的現實,把目標從“短期暴增”變成“長期穩定”。 畢竟交易不是“一錘子買賣”,能在市場里活下來,并且長期賺錢,才是真本事。 最后跟大家總結一下:700塊賺20萬,小資金迅速到大資金,不是不可能,但這只是小資金的“專利”——小資金靈活、影響不了市場,能靠小止損、抓起爆點實現短期資金暴增。 但等資金到了7位數,市場深度會讓你“進場難、止損難”,復利悖論會讓你“想賺快錢卻虧更多”,這時候你就得換一套玩法:放棄高復利的幻想,用分倉、穩健的策略,賺穩定的收益。 要是你現在還是小資金,別想著“一步到位”成大資金,先把技術練扎實,把心態磨好,等資金慢慢漲起來,再慢慢調整策略。 要是你已經到了大資金階段,別貪心,接受“慢下來”的現實,穩定盈利比啥都重要。 交易就像爬山,小資金是爬小山,能跑能跳;大資金是爬大山,得一步一步走,穩扎穩打才能到山頂。 LLRhehehe(作者微信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