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臨前的準備工作 實臨的前提是“知帖”與“備具”,需先建立對碑帖的認知,再備好適配工具,為精準模仿奠定基礎。 ![]() ![]() 毛筆:選兼毫或狼毫筆,筆鋒不宜過長(鋒長3-4厘米為宜),確保能表現方筆的挺勁與藏鋒的沉實; 紙張:用半生熟宣紙(如元書紙、仿古宣),既避免生宣滲墨過快導致筆畫模糊,也防止熟宣不吸墨影響筆力表達; 墨汁:選用濃淡適中的墨(可加少量水調試),過濃易滯筆,過淡則筆畫無力,難以體現原碑的厚重感。 ![]() ![]() 二、實臨的核心步驟 《張遷碑》實臨需遵循“由局部到整體、由精到熟”的邏輯,分四步推進,確保每一步都緊扣“忠實原碑”的原則。 1. 讀帖:先“看懂”再“下筆” 讀帖是實臨的“預演”,需聚焦筆畫、結構、章法三層細節: 筆畫分析:重點觀察《張遷碑》的筆法特征——橫畫多“方起方收”(起筆逆鋒切入后頓筆,收筆回鋒頓駐),豎畫“直中帶拙”(如“中”“豎”等字的豎畫略向左傾,顯古樸),折筆“頓筆折轉”(如“口”“田”的折角處先頓筆再轉鋒,形成“折刀頭”效果),捺畫“重起輕收”(起筆厚重,收筆出鋒短促有力)。 ![]() ![]() 2. 摹寫:初學階段的“精準定位” 摹寫適用于初學者,通過“雙鉤填墨”或“描紅”熟悉筆畫位置,避免對臨時的結構偏差: 雙鉤填墨:用細筆沿原碑字的筆畫輪廓勾出空心字,再用毛筆按原碑筆法填墨,重點關注筆畫的起收筆位置、轉折角度、粗細變化; 描紅:選用《張遷碑》描紅本,按原碑筆法描寫,體會筆鋒的提按頓挫,尤其注意方筆的切入力度與藏鋒的含蓄感。 ![]() ![]() 對臨是“對照原碑,逐字模仿”,需分“筆畫—偏旁—整字—字群”四層突破,做到“筆筆對應、字字肖似”: 筆畫專項練習:先集中練《張遷碑》的典型筆畫,如橫畫(方起方收、中段略細)、豎畫(起筆頓駐、中段挺直)、折筆(頓筆折轉、棱角分明)、撇捺(撇畫短促有力、捺畫重起輕收),每筆反復練10-20次,直至筆法與原碑一致; 偏旁組合練習:將單字拆為偏旁(如“亻”“宀”“辶”),重點練偏旁間的搭配比例——如“亻”的豎畫與右部的距離(《張遷碑》中“仁”“休”等字的“亻”豎畫偏左,右部略右移),“宀”與下部的覆蓋范圍(如“字”“宅”的“宀”寬于下部,顯穩重); 字群對臨:單字練熟后,按原碑章法練2-4字的字群,注意字間的大小呼應(如“谷城長”三字,“城”略大,“谷”“長”略小)、筆畫避讓(如“長蕩”中“長”的捺畫與“蕩”的“艸”相互避讓),初步體會章法節奏。 ![]() ![]() 4. 校臨:查漏補缺,鞏固效果 校臨是“寫完后對照原碑糾錯”,是提升實臨精度的關鍵: 用紅筆圈出臨字與原碑的差異(如筆畫角度偏斜、結構過于松散、方筆不夠明顯); 針對問題字反復重寫,重點修正偏差處,如“方筆不明顯”則加強起筆的逆鋒頓筆,“結構松散”則用鉛筆在臨紙上打小格,按原碑字的比例調整筆畫位置; 定期將校臨前后的字對比,檢驗進步效果,避免重復犯錯。 ![]() ![]() 三、實臨的關鍵注意事項 1. 筆法忌“板”:2. 結構忌“散”: 4. 忌“急進”: ![]() 四、實臨的進階目標 實臨的最終目的是“透過形似達神似”:初期以“筆畫準、結構像”為目標,熟練后需體會《張遷碑》的“古拙之氣”——通過筆力的沉實(避免飄滑)、結構的稚拙(不刻意追求對稱)、章法的自然(不刻意排列),逐漸貼近原碑的藝術精神,為后續的意臨(融入個人理解)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張遷碑》的實臨是“知、練、校”循環的過程,需以嚴謹的態度忠實原碑,在細節處打磨筆法與結構,方能真正掌握其方勁古拙、沉雄大氣的藝術特質。 ![]() ![]() ![]() ![]() ![]() ![]() ![]() ![]() ![]() ![]() ![]() ![]() ![]() ![]() ![]() ![]() ![]() 關注游廬,一起探索生活中的藝術美! 與諸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