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狂草書,人們往往只知道有張旭、懷素,而忽視了唐代以后的名家大師。其實,要論筆法之豐、意趣之足、氣韻之雅、境界之高,并非沒有人能超過唐人。明代中期,就有一位書家,他將張旭、懷素、米芾、黃庭堅、鮮于樞、康里巎巎諸家筆法融合,并將文人雅逸之風注入,絕塵俗粗野之氣,將狂草寫到了最高境界,他就是王問。 ![]() 王問,字子裕,人稱仲山先生,明弘治九年(1496年)生于無錫一戶書香門第,他自幼博覽群書,精于書畫,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子。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問中進士,授戶部主事,不久擢廣東按察僉事,但他對仕途無甚興趣,于是投劾而歸,專心創作書法。 ![]() 王問的字在江南和北方地區極有名氣,甚至壓過了文徵明、祝枝山等人,嘉靖帝也有所耳聞,他命臣子進獻王問草書,朝夕臨摹,其中一卷《草書詩冊》更被他視為至寶,保存數年。此作遞藏有序,后流落臺灣省,至今仍是臺北故宮“壓箱底”的寶貝。 ![]() 《草書詩冊》寫于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是其晚年之作,已達“人書俱老”的境界。此作為紙本冊頁,共13開,每半開縱26.5厘米、橫約14厘米,共44行、20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小的約3厘米,大的足有10厘米,雄奇大氣,令人震撼。 ![]() 文震亨盛贊此帖:“仲山先生書中名家,而此冊尤酷肖米海岳書。懷素草書歌。不作牛鬼蛇神態。幾于先太史并駕。非近代作狂草者可比也。因題以見前輩之能事不可及云。雁門文震亨。” ![]() 王問此作頗得米芾“刷字”風采與黃庭堅“長槍大戟”的筆畫特征,側鋒切入,隨即以中鋒行筆,書寫過程中筆畫呈現輕重、疾徐、潤澀的不同質感,轉折處方圓并用,頓挫與絞轉兼備。 ![]() 筆勢斷連有序,結字險絕生奇,通過欹側、錯位、夸張構建獨特的空間語言。多取斜勢,重心偏上,通過末筆延伸平衡重心,形成“斜而不倒”的視覺張力。王問常放大或縮小偏旁以制造對比,強化視覺沖擊,這種變形手法已具晚明狂草的雛形。 ![]() 墨色枯潤自然,濃墨、飛白、枯筆非刻意追求,而是書寫速度與墨量消耗的自然結果。王世貞評價王問此作:“草法入神,于狂草尤奇,自有一種磊落之氣”,奇崛而雅逸,不乖古法,不泥古貌,既合規矩,又有意趣,是我們學習古人草書技法,杜絕“江湖氣”的上佳字帖。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