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有云:“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其著。”人生如行舟,需辨風向、慎言語、修德行,方能在世事浪潮中穩舵前行。 真正的處世智慧,不在于固守成規或巧言令色,而在于洞察時勢靈活應變、謹慎言辭規避災禍、厚植德行承載福報。這不是投機取巧的圓滑,而是歷經沉淀的通透,是讓人生行穩致遠的根基。 今天,我們就從《資治通鑒》的歷史長河中,探尋這三條安身立命的準則。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察勢知變:靈活的遠見《資治通鑒》記載,戰國時期的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前,深刻洞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時勢——若秦國仍守舊制,必被列強吞并。他摒棄“法古無過,循禮無邪”的舊論,力推“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的新策,讓秦國迅速從弱國崛起為霸主,為后來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反觀同期的楚國,大夫屈原雖心懷救國之志,卻固守舊禮、不懂變通,提出的改革主張脫離楚國積弱的實際,既未得到貴族支持,也未貼合百姓需求,最終不僅變法失敗,自己也投江而亡,楚國亦一步步走向衰落。 察勢知變,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對規律的順應。生活中,有人固守舊經驗,面對新變化手足無措;有人能敏銳捕捉趨勢,及時調整方向,終能借勢而上。職場上,順應行業變革學習新技能,能避免被淘汰;生活中,根據家庭需求調整相處模式,能讓關系更和睦。正如《資治通鑒》所言:“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因時而變者興。”察勢是看清方向的智慧,像舵手辨別風向調整船帆,只有順應時勢,才能避開風浪、行得長遠。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變化中找機遇,讓每一次調整都成為前進的助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慎言免禍:克制的清醒《資治通鑒》中,西晉的衛瓘為人正直,卻因言語不慎惹來殺身之禍。當時晉武帝司馬炎問他對太子(后來的晉惠帝)的看法,衛瓘雖知太子昏庸,卻不敢明說,只在一次宴會上借酒意撫摸御座說:“此座可惜!”晉武帝雖明白其深意,卻未處置太子;后來太子繼位,皇后賈南風得知此事,認為衛瓘是隱患,便捏造罪名誅殺了他全家。反觀唐朝的婁師德,以“唾面自干”的隱忍聞名,即便被同僚冒犯,也從不直言反駁,而是溫和化解。一次弟弟外放為官,他叮囑弟弟“遇事忍耐”,弟弟說“別人吐我臉上,我擦干便是”,他卻勸“擦也會惹人生氣,不如讓它自己干”。正是這份慎言,讓婁師德在武則天時期的官場中始終平安,還多次化解危機。 慎言免禍,不是沉默寡言,而是對言語的克制。生活中,有人口無遮攔,隨意議論他人或評價大事,容易引來是非;有人懂得“三思而后言”,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終能避開禍患。職場上,不私下議論領導決策,能避免被猜忌;生活中,不隨意傳播他人隱私,能贏得信任。《資治通鑒》警示:“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然輕言者多禍。”言語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拉近關系,也能傷人傷己。真正的智者,懂得用克制守住口舌,讓每一句話都得體恰當,不惹是非、不招災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厚德載物:向善的根基《資治通鑒》記載,東漢的劉寬以寬厚仁德聞名,擔任南陽太守時,有一次下屬犯錯,他不僅沒有責罰,反而說“是我教導不力,與你無關”;有人誤把他的牛當成自家的牽走,他發現后也不追回,反而說“天下牛相似,或許是我認錯了”。后來牛的主人發現錯牽,前來道歉,劉寬還安慰對方“不必愧疚”。正是這份厚德,讓劉寬深得百姓愛戴,也得到朝廷重用,最終官至太尉。反觀秦朝的趙高,為奪權不擇手段,陷害李斯、謀殺秦二世,行事毫無道德底線,即便一度權傾朝野,最終也被秦王子嬰誅殺,還落得“指鹿為馬”的千古罵名。 厚德載物,不是刻意討好,而是對善念的堅守。生活中,有人為利益算計他人,看似一時獲利,終會失去人心;有人以善待人,哪怕吃虧也不違背良心,終能收獲福報。職場上,善待下屬、樂于助人,能凝聚團隊;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鄰里,能收獲尊重。正如《資治通鑒》所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人生的基石,像大地承載萬物,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托起財富、地位與聲望。真正的強者,懂得用厚德滋養人生,讓每一份善意都成為福報的種子,終能收獲順遂與尊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結語察勢知變、慎言免禍、厚德載物,這三條智慧藏在《資治通鑒》的字里行間,是古人用成敗書寫的人生箴言。人生之路充滿挑戰,察勢能讓方向不偏,慎言能讓災禍遠離,厚德能讓福報綿長。 少一分固守成規的固執,多一分順勢而變的靈活;少一分口無遮攔的隨意,多一分慎言謹行的克制;少一分自私自利的算計,多一分厚德向善的堅守。 愿我們都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在識勢、言行、修德中守住本心,讓人生之路走得坦蕩而長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