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繼續,瞎聊一天是一天。 1875年,英國駐華翻譯馬嘉理帶領一支火槍隊,前往“清緬”邊境迎接一支來自印度的探險隊。迎接任務進行的很順利,一路經過云南各州縣,馬嘉理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款待。 當馬嘉理接上探險隊往回折返時,路過云南騰沖,與當地民眾發生沖突,馬嘉理死于沖突,遺體還被吊在城墻上示眾。事情很快升級成了外交事件。英方一口咬定清廷是背后主使,清朝則辯稱是土匪所為。 雙方各執一詞,到了擦槍走火的地步。在其他列強的調解下,英方提出簽訂《中英煙臺條約》,并附加一個條件——清廷必須派一名大使,到英國向英王道歉。 面對英方提出的這個條件,清廷頓時炸了鍋。天朝上國要奔走萬里,去給洋人道歉。這份工作對清國公民來說,相當具有挑戰性。 滿朝文武都不愿意去。最后,這份丟人現眼的差事就落到了郭嵩燾頭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為什么要選擇郭嵩燾?理由很簡單。這一年,郭嵩燾獲得了提拔資格,在軍機大臣文祥的舉薦下,進入了總理衙門。朝廷重用你,你就得替朝廷分憂,臟活累活,你不干誰干? 就這樣,五十九歲的郭嵩燾,成為大清第一個駐英使節,籌備去英國道歉事宜。 郭嵩燾要去英國賠禮道歉的消息傳到湖南后,湘陰父老鄉親立刻炸了。大街小巷張貼著“天主教大教士郭嵩燾”的大字報,昔日的好友或同僚李慈銘、王闿運、劉坤一對郭嵩燾表現出極大的失望,甚至與其斷交。 這些人,要么是當世大儒,要么是朝廷要員。在他們眼里,郭嵩燾成了萬夫所指的“賣國賊”。 郭嵩燾之所以接受“西行之旅”的任務,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清國的主流思想產生了深刻懷疑。當時,清國對列強持有兩種主流態度,一種是抵制派,比如翁同龢。一種是洋務派,比如李鴻章、張之洞。 抵制派不必多說。即使是洋務派,他們的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仍然是用抵制西方的態度去學習西方。 郭嵩燾與他們截然相反。郭嵩燾的觀點是,學習西方科技不可能從根本上救清國,他反對清國上下“仇夷”的氛圍。既要學習其技術,還得學習其制度。 郭嵩燾是想借助“歐洲之旅”,親眼觀察一下列強的社會風貌。 1876年寒冬臘月,虛齡60歲的郭嵩燾,在國人的唾罵中和南方潮濕的寒風中,于虹口碼頭登船,乘坐特拉萬科爾號郵船,啟程前往遙遠的英國。 繞地球一圈,經過七萬里長途跋涉,郭嵩燾終于抵達英國南安普敦港。到英國給人道了歉后,郭嵩燾就開始觀察英國社會,把所見所聞記錄在《使西紀程》一書中,他希望將這本書傳回清國,喚醒清民的思想覺悟。 在來英國之前,郭嵩燾了解世界的窗口是徐繼畬寫的《瀛寰志略》。真正到了英國后,郭嵩燾一下傻眼了!他發現真實的列強社會,要比《瀛寰志略》所載,先進百倍不止。 社會風氣上——彬彬然,見禮讓之行。 司法方面上——沒有獄卒刑訊逼供,監獄提供一日兩餐,餐餐有魚有肉,比清國平民吃得都豐盛。 組織結構上——英國采取“議會制”(西洋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郭嵩燾看來,當時的英國議會制堪稱“完美”的存在,絕對碾壓清國的封建君主制。經過觀察,郭嵩燾悟出了清國與英國的根本區別,清國過于依賴人治,國運全部寄托于明君賢臣,一旦失去了明君賢臣,王朝就玩不轉了,而英國則是依靠制度去維持國家運轉。 一個靠人,一個靠制度。 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的英國,簡直是“人間天堂”。1876年,生鐵產量655萬噸,占全世界46.5%。鋼鐵產量在1875年已經超過190萬噸,占全球38%。 此后,郭嵩燾到過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國會大廈,旁聽了英國議會,參加了萬國炫奇會(世博會)舉辦場地——水晶宮,這座建設于1851年的玻璃結構建筑,美輪美奐程度,不輸小說演義里的“天宮”。此外,還去了白金漢宮、圣詹姆士宮、大不列顛博物館、皇家海軍學院以及巴黎羅浮宮。 其中,有一幕給了郭崇燾極大的震撼——英國禁吸鴉片協會,公開抗議政府向清國販賣鴉片,而政府對此沒有采取任何管制。放任民間公開批評“朝廷”,對一個有著兩千年封建基因沉淀的清民來說,天方夜譚。 郭嵩燾一邊觀察,一邊記錄,一邊整理,一邊往國內郵寄,希望清民盡快通過《使西紀程》,看到世界的真實面貌。 可是,當時的清國正沉浸在“同光中興”的紅利中。加上,剛掐滅了洪秀全的死灰,左宗棠收回了新疆,大清上下又開始覺得自己行了。 《使西紀程》寄回國內后,民間看不懂,清廷不想看懂,非但沒有任何人相信,反而被打成了“妖書”,第一本西方社會實錄《使西紀程》被清廷嚴令銷毀。國內罵郭嵩燾的聲音,更加強烈了。 國內不理解也就罷了,同為駐外公使的劉錫鴻,在國外也對郭嵩燾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把批判郭嵩燾的大字報張貼到外國公共場合。敗壞郭嵩燾是“此京師所同指目為漢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這個人是清國上下公認的賣國賊,我與他不共戴天。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劉錫鴻上疏彈劾郭嵩燾三大罪狀: 一是穿洋人服飾。二是站著迎接巴西國王。三是參加洋人音樂會。 在劉錫鴻看來,郭嵩燾的“三宗罪”嚴重侮辱了天朝“國格”。 頂不住壓力的郭嵩燾在1879年,主動辭去駐英法使節一職,從倫敦港折返回清。 回國后,郭嵩燾的不幸才正式開始。因為他走后的兩年,清國與郭嵩燾決裂了。 當然,朝廷沒有懲罰他,保留他所有的官職,但不用他。郭嵩燾頂著空銜,回到湖南老家,閉門不出。 兩年后,在舉國唾罵中,憂憤而死。死后九年,北方義和團鬧到湖南,這幫大師兄仍然要求湘陰官吏把郭嵩燾開棺戮尸,以警天下。 臨終前,有人曾勸郭嵩燾,跟天下認個錯兒,官照當、舞照跳、妞照泡,何樂而不為。 郭嵩燾堅決不認罪悔錯,留下絕命詩:流傳百代千令后,定識人間有此人。不久,終于從四億人的唾罵聲中,解脫出來。 他在世時,曾用十二個字點評清國外交。——一味蠢,一味蠻,一味詐,一味怕。 因為愚蠢而行蠻,行蠻不成則使詐,使詐失敗則跪地求和。 所有的“蠢、蠻、詐、怕”,無非就是自欺欺人,極力維護“天朝上國”的優越感。 |
|
來自: 不枯齋 > 《同治光緒1861-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