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875年,蘭州府里,一位胡須花白的老者正端正地坐著,他身著布衣,腳蹬素履,眉宇間雖看似平靜,卻隱隱透著一股肅殺之氣,恰似一柄銹跡斑駁卻暗藏鋒芒的古劍。 在攝影師的示意下,這位61歲、來自湖南的名將左宗棠,留下了那張被后世傳頌的影像。 當時,恐怕沒人能想到,此刻平靜端坐的老人,一年后竟會抬著一口黑漆棺材,踏上西征之路,這張珍貴的照片,宛如歷史的預言,將一個時代的傳奇定格。 照片里的左宗棠,眼神里透著一股難以言說的“倔強勁兒”,這股勁兒,仿佛是他即將奔赴收復新疆戰場的前奏,也早早預示了他后來“抬棺出征”時那無畏的英雄氣概。 然而,除了這股狠勁,左宗棠的臉上還帶著一抹不易察覺的“悲感”,他雙目微垂,嘴角微微下拉,面容中透著深深的憂郁。 或許很多人并不知曉,左宗棠面上顯露的這種“悲感”,并非他生來如此,實際上,這與不久前他長子左孝威的離世有著直接關系。 左宗棠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左孝威最得他寵愛,34歲才迎來長子的他,對左孝威的疼愛之情溢于言表。 在左宗棠的悉心栽培下,左孝威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學習才能,左宗棠一直用心教導他,后來左孝威也不負期望,成功考中舉人,開啟了仕途之路。 可天有不測風云,在左宗棠拍這張照片的前一年多,左孝威到新疆后水土不服,突然染上重病,最終不幸離世,那時他才27歲。 這一打擊對左宗棠而言無比沉重,痛失愛子后,他臉上的悲痛之情愈發濃烈,自那以后,幾乎再未展露過笑顏。 而在收復新疆的重任降臨之前,左宗棠不僅要承受老年喪子的哀傷,還飽受病痛的折磨。 拍攝這張照片時,他不僅患有眼病、皮膚病、氣喘、腰痛等疾病,還時常咳血,又因長子離世而抑郁難抒。 即便面臨如此多的艱難險阻,左宗棠依舊沒有絲毫退縮,他懷著必死的決心“抬棺出征”,歷經一年多的艱苦征戰,帶領將士們成功收復了新疆那廣袤的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這一面積近乎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后人在談及左宗棠時,常常贊譽他為“千秋獨有左文襄”,這不僅是對他軍事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對他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精神的深深致敬。 左宗棠自幼聰慧,勤奮好學,20歲時,他在鄉試中脫穎而出,考中舉人,展現出過人的才華。 然而,此后他三次赴京參加會試,卻都遺憾落榜,未能獲得進士功名,在當時那個以科舉為主要晉升途徑的時代,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但左宗棠并未因此一蹶不振,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而是毅然做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十分大膽的決定——放棄科舉。 他沒有盲目地遵循當時主流的價值觀,執著于通過科舉獲取功名利祿,而是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轉身鉆研那些被時人視為末流的地理、軍事、農學等學科。 ![]() 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的風暴迅速席卷而來,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包圍了長沙城,一時間,長沙城危在旦夕,局勢岌岌可危。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左宗棠應湖南巡撫張亮基的盛情邀請,毅然出山,擔任其幕僚,投身到這場保衛長沙城的艱苦戰斗中。 ![]() 初入官場,左宗棠雖只是一介幕僚,但他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智慧,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日夜操勞,全然不知疲倦地指揮調度軍隊,從糧草軍餉的精心籌備,到各類文書事務的有條不紊處理,再到防守策略的細致入微規劃,每一項工作他都親力親為。 ![]() 左宗棠拼盡了全身力氣,付出諸多努力后,長沙城的防御得到了極大加強,太平軍攻勢如潮、異常猛烈,一連圍攻了整整三個月,卻始終無法沖破長沙城的堅固防線,最終只能灰頭土臉地撤兵,往北而去。 ![]() 左宗棠在湖南的出色表現,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認可和贊賞,他的官職也隨之不斷升遷。 從最初的幕僚,到后來的浙江巡撫、閩浙總督,左宗棠在官場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朝廷的重要官員。 ![]() 19世紀7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邊疆危機重重,這時,清政府內部就國防戰略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即海防與塞防之爭。 爭論的核心是,在國家財力有限時,是該優先加強海防,抵御海上列強侵略,還是著重鞏固塞防,保衛西北邊疆安全。 ![]() 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派覺得,列強多從海上入侵,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從海上登陸直逼北京,給清政府帶來巨大威脅。 所以,他們主張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投入海防建設,甚至建議放棄新疆,把西北軍費挪到海防上。 ![]() 李鴻章詳細說了放棄新疆的理由,他說,新疆即便在和平時期,每年也要花300多萬兩白銀軍費,在他看來,這錢花得冤枉,就多了幾千里的空曠之地,還成了財政大漏洞,得不償失。 ![]() 左宗棠是塞防派里立場堅定的代表,他堅決反對放棄新疆,力主收復這片廣袤的土地,1875年,左宗棠在呈給慈禧太后的奏折中,詳盡且深入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他指出,西域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乾隆時期收復新疆之舉極具遠見卓識,這一偉大功績絕不能輕易被否定。 ![]() 新疆是內陸重要屏障,要是丟了新疆,蒙古、甘肅、青海等地就會不穩,直接威脅中原,連北京安全都難保障。 從國防戰略看,新疆地位至關重要,是抵御外侵的重要防線,沒了新疆,西北大門大開,敵人能長驅直入,威脅中國核心地區。 ![]() 面對李鴻章等海防派的反對質疑,左宗棠毫不退縮,和他們激烈辯論,李鴻章還不顧同僚情面,人身攻擊左宗棠,說他過分側重塞防,是想掌控兵權,在地方形成勢力。 ![]() 但左宗棠不為所動,他坦然回應,自己都65歲了,不貪圖個人功績,心里只有國家安危和領土完整,他言辭堅定,態度誠懇,盡顯愛國將領的高尚情懷和堅定信念。 ![]() 海防和塞防爭論持續了半年,兩邊都堅持己見,吵得不可開交。 最后,軍機大臣文祥被左宗棠說服,覺得只有收復新疆,才能南邊管住回部,北邊安撫蒙古,防備英俄,這才是長遠打算。 ![]() 在文祥等大臣支持,還有慈禧太后也認同左宗棠見解的情況下,清廷決定全力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 1876年,左宗棠帶著七萬多人的西征大軍,踏上收復新疆的征程,進軍中,他充分發揮軍事才能和領導智慧,指揮若定,靈活用戰術,西征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突破敵人防線。 ![]() 1880年,收復新疆戰役中,左宗棠做了個震驚世人的舉動——抬棺出征。 這既體現了他面對生死毫不畏懼的勇氣,又凸顯了他收復新疆、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決心。 ![]() 當時,阿古柏政權雖已被擊敗,但伊犁地區還被俄國霸占,俄國憑借強大軍事力量,在伊犁肆意妄為,剝削壓迫當地人民,還妄圖長期占據伊犁,分裂中國。 清政府和俄國談判時,一直處于劣勢,俄國態度強硬,拒不歸還伊犁,面對這種形勢,左宗棠知道,僅靠外交談判遠遠不夠,得有強大軍事力量做后盾。 ![]() 于是,他毅然決定親自率軍出征,向伊犁挺進,為表明決心,他讓人特制棺材,讓士兵抬著跟在大軍后面。 出征途中,左宗棠不顧年事已高、身體虛弱,堅持親自指揮軍隊,他騎著高頭大馬,走在隊伍最前面,那威嚴氣勢和堅定眼神,讓將士們都很動容。 ![]() 他仔細觀察沿途地形,分析敵人布防,制定詳細作戰計劃,他知道這場戰斗艱難,但毫不畏懼,堅信和將士們齊心協力就能戰勝敵人。 最終,經過左宗棠長期堅持和努力,清政府和俄國交涉簽訂了《伊犁條約》,順利收復伊犁。 ![]() 這場勝利來之不易,是左宗棠和全體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故事,也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被人們永遠銘記。 中國新聞網——抬棺出征的孤勇者:左宗棠為何能收復新疆?2023年08月17日 ![]() 光明日報——“千秋獨有左文襄”:歷史上的左宗棠及其功績2016年04月09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