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有一個常識性的小錯誤就是唐僧或觀音給孫悟空戴上的緊箍。從情節上看當然是唐僧與觀音的預謀,但細讀卻發現這個緊箍卻是孫悟空“自己戴上”的,系“咎由自取”,小說第14回: 行者去解開包袱,在那包裹中間見有幾個粗面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又見那光艷艷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毙姓叩溃骸昂脦煾?,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著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 而第17回觀音收伏熊羆怪,“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卻把一個箍兒,丟在那妖頭上”;第42回觀音收伏紅孩兒,“這寶貝原是我佛如來賜我往東土尋取經人的金緊禁三個箍兒。緊箍兒,先與你戴了;禁箍兒,收了守山大神;這個金箍兒,未曾舍得與人,今觀此怪無禮,與他罷。”收伏此二怪,觀音主動給兩怪戴上,而孫悟空卻是他“主動“戴上的,雖然觀音與唐僧是有預謀地讓孫悟空戴上它。 一般來說,能戴上就能取下,然而孫悟空向唐僧或觀音要求取下緊箍時,唐僧大驚道:“悟空,我當時只是菩薩暗受一卷《緊箍兒咒》,卻沒有甚么松箍兒咒?!钡?/span>57回菩薩笑道:“《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我的。當年差我上東土尋取經人,賜我三件寶貝,乃是錦襕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授與咒語三篇,卻無甚么《松箍兒咒》。” 更有意思的是,孫悟空兩次向“緊箍”的發明創造者如來佛祖要求褪下緊箍來時,如來道:“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比鐏矸鹱鎱s總是顧左右而言他,這似乎暗示著連如來佛祖也沒有什么“松箍咒”。為什么沒有松箍咒?難道連法力無邊的如來與觀音也不能松箍嗎?顯然不是,這里面是一個公案,也是一個禪機。關于此問題,學術界并未見有人關注。孫士承先生《為何沒有松箍咒》是一篇調侃性的雜文,并非學術論文,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 而后來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卻自動消失了?!段饔斡洝返?/span>100回: 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么《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緊箍不是如來也不是觀音也不是唐僧取下的,是自然消失了,換言之是孫行者“頓悟”后,沒有了束縛自己的“圈”。我們可以認為,“緊箍”實質上是孫行者自己制造出來、管制自己的圈。孟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同樣人自身有缺陷才會被別人控制。《后西游記》第30回,造化小兒用各種各樣的圈子如名圈、利圈、富圈、貴圈、貪圈、嗔圈、癡圈、愛圈、酒圈、色圈、團圈、氣圈,還有妄想圈、驕傲圈、昧心圈來套小行者,所有的圈都套不住小行者,造化小兒暗暗喝彩,因想道:“這猴子雖酒色財氣無侵,貪嗔癡愛不染,你看他跳來跳去,十分快活,定是個好勝之人,只消一個好勝圈兒,自然圈住?!苯Y果小行者被好勝圈套住了,我們來看小行者被套住時的表現: 小行者被圈兒套住,欲往上跳,不期那圈兒就跟著他上去。欲往下鉆,不期那圈兒就跟著他往下去。欲將身子變大,那圈兒就隨著他身子也大了;欲將身子變小,那圈兒就隨著他的身子也小了。周圍雖稀稀透亮,及要變化去鉆,卻又沒絲毫縫兒;欲要使金箍鐵棒打開,卻又地方窄狹,施展不開;欲要用拳頭去打,卻又軟膿膿,無處用力。 《西游記》中孫悟空也有類似的經歷,唐僧念咒時,“他就耳里取出針兒來,插入箍里,往外亂捎”。 《后西游記》最后太上老君對小行者說:“造化小兒那有甚么圈兒套你?都是你自家的圈兒自套自?!辈⒔忉尩溃?/span> 圈兒雖是他的,被套的卻不是他。他把名利圈套你,你不是名利之人,自然套你不?。凰丫粕敋馊禾啄?,你無酒色財氣之累,自然輕輕跳出。他把貪嗔癡愛圈兒套你,你無貪嗔癡愛之心,所以一跳即出。如今這個圈兒;我仔細看來,卻是個好勝圈兒,你這潑猴子拿著鐵棒,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自道是個人物,一味好勝。今套入這個好勝圈兒,真是如膠似漆,莫說你會跳,就跳遍了三十三天也不能跳出。不是你自套,卻是那個套你? 結果小行者聽了老君的話,圈子自動解除: 小行者聞之大悟,因嘆說道:“我只道好勝人方能勝于人,今未必勝于人,轉受此好勝之累。罷,罷,罷!如今世道,只好呆著臉皮,讓人一分過日子?!币虬谚F棒變小了,收在耳中,就要別老君,下到造化山去。老君道:“你下去做甚么?”小行者道:“有甚么做,不過見造化小兒。下個禮,求他除去圈兒,放我師父出來?!崩暇溃骸澳慵绒D了好勝之念,又何必求他。你今再跳跳這個圈兒看?”小行者真個跳一跳,已跳出圈兒之外。喜得他抓耳揉腮,滿心快活道:“原來無邊解脫,只在一念,那些威風氣力都用不著。多謝老官指教,今日且別過,改日造府奉謝吧!” 小行者這個好勝圈正好可做緊箍一個最好的注腳。從某種意義上講,孫大圣頭上的緊箍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心箍”?!毒暗聜鳠翡洝肪砣泊髱熼_導沙彌: 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曰:“愿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睅熢唬骸罢l縛汝?”曰:“無人縛?!睅熢唬骸昂胃蠼饷摵??”信于言下大悟。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投子山大同禪師對眾人說: 汝諸人來這里,擬覓新鮮語句,攢華四六,口里貴有道。我老兒氣力稍劣,唇舌遲鈍。汝若問我,我便隨汝答對,也無玄妙可及于汝。亦不教汝垛根。終不說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圣。亦不存坐系縛,汝諸人變現千般??偸侨晟庾該鷰?,自作自受。這里無可與汝,不敢誑嚇汝,無表無里可得說似汝,諸人還知么? 在佛教看來,沒有人束縛自己,能束縛自己的只能是自己而非外人。外人也不會給自己任何東西,所有的都是“汝諸人變現千般??偸侨晟庾該鷰恚宰髯允堋薄>o箍是孫悟空自己戴上的,也必須由他自己摘下來。猴子頭上的禁箍要自己解下。宋代惠洪 《林間集》卷下載: (法燈泰欽禪師)少年時其悟解已逸格,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對者皆不契,欽適自外至,法眼理前語問之,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庇谑侨巳烁挠^。 這就是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與“松箍咒”同一機杼。 杜貴晨先生指出,孫悟空形象之初略有六祖慧能的影子,與“孫悟空”之名體禪宗頓教之義密相關合。確實如此,我們從《壇經》中可知,六祖慧能反對一味坐禪,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而《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也不會坐禪,行者道:“兄弟,實不瞞你說,若是踢天弄井,攪海翻江,擔山趕月,換斗移星,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頭剁腦,剖腹剜心,異樣騰那,卻也不怕。但說坐禪我就輸了,我那里有這坐性?你就把我鎖在鐵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边@樣我們就可以從禪宗的角度來審視一下孫悟空。 禪宗講究“自性自度”,講究用自己的本力來超度自己,并認為“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壇經》講“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因此悟空頭上的緊箍只能由自己摘下。 第24回孫悟空對唐僧說:“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钡?/span>85回,孫悟空用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提醒唐僧:“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边@只聰明的猴子也知道這些事情,而對自己的緊箍卻不明白,或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吧。 孫悟空不斷的向唐僧、觀音及佛祖要求念一下“松箍咒”,但是都不行,最后卻自己解除下來,這類似于宋代“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 宋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輝僧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又有觀音像手持數珠,問曰:“何用?”曰:“要念觀音菩薩。”疑問:“自念則甚?”曰:“求人不如求己?!?/span> 這雖然是一則趣話,但其實涵含著人生的至理。《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懷海說“佛是無著人,無求人,無依人”。常言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就是講究自修的重要性。《泥洹經》載:“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薄?/span>無量壽經》佛告誡世人:“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無誰代者”就是指什么都不能代替自己。 中國古人是非常了解事事必須依靠自己的理念?!墩撜Z·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段淖?/span>·上德》:“故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諸人,不如求諸己。”這些都顯示著人類生存解脫困難的本質: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救自己,自己解脫自己,從來沒有救世主。《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所以孫悟空頭上緊箍的消失過程印證著人類一貫堅持的自力更生原則。 注:友人徐晉如兄說,這緊箍從孫悟空的頭上到了心里。我覺得這個解釋很精彩。再注:此篇小文被《青年文摘》《讀者文摘》主體轉載,被其他報紙轉載就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家。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名著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