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沫散場,大廠入場 很少有哪條新技術賽道像具身智能這么“拉滿”,玩家紛紛扎堆沖進來,“造腦”+“造身”的平臺一茬接一茬地發。場面看著很繁華,但背后同樣彌漫著焦慮,到底是長期能力的較量,還是又一次概念接力賽? 8月4日,《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采訪多位專家,探討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動力與泡沫現象。 其中,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認為,“具身智能領域當前確實存在一定的結構性'泡沫’,部分項目可能在產品尚未成熟、應用驗證有限的情況下獲得較高估值,但整體仍處于技術驅動下的合理擴張階段。” 此外,國科嘉和高級合伙人陸佳清、萬創投行董事總經理康立冬等,在采訪中也表示具身智能目前存在一定的泡沫。 而當大廠不約而同來搭臺、把工具鏈補齊、把數據閉環打通、把合作生態拉起來,本質上就是在把行業門檻往上抬、把投機空間往小里擠,也在給真能交付的垂直玩家騰出更肥沃的生長土壤。 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在7月26日的一場演講中表示,基于行業共性需求和面臨的落地挑戰,百度智能云圍繞具身大腦、運控小腦、具身數據集建設、整機本體研發四大領域發力,助力企業具身智能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 天眼查媒體綜合信息顯示,具身智能的熱,早已不止于發布會上模型炫技,而是進入了真正考驗落地力、系統力、組織力的階段。一個個能標準化、能平臺化,還能復用的具身智能技術底座,就是壓住重復造輪子和沖業績這類泡沫的關鍵杠桿,把資本和人才往有效創新上引。 正如李君蘭在《具身智能“破圈”+中國力量崛起:機器人競爭進入“中國時間”》研究中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市場的重要力量,具備邁向具身智能機器人下一個階段的產業鏈、技術和應用基礎,整體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在她看來,要成為最終領先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并非必須擁有最前沿的技術,更關鍵的是與技術趨勢產生交叉或重合,并在此過程中實現成功的商業應用。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具備持續競爭力,最終成長為行業的領跑者。 由此來看,百度、騰訊、阿里螞蟻等互聯網大廠玩家,不約而同地將動作下沉到具身智能的底層設施和核心環節,不再局限于模型誰大誰快,而是圍繞誰能用起來、誰能跑通閉環展開差異化投入與研發。 二、“造腦”就是時刻在場 這場“造腦”競賽的本質,并非大廠親自下場造機器人,而是將行業泡沫擠壓后釋放的可復用、能交付的底層能力,賦能給全產業鏈。 天眼查綜合數據及IDC研究指出,“中國廠商正加快構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完整產業鏈,從在多行業場景率先落地應用,推動技術從驗證走向規模部署。多元參與者共同打造開放生態,正加速具身智能機器人走出實驗室、走向實際生產與生活場景。” 從只會算到真能干,它完成了角色切換。要點很直白,把大模型從“云端軍師”搬進機身,做成“隨身大腦”。感知、認知、決策、執行擰成一根鏈,虛擬與現實同步運轉,既會動腦,也能動手。 ▲圖源:IDC IDC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占據近半份額,并以近15%的復合增長率位居全球前列,成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然而,推動這一躍遷的,并不只是機器人行業,也是具身智能的全鏈路協同,算法、數據、算力、硬件到應用場景一起推進。只有這條鏈同時發力,技術才能真正跨上新臺階。“具身智能機器人是機器人智能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其實現依賴多項關鍵技術的融合與復雜系統的集成,以滿足多樣化、復雜化的應用場景需求”,IDC研究指出。 現在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早就不是實驗室里的“明天”了。所謂通用,不靠嘴上談語義,需要到了現場就能上手。 袁佛玉則在演講中披露,在場景應用方面,百度智能云在多年實踐中已積累了包括教科研、康養、制造、物流、能源、商業、生科等千行百業的人工智能落地和復制經驗。 要把這事兒跑起來,并不簡單。系統怎么搭、數據怎么來、算力怎么配、仿真怎么跑、真機怎么驗、最后怎么批量交付,環環都要摳。說白了,考驗的是干大工程的組織力。 《上海證券報》7月27日報道,當日,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與福田實驗室聯合發布具身智能開放平臺Tairos“鈦螺絲”,這是國內首個以模塊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開發工具和數據服務的具身智能軟件平臺,通過即插即用的方式面向機器人行業開放。 騰訊首席科學家、RoboticsX實驗室主任、福田實驗室主任張正友表示,Tairos具身智能平臺致力于為機器人本體與應用開發商補齊關鍵軟件能力,如同為各類機器人裝上“大腦”。 事實上,具身智能并不只是大廠的舞臺,初創公司、方案商、開源社區、研究機構、系統集成商都在補鏈,誰把鏈路摳細、把交付做穩,誰就更有話語權。 當然,門檻也擺在那兒,這不是輕應用、快擴張的老路,拼的是多端一體。既要扛起大模型的算力和算法,還得把能力裝進各種硬件,在真場景里一遍遍調到能用、好用、穩用。 三、真實世界才是終極考場 把視角再拉高,這場“造腦”競賽,比的不是某臺機器人出圈,而是下一代平臺紅利的入口。PC 之后是移動,移動之后是云,如今正將輪到具身智能離不開的操作系統。 聽懂話不容易,讀懂并對付真實世界更難。最終能走到后半程的,未必是聲量最大的一撥,而是把腦、身、場景對齊,把全鏈路打通、能長期復用和穩定交付的那批玩家。 而在“造腦”的具體路線上,大廠們展現了不同的戰略側重。從百度的VLA適配到騰訊的Tairos平臺,它們試圖在技術通用化和開發者生態之間找到連接點——不以單一產品競爭,而是以整套技術棧拉通模型訓練、驗證、推理和部署,為整個行業提供能力底座。 這么看,云計算不只是算力提供者,更是模型能力的“調度中樞”,決定了誰能最快從算法落地走向商業轉化。 在具身大腦模型研發方面,依托百度百舸GPU云平臺,百度智能云是第一家全面適配RDT、π0和GR00TN1.5三大主流開源具身VLA模型的云廠商,助力企業算法工程師快速開啟VLA技術路線探索。 ▲圖源:百度智能云 騰訊RoboticsX實驗室在8月1日的消息中稱,Tairos基于騰訊RoboticsX和福田實驗室過往多年在機器人領域積累的技術能力,廣泛結合產業端需求。 其中,包含了規劃大模型、多模態感知模型、感知行動聯合大模型,并通過標準化接口調用及軟件開發套件(SDK)的方式對外提供服務,方便開發者以更低成本接入具身智能模型。 除此之外,平臺支持在云端一鍵拉起仿真環境進行規劃和感知模型的驗證,配套預設了多個機器人與場景、任務,讓更多開發者快速驗證了解模型能力。 ▲圖源:騰訊RoboticsX實驗室 相比百度和騰訊的打法,《中國基金報》3月11日文章稱,“靈波科技是螞蟻集團旗下的具身智能子公司,致力于聚焦服務領域,打造行業領先的機器人產品,讓機器人走進生活,成為每個人的好幫手。”作為阿里系的具身智能公司,若將阿里通義大模型能力整合起來,或許會有更大的落地力。 平臺的比拼,實質上是閉環速度、場景遷移能力和開發者滲透力的比拼。這不僅是一場大模型的工具戰,更是一場關于誰能定義下一代操作系統的博弈。 說到底,大廠之所以能在泡沫擠掉后躍升“頂流”,靠的不是講出最動聽的故事,而是具備把技術做厚、把生態做深的系統性能力。 這種能力的本質,是愿意不急于跑贏別人的速度,而是扎根產業,把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鏈條打磨到“能跑長線”。 四、寫在最后 具身智能的走向,已不再是外界熟悉的模式。外部所見,只是項目數量的增加與資金的流動,卻難以觸及深處正在發生的調整。 當更多力量在背后相互作用、不斷修正,原有的競爭方式正被重寫。接下來的進程,也許不會沿著當下的熱鬧延伸,而是踏上一條更長、更窄的路徑,用時間去篩選能夠留下價值的力量。 哪些入局者會走到最后?哪些會在關鍵節點減速?當喧囂褪去,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也不存在必然的勝出者。但可以肯定,能留到終局的,將是那些以持續投入與耐心積累,讓它真正落入現實的企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