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細辛附子湯由麻黃6~15g、細辛6~15g、附子6~15g組成。煎前水浸30分鐘,煎30~60分鐘,約600ml,分早、午、晚溫服。本方溫陽解表,為治太陽少陰兩感證之方,臨床使用以惡寒、發熱、無汗、不喜冷、脈沉細或沉遲為目標。 本證病機為腎陽素虛,感受風寒,名為太陽少陰兩感證,實則外感內傷同病、外感輕而內傷重也。言太陽病者,其具有惡寒發熱、寒重熱輕、頭痛骨楚、無汗咳喘、鼻塞涕清;謂少陰病者,癥見面色蒼白或淡暗、憔悴無華、精神萎靡、言語低微、但欲寐、背惡寒、手足不溫、身蜷腰酸、體重水腫、小便清長、口不渴、不思冷,舌體胖、質淡潤、苔薄白,脈沉細或遲緩,或浮而無力,或兩尺獨弱也。多見于小兒、老人、久病、產后、經后、房后、遺精后,或有用寒涼、抗生素、激素之病史者。 本方與麻黃附子甘草湯之區別點在于“始得之”與“得之二三日”。始得之,病勢較急,正氣相對不虛,或有頭痛、身痛,麻黃細辛附子湯偏勝于祛邪鎮痛,故宜于始得之。少陰病本忌汗,只有兼太陽病方可汗之。麻黃、細辛辛溫發散,以解太陽之邪,附子溫少陰之陽。三者相伍,則陽氣可充、外邪可散。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病情較緩,雖無明顯虛象,然病已二三日矣,故甘草易細辛,則發散力減輕,無傷正氣。此為張仲景按日辨證之示例。 細辛辛溫發散,開提肺氣,配附子、干姜、肉桂,納陽歸腎,治陽虛頭痛、肢節痹痛;伍干姜、五味子溫肺化痰,止咳定喘。 案一腺樣體肥大 2019年7月19日,張某攜五歲兒子來診。云出生后不久即張口呼吸,睡后呼嚕,近鼾聲益劇,某醫院放射科檢查報告:鼻咽腔頂后壁可見球狀軟組織密度影,提示腺樣體肥大。西醫云需手術以治。望其面色萎黃,形體瘦弱,扁桃體大若蠶豆,色淡,不焮不紅,舌質淡,苔白微膩。詢知經常感冒、咳嗽、扁桃體腫痛化膿,每病總需抗生素、清熱解毒以治。胃納尚可,大便一日二次,夜夜尿床,守信不誤。診腹松軟不痛,切脈沉細無力。 用口呼吸者,非能者多勞,實鼻強加與也;鼻非惰,乃鼻道堵塞,無奈由口代勞耳。西醫謂腺樣體,即鼻咽腔淋巴組織,又稱鼻咽扁桃體,兒時因多次感染發炎而肥大,阻礙鼻腔氣體流通,故張口呼吸、鼾聲不息;鼻咽部分泌物堵塞咽鼓管口,故鼻孔常有膿涕,易感冒,中耳發炎、失聰……本案脈癥觀之,系肺腎同病也。蓋足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咽喉,挾舌本。先天不足,陽氣虛弱,衛外無力,致外邪屢侵。肺氣失宣,肺竅壅遏,故咳嗽、鼻塞、張口呼吸、扁桃體反復腫痛也。之前之治,不予表散而一味消炎,致邪冰伏而荏苒經年。遺尿何以釋之,以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肺失其職,膀胱開合失度而遺;且腎陽虛弱,腎關不固,亦令膀胱失約尿床也,故當肺腎同治。 處方:麻黃6g,細辛6g,附子10g,炙甘草10g,牡蠣15g。5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鼾聲減,7日內僅尿床1次。守方7劑。 痊途一帆風順,電話告知已不作鼾,再未尿床,囑服金匱腎氣丸一月。 麻黃細辛附子湯偏于祛邪,麻黃附子甘草湯以扶正見長,本案祛邪扶正皆需,故并用之,加牡蠣者,以其擅軟堅也。鼻塞、尿床,看似二癥,實則同源。病家治一愈二,隴蜀皆得,自是喜出望外。而一箭雙雕,上下通調,亦意料中事耳。病家獻疑:張口呼吸止,肥大腺樣體萎乎?余以為火車過往準時,隧道應無阻礙,葉黃知秋,又何必查視日歷。 案二化膿性扁桃體炎 李某,女,5歲。反復發熱咽痛,常去醫院就診,頭孢拉定、克林霉素、羅紅霉素等要點滴一周左右,病可好轉,不一月,病復發,再如是,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其齡雖小,已是醫院老病人矣。望其面色少華,精神萎靡,形體瘦削,目胞黯,大眼袋,一派純陰之貌。扁桃體甚大,色淡不焮,有膿點,凹凸狀,舌質淡,苔白膩,齒痕甚顯。詢知發熱(38.9℃)已兩日,無汗,惡寒,鼻塞如堵,清涕拭之不斷,咳嗽陣陣,夜間尤甚,手足不溫,不思飲食,兩日未大便。切脈浮細數,診腹無壓痛。 脈癥觀之,陽氣虛弱,風寒外襲顯而明了,非撲朔迷離也。蓋患兒家庭條件優裕,大人順其任性,飯時不吃,餐后零食,喜歡則滾瓜溜圓,違意則口唇不張。冰淇淋、反季水果、火腿腸、膨化食品任意取食。如此飲食無節,陽氣焉能不虛。虛則溫煦、氣化、御外、平亂、祛邪之功皆下降不力,故外邪頻頻侵襲。而屢輸抗生素不予表散,致陽愈虛而邪愈盛也。治當溫陽扶正,宣肺祛邪。 處方:麻黃6g,細辛6g,附子10g,炙甘草10g,杏仁10g,生姜5片,紅棗5枚。1劑,水煎服。 翌日復診:藥后汗出甚多,巾被皆濕。今晨大便一次,體溫36.8℃,精神較昨充沛,咳嗽、咽痛減,扁桃體膿點消失,咽峽不利,不時清嗓。舌淡白,苔黏膩。不用下藥而便通者,一則肺氣得宣,二則陽氣鼓動,致腑氣自降矣。原方減麻黃,3劑。 囑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寒涼食品,再勿濫用抗生素,牢記“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否則,發熱咽痛必然復萌。彼大喜過望,連聲應諾。 案三咽喉炎 劉某,女,34歲,咽喉痛兩月余。初,口服消炎藥,點滴頭孢拉定五日,痛不減,后又服蒲地藍、穿心蓮、西青果等,癥如故。荏苒月余始去某院就診。喉鏡檢查:咽部充血,淋巴濾泡增生,化驗白細胞5.1×109/L,診斷為咽喉炎。點滴進口消炎藥5日,咽喉痛、咳嗽未少減,于2020年7月20日來診。劉面白少華,咽峽淡紅不焮,舌淡胖,苔薄白。詢知初發熱(38℃),惡寒,無汗,周身疼痛。輸液后熱退,隨之喉癢疼痛,咳嗽,一直至今,夜尤劇,不得入睡。胃納尚可,大便日一行,小便清利,口不干,不思飲。診得脈象沉細,腹軟無壓痛。 此違背證治法則之案例也。從表而來,當從表而去,大道至簡,理當遵從。然非要逼狗窮巷、關門留寇,以致因循兩月。余以為當初不尋醫亦早愈矣,而治不如法,則遷延如此之久。今患者喉癢疼痛,咳嗽吐痰,仍為外邪欲出之象,當順其勢逐之。以舌淡脈細盡顯陽氣不足,故加附子溫益陽氣以助正驅邪,方較妥切。 處方:麻黃10g,附子15g,細辛10g,炙甘草10g,杏仁15g,半夏15g,生姜10片。3劑,水煎服,日1劑。囑停原先所有藥,忌一切寒涼食品。 二診:咽喉痛癢頓失,偶爾咳嗽。此陽氣鼓動,伏邪得散故也。守方3劑。 案四帶狀皰疹 張某,女,70歲。腰脅疼痛兩日,第三日出現皰疹,灼熱疼痛,晝夜不休,布洛芬止痛不能少減,稱有輕生之念,于2018年10月7日來診。張老態龍鐘,神情恍惚。皰疹鮮紅,一簇一簇,成群集對,無序排列,約三寸寬,尺余長。疹液清澈透亮,個別皰疹已潰,水液流滲。舌質淡,舌尖紅,苔白膩。詢知發熱,微惡寒,無汗,皰疹如燎如刺,難以睡寐,神疲乏力,胃納呆鈍,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利。診得脈來浮細,觸知腹軟無壓痛。脈癥觀之,此陽氣虛弱,外有表邪,內濕蘊盛。治當溫陽透邪,散寒祛濕。 處方:麻黃10g,細辛10g,附子10g,蒼術30g,全蝎粉3g(沖)。3劑。 二診:藥后汗出熱退,疼痛減輕。皰疹大部結痂,少數仍糜爛滲溢。胃納醒,可入睡。雖“輕舟已過萬重山”,然除惡須盡,抗倭務勝,為絕后患,仍需鼓勇而戰。守方3劑。 三診:疼痛基本消失,痂皮大半脫落。呈雨過天晴,乾坤朗然。因煎藥困難,囑飲食調復。帶狀皰疹,早期診治至為重要,以疼痛隨皰疹消失而消失為佳。若皮膚復舊而疼痛不止,則示病邪入里,將抱疴難瘥。(閆云科)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