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青少年原發性頭痛中的常見類型,不僅影響青少年學習效率,也對其身心健康帶來危害。西醫學多采用解熱鎮痛藥及神經調節治療,但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中醫將本病歸屬為“內傷頭痛”“頭風”范疇。根據筆者臨床經驗,歸脾湯對于改善青少年偏頭痛屬心脾兩虛者有較好效果。 據筆者臨床觀察,青少年偏頭痛多在課業壓力大時、考試期間,或月經來潮前后發作;頭痛位置多在兩側或前額,多伴隨明顯惡心眩暈;學習過勞或睡眠不足時常加重。頭痛過后,常自感疲倦乏力,面色少華。少年兒童正處于“心肝常有余,脾腎常不足”的生理階段,復加學海無涯、過度思慮,致心神耗損;或挑食少餐、多食零食,使脾胃受損。心脾二臟功能受損,氣血生化不足,運行乏力,頭部失于濡養,腦髓空虛,不榮則痛。此證常見心悸健忘、面色無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容易疲乏、月經量少等伴隨癥狀。 歸脾湯中人參(或黨參)、白術作君藥以補氣健脾;黃芪、當歸、龍眼肉作臣藥以益氣養血、安神寧心;茯神、遠志、酸棗仁作佐藥以寧心安神、除煩,又有少許木香佐制,使此方補而不滯;使藥以炙甘草、生姜、大棗調和諸藥、補脾益胃、益氣生血。整方調補心脾以助氣血生化,滋養精血以充養清竅,寧心益智以使神安,不榮之痛遂得緩解。 臨證加減時,若疼痛較重,筆者常加川芎以載藥上行,延胡索止痛以治其標。若疼痛日久不愈,則加全蝎、蜈蚣通絡止痛。若為經期易發作,加柴胡、丹參以疏肝調經、活血通絡。若伴隨頭昏沉,則加薄荷、蔓荊子以清理頭目。若伴隨失眠、記憶力下降,則加柏子仁、合歡皮,增強安神解郁之力。若伴隨惡心嘔吐,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若伴隨納呆,則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和胃。 案一 患者女,16歲,學生,2024年11月15日初診。主訴:左側太陽穴處疼痛2月。患者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太陽穴處疼痛,有搏動感,疼痛劇烈時伴隨嘔吐感,外界聲音嘈雜時疼痛加重,服用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物或休息后可以緩解。頭顱CT檢查正常。刻診:睡眠可,做夢多,月經量少,無心煩急躁。納差,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質淡白,苔滑,脈細弱。 診斷:頭痛(心脾兩虛,腦竅失養)。 治則:補益心脾,緩急止痛。 方藥:黨參12g,麩炒白術15g,黃芪30g,當歸12g,炙甘草6g,茯苓12g,遠志15g,木香6g,龍眼肉12g,川芎12g,白芷30g,丹參30g,麥芽21g,山楂21g,柏子仁30g。7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11月23日二診:患者偏頭痛發作次數較前減少一半,僅在外界聲音嘈雜時發作,做夢較前減少,納差較前改善,大小便正常,偶有口干口苦。在原方基礎上加柴胡15g、黃芩12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囑調暢情志,飲食忌辛辣刺激。 12月2日三診:患者頭痛未發作,納可,二便正常,口干口苦亦痊愈。繼服上方7劑以善后。 按 患者處于青春期,學習壓力較大,思考問題較多,思則氣結,日久造成患者脾虛,故出現納差癥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造成心神失養,故患者出現夢多,時有心悸癥狀。氣血不足進而造成患者腦髓失養,不榮則痛。一診中,筆者運用歸脾湯加減,因酸棗仁費用昂貴,遂用柏子仁代替,既可安神解郁,又可潤腸通便;加麥芽、山楂以消食開胃,促進氣血生化之源;川芎、白芷載藥上行頭目,同時兼以止痛;患者疼痛日久,用丹參活血化瘀,促進新血生成以上達頭目。二診時,患者病情雖有好轉,但發病日久,思慮過度,造成患者少陽樞機不利,運用柴胡、黃芩以通利少陽。 案二 患者女,14歲,學生,2025年3月14日初診。主訴:兩側顳葉部位伴前額疼痛1月,加重1周。患者1月前因升學壓力大,出現前額及兩側顳葉處隱約疼痛,近1周疼痛發作頻繁,每次持續2~3小時。其母親有偏頭痛病史15年。頭顱磁共振檢查正常。刻診:體型偏瘦,月經量少,頭昏沉,乏力,時有心悸,心煩急躁難以控制。納呆,大小便正常,睡眠可。舌質淡白,苔略黃,脈弦細。 診斷:頭痛(心脾兩虛,肝氣郁結)。 治則:補益心脾,疏肝理氣。 方藥:黨參12g,麩炒白術15g,黃芪40g,當歸15g,炙甘草6g,茯苓12g,遠志15g,木香9g,龍眼肉12g,川芎12g,白芷30g,延胡索12g,合歡皮12g,醋香附10g,山楂21g,蔓荊子12g。5劑,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3月20日二診:患者頭痛發作次數較前明顯減少,僅在下午疼痛,無心悸,頭昏沉、心煩急躁均較前好轉,飲食尚可。上方去山楂,余不變。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3月29日三診:患者頭痛幾乎未發作,心情尚可,可以自己調整,其余諸癥皆消。給與歸脾丸及逍遙丸以善后,預防復發。 按 患者處于升學階段,思慮過度,損傷脾土,故納呆而乏力。脾居中央,以灌四旁,而患者脾土受損,同時正處于二七天癸至的階段,氣血耗散,更不足以灌溉四旁,肝失所養,氣機失調,故患者出現情緒急躁癥狀。心失所養,故出現心悸。心血不足以上輸于腦,則患者頭痛伴隨頭昏沉。筆者一診時予歸脾湯去酸棗仁,加川芎、延胡索載藥上行頭目以止痛,用白芷入陽明經以改善患者前額疼痛,合歡皮、醋香附解郁安神兼疏肝,木香、山楂消食和胃兼醒脾,蔓荊子清利頭目。二診時患者飲食已可,故去山楂,守原方繼續治療。三診患者諸癥皆消,遂給與歸脾丸合逍遙丸補益心脾兼疏肝。(張志)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