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董氏奇穴(珍藏版值得收藏)

     xyf4345 2025-09-01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重仙穴
    部位:在陰掌,大指掌骨與食指掌骨夾縫間,離虎口兩寸,與陽掌靈骨穴相通,一寸針,針深三至五分。
    主治:背痛、肺炎、退燒、心跳、膝蓋痛。
    說明:五指并攏,陰掌食指C線之延長線與大拇指本節高骨做一垂直線之交叉點,即重子穴,自重子穴與掌緣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兩穴單位均治背痛(對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為迅速,尤其治療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較一般穴位高出許多。

    運用:重子、重仙穴同時下針,為治療背痛之特效針。
    圖片

    8.大白穴
    部位:在陽掌,在大指與食指叉骨間陷中,即第一節掌骨與第二節掌骨中間凹陷中,用一寸針,針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經痛;用三棱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用肺炎(特效)。
    主治:小兒氣喘、發高燒、肺機能不夠引起之坐骨神經痛。
    注意:孕婦禁針。 
    說明:大白穴即大腸經之三間穴,很少單獨運用,除用三棱針治療小兒氣喘、發高燒用急性肺炎外,大多為靈骨之倒馬針,兩穴巧合運用效果更佳。
    圖片

    圖片


    圖片

    10.制污
    位置:大拇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指間節距離中點為一穴點,此穴點與上下指節的平分線再各取一點,計三穴點。
    主治:久年惡瘡、刀口不收等。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本穴治療一切瘡瘍,刀傷,燙傷或手術后傷口潰瘍出水,久不收口。尤有特效。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11.中白    

    位置:手背小指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五分。
    主治:腎病之腰痛、腰酸、頭暈、背痛背酸、眼散光、疲勞、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常應用于起坐之際之腰痛癥。常規治療腎虧各種病變之外,尚可治療各種骨質疾患。并可降血壓,除前頭之痛。配腰痛點(倒八針)治療腰痛可使腰痛點的療效迅速增強。
    該穴位于中渚后約五分處。

    下白
    位置:手背小指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一寸五分。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中白穴。以及治療肝區微痛,牙酸。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圖片

                        劉紅云董氏奇穴報名電話:18331168272

    12.腕順一穴 
    位置:小指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是穴。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腎虛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炎、四肢浮腫、兩腰墜脹而痛、背痛。
    運用:本穴用于女性患者其效尤著,兩手不宜同時取穴。該穴位于后溪穴后五分處,而后溪為八脈交會穴,可通督脈,故治療腰椎痛有特效。另,太陽經之坐骨神經痛、腿彎痛尤有良效。

    腕順二穴
    位置: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是穴。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同腕順一穴。
    運用:本穴治療腎虛各種疾病均極有效。此外,對耳鳴、重聽、少腹脹、腰周痛、腿彎緊痛、下肢無力等疾患療效確切。一般情況,一次用一穴即可,兩側穴位并用亦無不可。
    臨床上多與腕順一穴合用為佳
    圖片

    13.三叉三穴
    在2.3.4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圖片
    14.木關 骨關
    掌朝上,腕橫紋下5分,向內向外各5分。
    主治:坐骨神經痛、骨刺壓迫、半身不遂之特效穴,配靈骨治療尿酸過高的關節肌肉痛奇效。
    圖片
    15.上下高穴
    四五掌骨間,距掌指橫紋二寸為上高穴,三寸為下高穴

    圖片
    16.腸門穴
    部位: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三寸。針深三至五分。
    主治:肝經之腸炎、頭昏眼花。
    說明:腸門穴除治療上述癥狀外,在腹痛里急后重欲入廁腹瀉之際,以手按壓,即能緩和肛門及大腸之緊張狀態,而急時尋找處所解決。
    圖片

    17.肝門穴
    部位: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六寸。針深三分至五分。針下后立止肝痛,將針向右旋轉,胸悶即解,將針向左旋轉,腸痛亦出。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撫胸取穴,當尺骨之內側中部,距腕豆谷六寸處取之。
    運用:腸門與肝門同時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腸炎,單左手穴,禁雙手同時取穴。
    說明:肝門穴對于急性肝炎效果極佳,由于肝在右側,所以針治時與左手為主即可,對于合并腸炎的癥狀,則可加針腸門,使成到馬會,療效甚佳。
    圖片
    18.心門穴
    部位:在尺骨鷹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針深四分至五分。
    主治:心臟火、心跳胸悶、干霍亂。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下尺骨內側陷處,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運用:禁雙手同時用針
    說明:心門穴約在小腸經上,治療心臟各病尤為特效,又本穴治療大腿內側痛、坐骨神經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圖片

    19.火串
    位置:手背橫紋后三寸,兩筋骨間陷中是穴,亦即三焦經之支溝穴。
    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本穴治療手下臂痛時宜針健側(即左手下臂痛針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針左手穴)。治療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療效奇佳。筆者用于治療岔氣、乳房脹痛、脅痛等疾病尤具特效。此外,單用本穴尚可治療頸部僵硬、落枕。圖片

    20.人士
    位置:前臂橈骨內側,腕橫紋上四寸是穴。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氣喘、手掌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地士
    位置:前臂橈骨內側,人士后三寸是穴。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氣喘、感冒、頭痛、腎虛、心臟病。
     

    天士
    位置:前臂橈骨后部內側,地士后三寸是穴。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氣喘、鼻炎、臂痛、感冒、胸悶胸脹。
    運用:上述三穴,針淺則治療外部及病程短、病情輕之疾患。針深則治療內在及慢性病等疾患,三穴聯用并伍靈骨即為治療哮喘特效針。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21.曲陵
    位置:肘窩橫紋上筋之外側。針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抽筋、嘔吐腹瀉、氣喘、網球肘、心悸。
    運用:本穴為常用要穴,亦即手太陰肺經之尺澤。三棱針取曲陵內側,周圍血管點刺出血,療疾甚速,除上述諸癥外,胸悶胸痛、痙攣拘急,肺經一切實癥,皆極有療效。治療尿意頻數,伍腎關尤佳。
    圖片

    22.肩中穴
    部位:當后臂肱骨之外側,去肩骨縫二寸五分。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膝蓋痛(特效)、皮膚病(頸項皮膚病有特效)、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運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說明: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去肩骨縫實際三寸,此穴治療膝蓋痛及肩痛確具卓效,治上述其他癥,效果亦極佳。
    圖片
    23.背面
    位置:肩骨縫中央,舉臂時空陷處是穴。針深三分至三寸。
    主治:腹悶,力乏音低。
    運用:針刺治療上述癥外,用三棱針在該穴上下左右各一寸處及該穴處計五處點刺出血治療困乏疲、倦腿膝酸軟、嘔吐 、霍亂而有卓效。若直刺(抬臂)針向極泉二寸至三寸,可治療岡上肌肌腱炎。治療五十肩時,應向肩內陵、肩寥、三角肌等方向透刺,進針二寸至三寸。
    圖片
    24.天宗
    位置:后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后部間凹陷處,距肘窩橫紋九寸處是穴。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陰道癢、陰道疼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運用:本穴屈肘測量,以手拱胸取之為宜,入針務必準確,方能取效,該穴治療婦科的赤白帶下尤特效。
    .地宗穴 后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后部間凹陷處,距肘窩橫紋六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
    主治:心臟疾病。
    圖片

    25.云白
    位置:肩前約二寸,背面穴向胸斜下二寸處是穴。針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小兒麻痹。
    圖片
    26.水愈
    位置:上臂后側,肩胛岡下緣,背面穴后斜開二寸是穴。三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腎炎、腎結核、腰痛、腿酸、乏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多汗、蕁麻疹、癭氣等。
    運用:該穴治療上述疾病療效頗著。若以三棱針刺之,則扎出黃水者為腎炎、腎結石、蛋白尿之特效針。黑血者治療手腕手背痛極效。患肢取穴刺血則治療臂痛。 
    圖片
    27.三靈三穴
    尺澤穴上、內、外各0.5寸。
    主治:急性心臟麻痺(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
    圖片

    28.心靈一穴: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再向上1寸2寸,為二三穴。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癥、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脘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
    圖片
    29.神肩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肩峰穴與雲白穴連線之中央點。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五分處。雲白穴-在上臂肱骨後緣,肩中穴內二寸處。
    主治:小兒麻痹(特效)、腦出血、腦血栓之后遺癥(半身不遂)特效、手臂麻痹、大腿內側疼痛、麻痹(特效)。(治療中風后遺癥中,對于患者手臂不能動彈,五指不能伸屈者,連續針五次左右即能運動自如)
    圖片

                        劉紅云董氏奇穴報名電話:18331168272

    30.正脊三穴
    位置:手自然下垂,肘橫紋上2寸,在肱骨正中央。再向上2寸4寸為二三穴。
    主治:治骨刺,為脊椎病之特效穴,腰椎更效,如配腎關等更好。直刺或向上斜刺。
    圖片

    31.木婦
    位置:足第二趾中節正中央外開三分是穴。針深二分至四分,貼骨下針。
    主治: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痛、輸卵管不通、子宮炎。
    運用 :本穴治療赤白帶下極效。 
    圖片
    32.火硬
    位置:足背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赤白肉際后五分是穴,亦即肝經行間穴后五分處。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驚悸、眩暈、強心、子宮炎、子宮瘤、骨骼脹大、下頜疼痛(咀嚼障礙)。
    運用:該穴治療上述疾病確有驗效,治療下疼痛時。單針火硬一穴尚有不足,臨床上多并取下關、夾車、合谷諸穴,則療效益佳,唯孕婦禁針禁灸。

    火主
    位置:第一、二趾縫上一寸五分至二寸處是穴。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難產、肝病、胃病、痛經、子宮炎、高血壓、子宮肌瘤、神經衰弱、腳軟無力、步行艱難、骨骼脹大等。
    運用:該穴亦即肝經之太沖穴,故治療時可合并太沖之治療范疇加以考慮。本穴與火硬合用,治療陰部淋痛及婦科病頗效。據楊維杰經驗,該穴與靈骨并用治療手腳痛,遠比開四關更佳,針刺一寸五分時,可斜向(透)涌泉部位,經酸用或麻電感向足底放射為宜,唯孕婦禁針禁灸。該穴點刺出血,尚可治療腳掌局部疼痛、潰瘍(可伍制污穴)。又,該穴治療眶上神經痛極妙。筆者嘗以此穴治療腰扭傷,療效亦佳。
    圖片
    33.門金
    位置:足背第二三趾赤白肉際處,直上約二寸處是穴(第二、三跖骨凹陷中)。直刺三分至五分,斜刺五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胃腸炎、腹脹腹痛、水濕泛濫、足背腫痛、盲腸炎、結膜炎、癔病等。
    運用:本穴位置略在胃經陷谷后方,筆者多以二、三趾赤白肉際處(即胃經內庭穴)直上二寸處取之,本穴治療胃腸炎療效顯著,諸種腹脹腹瀉,皆有特效,若并取中封療痛經極其特效,該穴不宜雙腳同時取穴。 
    圖片
    34.水曲
    位置:足背第四、五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處是穴。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腰痛、腹脹、頸項疼痛、四肢浮腫、周身串痛、咬頰、婦科諸疾。
    針法:
    運用:該穴一說為膽經之地五會,一說為膽經之足臨泣,該穴治療耳鳴、眼癢、手腕疼痛無力,頗具療效。對于周身骨痛、神經痛、肩痛、肌肉萎縮、肢體麻木亦有療效。而對于該經之走向坐骨神經痛則極具特效。此外,治療腰周緊脹酸痛,如縛繩革。即中醫謂之帶脈病癥,需伍善治各種關節痛的穴位——外關,莫不療效立現。又,該穴與光明并取,系婦人回乳特效穴位。 
    圖片
    35、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針深五公至八分(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狀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位。
    主治:脊柱骨閃痛、腰脊椎骨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取穴:當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圖片
    36.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三寸處。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當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處是穴。
    說明:正筋穴位于昆侖與太溪穴間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經絡而言,膀胱經行經頸項,又就“以筋治筋”(曾見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斷者,頸項立刻歪垂)而言,可見其間頗有關連,因此以此二穴倒馬治療頸項強硬或疼痛,效果極佳。以閃腰岔氣較優重者,在委中點刺后(一般輕證點刺后即覺輕松,而不必再針他穴)加正筋正宗兩穴,尤能助其速愈。
    圖片
    37.正士
    位置 :正宗穴上二寸處是穴。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運用 :本穴聯合正筋、正宗三穴并用,對于頸痛、落枕、腰椎痛有特效,治療馬蹄足針尖應向下肢之方向為宜。正士常與搏球相伍,治療背痛極效。 
    圖片
    38.搏球
    位置:正士穴上二寸五分處是穴。針深一寸至二寸。
    主治:腿抽筋、腓腸肌痙攣、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
    運用:本穴與正士合用治療腰背痛(膏肓附近疼痛尤佳)極效。若久病者,于該穴至正士處青筋點刺出血,立可見效。筆者亦常與正筋合用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馬蹄足)甚佳。該穴針深2.5——3寸,治療腳癬亦佳。治療時務必使針感(酸脹)擴散至足踝部為妙。 
    圖片
    39.一重
    位置:外踝骨尖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針深一寸至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二重

    位置:一重穴直上二寸處即是。三重位置:二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運用:一重、二重、三重同時下針,為治療上述各癥之特效針。治療脾部病變(脾家病以右邊穴位為主)及乳房病變亦極特效。基于本穴之善活血通淤、驅風化痰,故用于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腦性麻痹、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皆極有效。
    筆者治療甲亢時,亦常以此組穴位為主要施術部位。

    圖片

    40.四花上穴
    位置:膝眼下三寸,脛骨外簾處是穴。針深二寸至三寸。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頭暈、心臟痛、轉筋霍亂。
    運用 :本穴治療哮喘及心臟病極佳,轉筋霍亂多與搏球相伍,且針深三寸。針刺時亦需貼骨下針,三棱針點刺出血不唯治療上述病癥極佳,對于各種邁性胃病亦極特效。用于癲癇,并取腰奇極效。有人治療癲癇(發作時)僅在患者會陰處尋找疙瘩或泡狀物,棱針點刺,使其出黏水或血水,亦極特效。筆者曾單取四花上穴,進行瀉法,行針六數治療腸梗阻極其特效。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三棱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急性胃病、腸炎、胸部發悶、肋膜炎。用毫針二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主治:哮喘、眼球痛、心臟炎、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臟麻痹(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
    說明:本穴位于胃經條口穴上五分,一說即條口穴,為應用極廣泛之穴道,以三棱針點刺治療上述各病確有特效,此外,以三棱針治療肺積水、肺結核、肺瘤、肺氣腫等腰三角形病亦有效驗,用毫針則能治肩胛痛、食指痛亦極效,唯治則與他穴不同,以采患側之穴為主。

    四花副穴
    位置: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同四花中穴。
    針法:同四花中穴。
    運用 :該穴同四花中穴聯合應用,治療上述諸癥當可立見療效。點刺時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尋找青筋 ,以見黑血為準。

    四花外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急性腸炎、牙痛、偏頭痛、臉部神經麻痹、肋膜痛。
    運用:用三棱針出黑血,治急性腸胃炎、肋膜痛、胸部發脹、哮喘、坐骨神經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頭痛、高血壓。
    說明:四花外穴亦為極重要點刺穴位,除上述各病外,對于側身各種病變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頭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側面(膽經)之坐骨神經痛及足附痛等均有特效。
    圖片
    41.天皇穴
    部位:在脛骨頭之內側陷中,去膝關節二寸五分。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病)、腎臟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質。
    運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過多。
    注意:不宜灸、孕婦禁針。
    說明:天皇穴即脾經之陰陵泉,除治上述病癥外,董氏還用以治療心臟病,高血壓、心臟所引起之頭暈頭痛、臂痛、失眠等腰三角形癥。

    天皇副穴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脛骨之內側。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癥、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
    運用:治胃酸過多,倒食癥為天皇穴之配針。
    說明:天皇穴又名腎關,為補腎要穴,除消費品市場上述病癥外,對于腎虧所引起之坐骨神經痛、背痛、頭痛、腰酸亦有效,另外治療兩手發麻或疼痛及肩臂不舉(五十肩),尤為特效。針后今其活動手指或抬舉肩臂,可立見奇效。

    地皇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距內踝 同有七寸。針與腳成四十五度扎入,針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痿、早瀉、遺精、夢遺、小便蛋白質、小便出山血、子宮瘤、月經不調腎虧腰痛。
    注意:孕婦禁針。
    說明:本穴位于脾經之郄穴漏谷。本穴與腎關穴、人皇合稱下三皇,,本穴在三皇之位置居中,或應更名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則改為地皇似較合理,在此仍從原說。

    人皇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手緣,距內踝上三寸。針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主治:淋病、陽痿、早瀉、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腎臟炎,腎虧之腰痛。
    注意:孕婦禁針。
    說明:本穴即脾經之三陰交穴,配全天皇、腎關同用,主治范圍大致為性弱、腎虧、泌尿病變、婦科病變,又此三穴合用治療神經衰弱亦有特效。
    圖片

    42.側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針五分至一寸深。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側下三里
    部位: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側三里穴
    運用: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說明:此二穴除治上述癥外,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尤為特效,治療手腕扭傷疼痛,效果亦佳。上述兩穴臨床上同時取用,均取健側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該組穴治療偏頭痛、手腕扭傷、腳跟疼痛不能著地等均極有效。用治三叉神經痛,若配伍聽宮穴,極有殊效。 
    圖片
    43.光明
    位置:內踝尖直后一寸再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散光、白內障。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該穴即腎經之復溜穴,治療各種眼病宜伍腎關、人皇、正光1、正光2等穴,即現特效。 
    圖片
    44.外三關
    位置: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直線上。中點處為三關中穴。三關中穴與外踝尖中點處為三關下穴,三關中穴與膝蓋高骨中點處為三關上穴。
    主治:扁桃腺發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諸瘤。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該穴用治外科諸病頗佳,亦常用于手臂腫脹熱痛、網球肘、肩痹等癥。
    圖片
    45.通關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針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心兩側痛、心臟性之風濕病、頭昏、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通山穴
    部位:在通關穴直上二寸。針深五分至八分。
    主治:同通關穴。

    通天穴
    部位:在通關穴直上四寸。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通關穴
    注意: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
    說明:①通關、通天、通山三穴為治療心臟及血液液循環要穴,蓋伏兔穴為脈絡之會(見針灸大成),即在通關、通山連線中央點上,經絡(均隸屬胃經)相同,部位毗鄰,因此效果近似;②除上述各證外,尚可治療下肢浮腫,通天單用治膝蓋痛亦有效。

    圖片

    46.通腎穴
    部位:在膝蓋內側上緣。針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陽痿、早瀉、淋病、腎臟炎、糖尿病、腎虧之頭暈腰痛、腎臟性之風濕病、子宮痛、婦科赤白帶下。

    通胃穴
    部位:在通關穴上二寸。針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同通關穴,又治背痛。

    通背穴
    部位:在通腎穴上四寸。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通胃穴
    運用:①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兩腿四穴)配針,禁忌三穴同時下針,②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其他各癥之補針,③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婦人流產之補穴,連續治療半月即無流產之慮。
    說明:①通腎、通胃、通背均位于大腿內側黑白肉際之斜線上。②通腎穴除治療上述癥狀外,還可治療口干、喉痛。③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腎臟炎、全身浮腫、四肢浮腫、腳背紅腫極為有效,兩側六針齊下,并無大礙。④上述三穴治療肩峰痛亦極有效,通胃穴單治胃病可立即見效。
    圖片
    47.明黃穴
    部位: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機能不夠引起之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癥(特效)

    天黃穴
    部位:在明黃穴上三寸。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同明黃穴。

    其黃穴
    部位:在明黃穴直下三寸。針深厚感情一寸五分至二。
    主治:黃疸病及明黃穴主治各癥
    運用: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同甘共苦時取用下針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脹大、肝功能不夠引起之各癥、脾硬化、舌瘡。
    說明:①明黃、其黃、天黃位于大腿內側厥陰經線上,②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合用稱上三黃,為治療肝臟病變之主要穴道,對于急性肝炎,則先針肝門、腸門為要。
    圖片

                        劉紅云董氏奇穴報名電話:18331168272

    48.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這下四分。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主治:腎臟性風濕病、腎功能不夠之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開五分,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主治:同水通穴
    運用:水通、水金兩穴均主治腎病,取穴針刺時應就發青處針之。
    說明:水通位于嘴角下五分、水金穴則以水通穴為準與嘴唇平行內開五分,一般而言出現該穴主治病癥之際,此二穴附近常出現烏青,若就發青處針之,效果尤佳,水金、水通順氣作用極強,舉凡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干霍亂等皆有特效,對于腎虧所至各病,本穴又有補虛之效,為董氏常用要穴之一。
    圖片
    49.火枝穴
    部位:在其黃穴上一寸半。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主治:黃疸病、黃疸病之頭暈、眼花及背痛、膽炎。
    運用:明黃、火枝、其黃三穴同用治黃疸病膽炎。

    火全穴
    部位:在其黃穴直下一寸五分。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主治:同火枝穴,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運用:火全穴配其黃、火枝穴下針,亦可治黃膽病、膽炎、膽結石止痛,火全穴單用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圖片

    50.駟馬中穴

    部位: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處向前橫開三寸。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肋痛、背痛、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痛、肺病、胸部被打擊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半身不遂、牛皮癬、下肢扭傷。

    駟馬上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同駟馬中穴

    駟馬下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下二寸。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同駟馬中穴。
    運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單獨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癥兩腳六針同時取之。
    說明:①駟馬上中下三穴位于膝蓋骨外上緣這延伸線上,駟馬中穴據經驗,應于膽經風市向前(向陽明經)橫開三寸半之穴點訓宜;②駟馬三穴治療肺臟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療鼻炎、牛皮癬、青春痘均有特效,對于各類皮膚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療結膜炎、甲狀腺腫亦有卓效。
    圖片
    51.三泉
    位置:膝關節外側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處為一穴點,該點直上二寸及四寸處各一穴點,計三穴點。針深三分至一寸。
    主治: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口眼歪斜。
    運用:該組穴位治上述病癥確有卓效。與靈骨合用更佳,唯此穴位須單足(健側)取穴為宜。若伍地倉、頰車(方向對刺)益佳。尚可治療耳鳴、重聽。 
    圖片
    52.中九里
    位置:直立時手臂下垂,中指尖所觸部位是穴。一寸至二寸五分。
    主治:腰背痛、肢頸痛、脊椎骨痛、頭暈眼脹、手臂麻木、下肢無力。
    運用:該穴即膽經風市穴。治療時可參閱風市之主癥,本穴對于側身病變極佳。基于其祛風疏絡作用,亦可用于頭痛、神經痛,遍身騷癢等疾患。 

    圖片

    53.解穴
    部位:在膝蓋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橫開三分。緩緩轉動。
    主治:扎針后氣血錯亂、血不歸經、下針處起包、或是西醫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損傷、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勞過度之疼痛。
    圖片
    54.火府
    火府:當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七寸處是穴。
    火梁:即火府穴下四寸處。
    火昌:在火梁穴下三寸。即在後腿橫紋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經痛(特效)、頸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後腦部挫傷、腦神經痛、項緊痛、偏頭痛、胸悶、腎臟炎。痔瘡(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癥(特效)。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臨床上同時取穴、效果顯著。
    圖片
    55.雙龍一穴 雙龍二穴
    位置:外膝眼下1.5寸,二穴再下6分,脛骨外側骨陷進針。
    主治:雙龍兩穴配肩峰穴治療乳房疾病特效。
    圖片
    56.三金
    位置:第三、四、五椎旁開三寸處各一穴點,計三穴。
    主治:膝蓋痛。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相當于膀胱經之魄戶、膏肓、神堂點刺出血,治療久年膝痛極效。筆者驗證多例,唯胖者見效多不如瘦者。巧合乎?或另有其因,且留待日后探討。若治療風濕性及難度頗大者之膝痛,筆者先針風府,爾后點刺三金,再針肩中或內關,皆驗。若膝蓋疼痛又兼膝無力,宜先針靈骨,而后點刺三金。

    圖片

    57.精枝
    位置:第二、三椎旁開六寸處,計兩穴點。
    主治:小腿發脹、小腿痛。
    針法: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該穴組治療上述疾病療效迅速而突出。若該穴點刺后不見速效,則需伍靈骨穴。
    圖片
    58.正會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是穴。
    主治:高熱、目赤、癲狂、中風后遺癥、體弱、驚風。
    針法:橫刺,可向前后或左右進針五分至一寸五分。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運用:本穴即督脈百會穴,百會素擅開竅寧神、平肝熄風、升陽固脫之效,故療上述疾患甚妙,臨床上該穴常與前會(或后會)并用,以加強療效。

    前會
    位置:正會前一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同正會穴。
    針法:同正會穴。
    運用:該穴即督脈之前頂穴,常為正會(后會)之配伍穴。

    后會
    位置:正會穴后一寸五分處是穴。同正會穴,或直刺一分至三分。
    主治:頭痛、眩暈、骨結核、脊椎骨疼痛、神經麻痹、精神障礙、中風后遺癥等。
    運用:該穴即督脈之后頂穴。與神門、正會、鎮靜相伍治療精神障礙頗佳,該穴亦常為正會之配伍穴,主治功能方面,三穴(正會 、前會、后會)大致相同,而本穴單獨應用,治療尾椎痛極佳(相關內容可參閱、拙作《全息理論與針灸經穴的定位》一文)。 
    圖片
    59.鎮靜
    位置:兩眉連線中點,正對鼻尖處是穴。針深三分至五分,由上至下,夾持刺入,右向左右附近穴位透刺。
    主治: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鼻炎、小兒驚厥、產后血暈、高血壓、失眠、眼球疼痛等。
    運用:該穴即奇穴之印堂穴,頗具祛風熱、寧神志之效,此穴多與正會相伍,療效益彰。治療失眠時,該穴可伍人皇、神門極效。此外,治療熱性病、急性病時,點刺出血而大妙。強刺激并留針,對于急性腰扭傷極效。而長時間埋針則為治療前額痛之特效針。該穴治療鼻炎時宜與太陽穴同時點刺出血。但若鼻腔增生、肥大或息肉樣變者,或額竇發育不良者,則療效欠佳。
    圖片
    60.木枝
    位置:顴骨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跡間凹陷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或在馬金水外上方斜開一寸是穴。針深一分至三分。
    主治:膽虛、膽結石、小兒夜啼。
    運用:本穴即胃經之下關穴。治療老人雙腳無力亦效。治療小兒夜啼時,伍以中沖放血極效。治療膽結石亦有卓效,但由于丘墟透照海為治療膽系疾患的重要俞穴,故并取之,療效妙極。治療牙痛(尤其是上牙痛)極佳,若能伍以靈骨,凡風火牙痛皆極特效(對于牙齒松動隱痛者療效欠佳)。
    圖片

    61.水通
    位置:嘴角下四分處是穴。
    主治:風濕病、腎虛諸癥、閃腰岔氣。
    針法: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若向顴骨方向皮下針入針可至一寸五分。

    水金
    位置:水通內開五分,與下唇平行處穴。
    主治:同水通穴。
    運用:上二穴均主治腎病,下針時不必拘泥穴位,就發青處扎之即可(常規來說,凡出現該穴主癥時,二穴附近則呈現烏青色)。該組穴理氣作用極強,凡舉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等皆有特效,為臨床上常用要穴。
    圖片
    62.鼻翼穴
    部位: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針深一分至二分。
    主治:眉棱骨痛、頭昏眼花、腎虧之各種神經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臉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緊、偏頭痛、喉痛。
    說明:玉火及鼻翼兩穴均為鎮痛要穴,玉火善治血虛抽致各種疼痛,鼻翼善治氣虛氣郁所致之各種疼痛。鼻翼穴尚能消除疲勞,提神醒腦尤為妙用
    圖片
    63.正本
    位置:鼻尖端正中,凹陷處是穴。針尖由鼻尖端斜上刺入,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過敏性鼻炎、癔病。
    運用:本穴即督脈素髎穴。回陽救逆、開竅泄熱、調理氣血、提神醒腦頗佳。針靈骨,點刺正本,治療酒糟鼻極具特效。
    圖片
    64.耳三穴
    位置:耳輪外緣上端、中央、下端各一穴點,計三穴點。三棱針出血,每次取二至三穴。
    主治:霍亂、偏頭痛、感冒、扁桃腺炎、頑固性面肌痙攣、麥粒腫。
    運用:耳上穴治療感冒發熱具有卓效,該組穴配合拿穴治療白喉亦妙。(患例上肢于肩同平,醫者拿其腋下動脈,另手拿寸口動脈,兩手邊用力,邊囑患者作吞咽動作,疼痛即能減輕或消失,)該法用于咽喉疼痛,吞咽困難之白喉患者皆效,拿畢,再點刺雙側耳三穴(兩側可選四至六個穴點)、少商,極其特效。
    從傳統醫學上來說,該組穴位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利咽、開竅寧神的功效。 
    圖片
    65.神耳三穴
    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上、下緣,距內側1/3處及在耳廓背面中央偏內側二分處。
    主治:各種急性病癥之急救、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四肢無力、虛脫癥、休克腦貧血等癥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暈車、暈船。
    圖片
    66.十八星穴
    在第一~第六頸椎之間,及兩邊1寸。用三稷針點刺,出黑血特效。十八星穴因有十八個穴道而得名。此處穴道,效果神速,刺針時光取頸椎中央之穴道·治療中如癥狀已消失·就不要再針兩側之穴道。
    治療:嘔吐反胃、心悶、頭暈眩暈、項緊項痛、偏正頭痛、感冒發熱畏冷、頸惟骨骨刺(均特效)。

    行針特點

    董氏奇穴針灸有別于十四經絡

    一般所了解的針灸醫學,是以十四經絡為主要的理論體系。董氏針灸有別于十四經絡,所設穴道部位亦與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內容博大精深,包含針法甚廣。諸如耳針、頭皮針、手針、倒馬針、放血療法等,內容不但豐富異于傳統,且治法簡便而療效顯著,因主要穴位均位于四肢部位,因此非常安全。

    簡單:辯證靈活,取穴精少。

    易學:以面代穴,零基礎即可操作。

    無痛:針刺選用普通毫針,基本無痛。

    安全:取穴多在四肢,簡便安全,療效顯著。

    特效:立竿見影,秒殺疼痛,治療效果顯著。

    劉紅云:

    易水醫方特聘講師

    朱子五術學術體系教研中心副主任

    中國中藥協會亞健康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全國中醫新學術流派傳承與創新共同體遠程教育培訓中心主任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理事

    中國白求恩精神研究會人文養生分會主任委員

    劉紅云老師:圖片

    劉紅云老師從事臨床十余年,靜心鉆研董氏奇穴,融會貫通于刺絡放血,針法嫻熟,療效甚佳。授課常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學員容易理解,加上其講述清晰、風趣幽默的風格,現場學員記憶深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不卡| 男人的天堂av社区在线|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日韩入口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福利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蜜桃|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日日婷婷夜日日天干|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爽| 亚洲色大成成人网站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V电影网|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四虎精品视频永久免费| 噜噜久久噜噜久久鬼88|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直播| 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国厂精品114福利电影免费|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 欧美一本大道香蕉综合视频| 免费看女人与善牲交|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男女无遮挡XX00动态图120秒| 日韩免费视频一一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国产在线观看播放av|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