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浩瀚珍藏中,有一卷草書帖堪稱“低調的傳奇”。它沒有留下作者的名款,卻憑借著驚艷的筆墨功底,從歷代帝王到書法大家,都對其青睞有加,這便是《唐人月儀帖》。
帖中前副頁趙秉沖書寫的御制謂:月儀傳唐人,楮墨千年久,尺牘合四時,中心眷良友。契闊何日忘,想見縈懷厚。晉貼杳無存,智永書繼后。宋秘府所傳,片羽當珍守。寓意而不留,考古題冊首。 這卷帖為黃麻紙本墨跡,傳為唐人所書,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聞書》。單看帖上鈐蓋的鑒藏印,便可知其身世不凡——“御府寶繪”“內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覽”“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等,一方方印璽見證著它的收藏歷程:曾先后入藏金明昌內府、宋內府,以及清代畢沅、乾隆、嘉慶、宣統朝內府,如今安然靜臥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三編》中亦有它的鄭重著錄。能讓歷代帝王如此珍視,甘愿為它“瘋狂蓋章”,足以見得此帖的分量。
作為“月儀帖”家族的一員,它按十二月令制成尺牘,因而得名。不過,其文辭與晉代索靖的《月儀帖》大不相同,如今缺失了正月、二月和五月三篇,現存草書五十三行,共計五百四十一字;旁附的小楷釋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雖不完整,卻依舊難掩風華。
釋文:(三月季春)芳信遠臨。還同面敘。披文解封。企望成勞(損字)。言散未期。詠情何極。方今啼鸎轉樹。戲鳥縈林。柳絮驚飄。花飛亂影。對斯節候。歎恨繁懷。謹附寸心。希垂尺素。 此帖的草書堪稱一絕,筆勢圓勁有力,擒縱自如間盡顯灑脫,深得晉人書法的神韻,風格與孫過庭的草書頗為相似。而旁附的小楷釋文,雖字小如蠅頭,卻飛動變化,妙不可言,自宋代以后,鮮有書家能達到這般水準。明代解縉在跋中稱其為唐人所書,贊嘆這冊帖“辭古筆精,洞達神妙,中間釋字,亦且灑落”。清代王文治也在跋中寫道:“今觀其筆勢圓勁,深入晉賢之室,其殆孫虔禮一流人也歟。釋文小字飛動變化,不可端倪,宋以后萬不能為,與草書應出一人之手。”兩位大家的評價,更印證了此帖的藝術高度。
四月孟夏。往昔分飛。本期暫別。何因一阻。遂即經年。況夏時暄炎。(原脫光字)風漸扇。眷望之積。伊何可言。每歎行雲。恆思歸便。倦情不已。憶念增深。幸願高明。伏垂下問。(釋文明字損。又另行釋文十一字。□諾□季懷匆卒豈敢多具。當是五月文。) 六月季夏。自從分袂。各處遊方。既阻關河。音書斷絕。近問往信。敬想為勞。言展未期。歎善無以。炎光極熱。毒氣傷人。足下此時。如何安適。為奉言敘。竟想追尋。謹遣一行。希垂玉封。(釋文季字安字損缺) 七月孟秋。離分一日。情甚三秋。執別蹔時。心同積歲。何期睽阻。言會具然。憂慮之勞。不能已以。況公景悅三秋。時歡七夕。不任延想。望覩思人。謹遣數行。希還一字。(釋文阻字悅字覩字損缺) 無款的它,沒有借助任何作者的光環,僅憑自身過硬的筆墨功夫,便征服了帝王與行家。在書法史上,這樣僅憑作品本身便能閃耀千古的帖,著實不多見,也難怪它能成為臺北故宮“壓箱底”的草書神帖。
八月仲秋。適憶奉辭。經今數載。何期分袂。遂絕知聞。企望白雲。心歸故理。俯思素友。情想披尋。況高樹吟蟬。彫堂去鷰。羈遊盛思。獨敘傷懷。寄此深心。希存來問。(釋文八月中秋四字。披字鷰字俱損缺。) 九月季秋。奉辭言展。遂隔數旬。時候徂秋。能無馳仰。青山帶地。敘念無期。況阻關河。彌增翹軫。不任延想(想字衍。)佇。望覩思賢。謹付一行。代申面及。 十月孟冬。翔雁孤鳴。深動羈人之思。飛蓬獨轉。更傷旅客之悲。況阻關河。能無怨及。相見未晚。積恨為勞。信至如流。希歸一札。(相見。釋文作想見。至字釋文缺。如流希歸一札六字。俱缺半字。) 十一月仲冬。秋首分飛。許即相見。為緣公務。遂闕躬參。恨憶勞心。寸陰如載。覩冰池之寫鏡。云似羈愁。屬寒雪之凝花。彌添旅思。奉面未日。略略修承。 十二月季冬。春首分離。本期兩月。如何一別。便阻三冬。斷絕音書。無慰勤積。比加寒風飄雪。等柳絮之驚飛。不審高賢。何當故理。深思言會。 仰望成勞。馳奉數行。謹佇來問。(釋文風字損。)吾前後書。惟此本佳也。(本佳二字半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