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中,準確還原物體的真實色彩是核心需求之一,而白平衡與色溫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工具。二者既相互關聯又存在本質區別,掌握其原理與使用方法,能有效避免照片偏色,提升畫面色彩表現力。 1、色溫:定義光源顏色的 “溫度值” (1)、什么是色溫? 色溫是用于描述光源顏色特征的物理量,通俗理解為 “色彩對應的溫度”,單位以 “K”(開爾文)表示。不同光源因發光原理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進而影響照片的整體色調。 (2)、常見光源的色溫范圍與對應色調 色溫的高低直接決定畫面的冷暖:K 值越低(色溫越低),畫面越偏紅、黃,呈現暖色調;K 值越高(色溫越高),畫面越偏藍、青,呈現冷色調。以下為常見場景的色溫參考:
2、白平衡:糾正偏色、還原真實色彩的功能 (1)、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是相機(或后期軟件)的一項核心功能,作用是抵消環境光源色溫對照片的影響,讓白色物體在照片中呈現 “純凈的白色”,進而使所有色彩還原為人眼感知的真實狀態(例如避免在鎢絲燈下拍出讓白色墻壁變黃色的情況)。 (2)、常用的白平衡調節方式 ●拍攝時調節:優先選擇 “自動白平衡” ▲自動白平衡(AWB):是最常用的模式,相機會根據現場光源自動判斷色溫并調整,在晴天、陰天、室內常規燈光等大多數場景下,都能較好地還原色彩,適合新手或快速抓拍場景。 ▲手動白平衡:若自動模式偏色(如復雜光線下),可手動選擇相機預設的白平衡模式(如 “鎢絲燈模式”“陰天模式”),或直接輸入現場色溫值(如已知光源為 3000K,可手動設定白平衡為 3000K),精準控制色彩。 ●后期調節:需注意照片格式 若拍攝時未調好白平衡,可通過后期軟件(如 Lightroom、Photoshop)調整,但需滿足一個前提 ——照片需保存為 RAW 格式(而非 JPG 格式)。RAW 格式保留了更多色彩原始數據,能更靈活、無損耗地修改白平衡;而 JPG 格式因壓縮時丟失部分數據,后期調整空間較小,易出現色彩斷層。 3、色溫與白平衡的核心關系:互補且相輔相成 色溫與白平衡緊密相關,但并非同一概念,二者的關系可總結為 “色溫是'因’,白平衡是'果’;白平衡通過抵消色溫影響實現色彩還原”,具體邏輯如下: ●本質區別: 色溫是 “描述光源顏色的物理屬性”(客觀存在,如鎢絲燈就是 3000K 左右); 白平衡是 “相機 / 軟件的調節功能”(主觀操作,用于糾正光源色溫的影響)。 ●互補原理: 當環境光源色溫 = 白平衡設定值時,照片色彩最準確 (白色物體呈白色,其他色彩無偏色); 若環境色溫 > 白平衡設定值(如在 6000K 的陰天,卻將白平衡設為 3000K):照片會偏向冷色調(偏藍); 若環境色溫 < 白平衡設定值(如在 3000K 的鎢絲燈下,卻將白平衡設為 6000K):照片會偏向暖色調(偏黃、紅)。 ●實際應用邏輯: 拍攝時,需先判斷現場光源的色溫(如 “現在是鎢絲燈,色溫 3000K”),再通過白平衡功能匹配該色溫(選擇 “鎢絲燈白平衡模式” 或手動設為 3000K),最終實現色彩還原;也可反其道而行 —— 通過 “故意讓白平衡不匹配色溫” 制造藝術效果(如將晴天白平衡設為 3000K,讓畫面偏暖,強化夕陽氛圍)。 簡言之,色溫是 “影響色彩的源頭”,白平衡是 “解決色彩問題的工具”,二者共同作用,既是還原真實色彩的基礎,也是創造個性化色調的關鍵。 |
|
來自: 漫游e的書館 > 《七、攝影中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