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的一篇文章,寫好些年前到溪口,看到滿街跑的都是“蔣介石”那樣的文旅奇觀,提筆聊個見聞。沒想到文章在幾小時內(nèi)迅速“躥紅”,閱讀量由幾百上到幾萬。 過八萬奔九萬時我就心驚肉跳了。那些爆粗口表達憤怒情緒,或互撕對罵的留言或評論,叫你不敢直視。 馬爾的視覺達數(shù)萬閱讀量的文章也有幾十篇了。大多為憶舊。像寫老蚌埠的舊事,老淮北的舊景、老一中大院的瑣憶等等,你轉(zhuǎn)我轉(zhuǎn)的,有些會形成廣泛的共鳴面。很多人在這里留言敘述自己的心境,相互溫暖。這是我喜歡的文字的樣子,真誠而樸質(zhì)。 也有臉面前的事情突然翻紅。比如2018年夏季小城的大雨大水,一篇《大雨傾城》短時間突破三萬,它有了即時新聞性;最近一篇閱讀量過三萬的《大飯店擺攤賣慘,蒙混難過關(guān)》,說說大飯店擺地攤的現(xiàn)象,觸發(fā)了社會熱點話題。 也有意外。像寫阜陽“二里井”小吃街,休寧二三十年前的官衙樸素,也就是勾幾筆素描,經(jīng)平臺推薦后成為我的“爆款”文章。 我深知這一類“爆款”文章與碼字水平無關(guān),主要是話題觸碰到了爆點。所以,我不會對爆款文章沾沾自喜,以為它怎么樣了。相反,我倒是對止步于二三百的閱讀量很珍惜,這些人才是真來看你文字的,與話題、爆點無關(guān)。 此回“爆款”體驗,讓我心生厭惡。文章被強制拉扯出的話題性,延伸出的憤怒情緒與互撕場景,文章被裹挾的扭曲,皆與碼字無關(guān)。 我寫溪口“蔣介石”多,也就是勾勒個游走見聞,感覺它有趣。掃幾句蔣介石夫婦的評價,也是官方史家對他抗戰(zhàn)的肯定,其后固守臺灣一隅,拒絕分裂誘惑,仍有大中華一體的大義,這些在大陸歷史評價中也有立論。生怕被誤讀,特地稱蔣為“梟雄”,刻意與他拉開距離。 不料竟引發(fā)強烈反應(yīng)。 一邊的人指責我敘述不端莊,對歷史人物缺乏尊重;另一邊的人則破口大罵,你是個什么東西,把蔣該死寫成蔣該活了,立場何在。都在拿各自的三觀來碾壓別人。 我第一反應(yīng)是把文章刪除,從話題泥沼中拔出腳來。后來想,你們憑啥。我在自己的小菜園耕耘,自得其樂,一群人跑我這里跳腳罵大會,我還得逃之夭夭? 我選擇將兩邊留言都屏蔽掉,看都不看。我不提供罵大會平臺。 跟罵你三觀不正的人是沒法講理的。 無論何種三觀,什么人的三觀,有“觀”就有前提:“我反對你的說法,但我維護你堅持意見的權(quán)利”。每個人依據(jù)于自己的成長、學識、追求、認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認識。我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可以,沒問題。但我要用我的三觀來碾壓你的三觀,讓我的三觀一統(tǒng)天下,不同意見一概誅殺,這就違反了“觀”的基本道義。 價值觀有一定的相對性,有比較才有鑒別。世上有黑才有白,你消滅了黒,白的也不叫白了。再說,可能么? 尤其是破口大罵出的意見,動輒給人上綱上線,它還叫意見么? 我決意以后碼字遠遠避開話題,不碰、不蹭。一字一字扒拉,聞到里面有話題氣味,趕緊丟掉。就安安靜靜地在園子里擺弄我的蔥姜蒜、小青菜、韭菜苗。誰要在我這里擺擂臺開戰(zhàn),跳大腳開罵,對不起,一概屏蔽。 恕不奉陪。 作者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注馬爾的視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