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慷慨赴死時年僅36歲,建國后毛主席為何說:以后要少紀念他?瞿秋白被捕時,其實身份還沒暴露,敵人審了好幾輪都問不出什么,瞿秋白也沒交代任何組織信息。 瞿秋白1899年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個書香門第,家里原本有點底子,但父親對家事不上心,全靠叔叔當官補貼日子。從小他就進私塾念書,1909年考上中學預科,那時候校長愛講進步思想,讓他接觸到新想法。辛亥革命后,叔叔丟了官,家道中落,他們賣東西過活。1916年母親服毒自殺,兄弟姐妹散了,他自己去小學教書掙錢。同年秋天他去武漢寄住表哥家,學英語,順便在鐵路局打雜。1917年到北京,本想上大學,錢不夠,就考進外交部俄文專修館,那兒不收學費。他學俄語學得認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上街演講,兩次被抓但很快就放了。運動后他加入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以記者身份去蘇聯采訪,看到革命后的社會變化,讓他徹底轉向革命道路。1922年正式入黨,之后編黨內刊物如《前鋒》和《向導》。1925年當選中央局成員,1927年進政治局,大革命失敗后領導臨時政治局,一直到1928年。1934年他還當了蘇維埃共和國的教育部長,干了不少實事。 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轉移時被國民黨軍隊抓了,那天士兵包圍村子,他穿長袍戴眼鏡,看起來像個普通文人,敵人起初沒認出他。押到上杭監獄,牢房條件差,每天就稀粥咸菜。他保持沉默,不答個人背景問題。第一輪審訊,宋希濂親自問姓名來歷,他只說自己是書生,不肯多說。軍官敲桌子大聲問,他搖頭否認政治關聯。幾輪審訊用燈光照眼睛想累垮他,他閉眼休息,沒透露黨內情報。宋希濂后來拿文件許諾高官厚祿,他一笑推開,拒絕合作。在獄中他寫《多余的話》,記錄自己一方面信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有傳統士大夫影響的矛盾。國民黨發現手稿,馬上登報說這是投降書,想打擊共產黨士氣。6月18日槍決那天,他走出監獄,步伐穩健,穿長衫走向羅漢嶺刑場。高唱自己翻譯的國際歌,聲音洪亮。到了刑場拒絕蒙眼,面向槍口站立,士兵開火,他倒地時36歲。國民黨拍照片上報蔣介石。 建國后1962年中蘇關系緊張,香港報紙又登《多余的話》,毛主席看到后指示少紀念他,因為這份文字復雜,容易被敵人利用。但他也題詞“精神不死”,肯定貢獻。那時候需要簡單英雄形象,像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鼓舞人心,劉胡蘭的“怕死不當共產黨”直接有力,瞿秋白的自省就不那么合適。國民黨最早用手稿宣傳,登報說投降,想動搖斗志。獄中審訊沒問出啥,他也沒交代組織信息,這點很關鍵。宋希濂許諾職位,他直接拒絕,顯示忠誠。手稿里他坦白矛盾,但行動上沒背叛。槍決時唱國際歌,拒絕蒙眼,這些舉動說明他沒軟弱。毛主席的指示是審慎決定,避免敵人鉆空子。相比其他烈士,他的記錄更復雜,不像口號那么直擊人心。 瞿秋白被捕后身份沒暴露,敵人審了好幾輪啥都沒問出,他也沒交代組織信息,這事說明他嘴很嚴。國民黨用疲勞戰術燈光照眼睛,他堅持沉默。宋希濂許諾高位,他推開文件不理。手稿《多余的話》被發現,國民黨登報宣傳打擊士氣。槍決那天他唱國際歌走向刑場,拒絕蒙眼站立面對槍口。建國后毛主席說少紀念,是因為手稿復雜易被利用,但題詞肯定精神。那時候中蘇緊張,香港報紙重登手稿,毛主席看到后做決定。相比方志敏的作品激勵人心,劉胡蘭的話有力,瞿秋白的自白更像個人掙扎。國民黨拍照片上報蔣介石,證明處決。手稿命運影響評價,國民黨用它做文章。 這份手稿的命運決定了瞿秋白身后的事。國民黨最早拿它當宣傳工具,登報廣播想瓦解對手。1979年社科院學者陳鐵健寫文章質疑結論。陸定一向中央寫信,說如果叛變國民黨為啥不大力宣傳。中央紀委設第八組復查,查檔案核筆跡。周恩來見過手稿證言,提供真實性支持。在胡耀邦陳云推動下,1982年中共十二大恢復名譽。從墓碑被砸到重建,反映文本起伏。復查過程難,組員翻舊文件比對字跡。陳鐵健文章勇敢挑戰定論。陸定一疑問關鍵,指出國民黨沒大肆宣傳。證言包括周恩來見過手稿。恢復名譽后,紀念碑重建,瞿秋白故事重獲認可。 被捕過程國民黨沒認出他,審訊幾輪無果。他沉默拒絕誘惑,行動忠誠。手稿被發現登報打擊士氣。槍決拒絕蒙眼唱歌。毛主席看到香港報紙后決定,少紀念防敵人。但題詞精神不死。相比方志敏劉胡蘭,他的自白更真實復雜。國民黨用照片上報。后續1979年文章挑戰,寫信疑問,復查筆跡證言,推動恢復。紀念碑重建,故事完整。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