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關羽能自作主張發動戰爭的人,缺乏對歷史基本的了解。 很多人喜歡拿關羽有“假節鉞”的權力來說事,實際上根本不懂這三個字的含義。 假表示代理,不是真假的意思,節表示節制,鉞是古代的一種禮器,象征統治者權力的,假節鉞三個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代替君主行使權力,節制諸將。 古代君主不可能事必躬親,在君主不方便親自行事的時候,會給予一些信任的將領代替自己出征或者行使權力,有假節鉞權力的大臣,他的權力來自于君主,他只是代理而已。 從假節鉞的職權范圍來看,關羽有假節鉞,他能代表劉備出征,行使權力,節制諸將,關羽的權力來自劉備的授權,沒有劉備的授權,關羽本身就不具備這種權力。 對外發動戰爭這事,就不是代替君主行使權力,而是自己決策了,這在古代叫逾越,意思是超過了自己的職權范圍。 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劉備是君主,關羽是臣子,即使劉備把關羽當成兄弟,給他權力,也不代表關羽能夠不經過劉備,自己做決策。 說得不好聽,不經過劉備,關羽自己擅自發動戰爭,這不叫假節鉞,叫謀反。 舉幾個例子,長平之戰后,白起建議趁勝攻打邯鄲,秦昭襄王不同意,與趙國和談,趙國愿意割地求和,雙方議和,結果后來趙國反悔,不給城池,秦昭襄王發兵攻打趙國,秦昭襄王三番五次要求白起去,白起就是不去,最終秦王賜死白起。 只要是實權君主(傀儡除外),哪怕決策是錯誤的,也不能容忍臣子不聽自己的意見,古代所有重大決策,都是君主決策的,任何大臣都沒有決策權,哪怕是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還有個鄧艾的例子,鐘會和鄧艾聯手滅亡蜀漢之后,鄧艾開始自作主張,擅自在蜀漢封官,并給司馬昭上書提出自己的戰略主張,鄧艾認為應該善待蜀漢君臣,然后休養生息,以圖滅吳。 鄧艾洋洋灑灑地說了一大堆意見,司馬昭卻只讓監軍衛瓘帶給鄧艾一句話:
鄧艾不聽,繼續上書說了一大堆,鐘會就利用鄧艾的自做主張上書誣告鄧艾謀反,司馬昭將計就計,派監軍抓捕鄧艾。 司馬昭做為曹魏的實際掌權人,能讓鄧艾自做主張嗎?這根本不可能,任何封建時代都是這樣,實權君主不會讓大臣自做主張的,鄧艾最后的下場就是被殺,是監軍衛瓘派人殺的,衛瓘之所以是監軍,因為他是司馬昭的親信。 再回過頭來看關羽,關羽這個人雖然驕傲自大,看不起人,但對劉備是非常尊敬的,絕對不敢違抗劉備的命令,也不可能自做主張。 劉備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派費詩到荊州通知關羽,關羽聽說黃忠被任命為后將軍,大怒說道:大丈夫豈能與老兵同伍! 起初不肯接受任命,費詩拿劉邦與蕭何、曹參、韓信、陳平的故事來說明,說黃忠因為功勞大才有恩寵,你應該與漢中王是同一個整體,如果不接受任命,恐怕你要后悔。 關羽聽說后大受感動,立即接受任命。 關羽這個就是這樣,有傲氣,但絕對不會做對劉備不利的事,特別尊重劉備,他敢擅自主張發動襄樊之戰?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從襄樊之戰本身來說,這是一場策動漢中之戰的戰役。 很多人不理解,漢中之戰在219年5月就結束了,關羽是在219年7月發動襄樊之戰的,漢中之戰都結束2個月了,如何策動? 很明顯,這是對古代的戰爭不了解,史書說關羽219年7月打到襄樊,又沒說這場戰役是219年7月發生的。 關羽與曹魏的邊境線大概在今天的湖北荊門一帶,根據史書的記載,樂進、文聘與關羽在荊門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戰場都在附近。 從荊州到襄樊有200多公里,關羽還帶了水軍,水陸并進的話,少說要走一個月,如果在北伐過程中發生戰爭,經歷幾個月甚至一年都是正常的。 劉備是在漢中之戰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命令關羽北上發動襄樊之戰,從曹魏來說,襄樊遠比漢中重要,對劉備來說,漢中比襄樊重要,漢中對于曹操來說是雞肋,對于劉備來說是雞腿。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對漢中是志在必得,拿整個益州的資源,前后經歷了兩年多的戰爭,也要拿下漢中。 曹操在219年3月夏侯淵被殺后進入了漢中,僅2個月后就退出漢中,曹操雖然退出了漢中,但一直留在長安沒有離開。
根據史書的記載,曹操在219年5月離開漢中,到219年十月,一直都待在關中,在長安待了5個月時間。 劉備雖然知道這事,曹操為什么待在關中?這也是劉備需要考慮的,曹操一天不離開關中,劉備一天不能放松,劉備擔心曹操會再次進入漢中。 劉備于是命令關羽北伐,以減輕漢中面臨的軍事壓力,這是用聲東擊西之計,迫使曹操離開,但是關羽打到了襄樊,曹操也沒有馬上離開,直到關羽威震華夏,曹操覺得中原有危機感了,才離開關中進入中原,以防備關羽北伐帶來的危險,一度還想了遷都。 否則關羽這個時間北伐沒有任何意義,有人說關羽是看到劉備奪取漢中立功了,自己也想奪取襄樊來立功,這種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 襄樊是曹魏軍事重鎮,華夏第一城池,這么容易能攻下來嗎?關羽前后打了半年多的戰爭,也沒有攻下襄陽或者樊城,這說明城池堅固,易守難攻。 關羽北伐襄樊是為了策動漢中之戰,以減輕劉備面臨的曹操軍事壓力的,但是關羽一不小心打了個威震華夏的戰績,俘虜于禁七軍三萬余人,這個勝利讓關羽沖昏了頭腦。 老實說,如果沒有威震華夏的戰績,關羽不會死,襄樊雖然攻不下來,但不至于大意失荊州。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不一小心打成了威震華夏 正因為關羽威震華夏了,導致產生錯覺,認為襄樊很容易拿下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必須為關羽正名,他不是自做主張,基本的道理關羽是懂的,他只是有點驕傲,但他的驕傲不敢在劉備面前展示,更不敢擅自發動戰爭,這種行為在古代被定性為謀反也不奇怪,誰也不知道你擅自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趙匡胤,造了個假消息,然后率軍假意抵御外敵,一調動軍隊,結果來了個黃袍加身,這就是造反,任何擅自調動軍隊的行為都有選擇的嫌疑,君主并不知道你調動軍隊的真實目的,等知道就晚了。 說實話,要是關羽真敢擅自主張發動戰爭,劉備不會原諒這種行為,即使關羽不被殺,那也將永遠失去兵權,這是一定的,劉備是實權君主,不會容忍自己的權力被人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