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萬年之前 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石頭打磨成圖騰 隨著技藝和材料的提升 在漫長的藝術長河里 留下了數之不盡的藝術作品 它們不僅傳承著藝術和文化 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對世界著名雕塑 你了解多少? 1、秦始皇兵馬俑 俑坑里的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 跪射俑 198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剛出土的彩色兵馬俑 兵馬俑雕塑采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有許多種,手勢各不相同,面部表情也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 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 2、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是法國于1876年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美法聯盟贈送給美國的禮物,1886年10月28日銅像落成。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自由女神像腰寬10.6米,嘴寬91厘米,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長達12.8米,火炬的邊沿上可以站12個人。左手捧著一本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字樣的法律典籍,象征著這一天簽署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而其體態又似一位古希臘美女,使人感到親切自然。當夜幕降臨,神像基座的燈光向上照射,將女神照得宛如一座淡青色的玉雕。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征,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征,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對成千上萬個來美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征。 3、基督的救世主 基督的救世主 里約熱內盧基督像也叫巴西基督像,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 基督的救世主位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基督山上,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 基督的救世主落成于1931年,總高38米,體積龐大,有1145噸重,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 耶穌像面向著碧波蕩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耶穌基督的身影與群山融為一體,一些云團不時飄浮在山峰之間,使耶穌像若隱若現,顯得神秘圣潔。巨大的耶穌塑像建在這座高山的頂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從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成為巴西名城里約熱內盧最著名的標志。 4、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是埃及著名古跡,與金字塔同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遺跡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在雕塑上也留下了讓人驚嘆的作品。 獅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薩的金字塔墓區,坐落在開羅西南的吉薩大金字塔近旁。頭像部分有觀點認為是古埃及法老哈夫拉按自己的肖像塑造,也有觀點認為是雷吉德夫根據父親胡夫的肖像建造。 像高21米,長57米,算上兩個前爪,全長72米。耳朵長2米,面部長約5米,寬4.7米,鼻子長1.71米,嘴大2.3米。除了前伸達15米的獅爪是用大石塊鑲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塊含有貝殼之類雜質的巨石上雕成。 它頭戴“奈姆斯”皇冠,兩耳側有扇狀的“那姆斯”頭巾下垂,前額上刻著“庫伯拉”(即cobra:眼鏡蛇)圣蛇浮雕,下頜有帝王的標志——下垂的長須,脖子上圍著項圈,鷹的羽毛圖案打扮著獅身。 在古埃及,獅子是力量的象征。雕像坐西向東,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由于它狀如希臘神話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稱呼它。 5、魚尾獅 魚尾獅 魚尾獅不是實際存在的動物,是一種虛構的魚身獅頭的動物。 由新加坡華人林浪新為旅游標志設計的形象,為新加坡市中心著名噴水雕塑,是新加坡的城市地標,從1997年一直沿用到至今。 1964年由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布侖納設計的,新加坡旅游局在1966年把魚尾獅注冊為它的商標,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成一座獅子頭、魚身、魚尾的雕塑。像高八點四米,獅子頭頂部長二點三米、寬一點七米,身重四十噸。雕塑現坐落在新加坡市魚尾獅公園內。 魚尾獅獅頭的設計靈感是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公元14世紀時一位來自「三佛齊王國」名叫圣尼羅烏達瑪的王子在前往馬六甲途中來到了新加坡。他一登陸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只獅子。他于是為此島取名「新加坡」,在梵文中即「獅城」的意思,而魚尾象征當年飄洋過海十分美麗。 小魚尾獅 大魚尾獅附近還建有一座小魚尾獅像,它高2米、重3噸,該獅塑像也是林先生的作品。獅身由混凝土制作,表面覆蓋上陶瓷鱗片,而眼睛則是紅色的小茶杯。夜晚,眺望魚尾獅公園外海,船影朦朧,千萬盞燈火閃閃爍爍,一派海國風光。 新加坡共有大大小小7座魚尾獅,但只有魚尾獅公園的兩座是林浪新創作。其他5座分別在旅游局總部、圣淘沙、花柏山和宏茂橋。 6、大衛雕像 《大衛》是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大衛雕像背部 《大衛》是1501—1504間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此雕塑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該雕像展現了一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更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衛》雕像是一個赤身裸體、身材高大、肌肉健壯、發育很好的青年男性。他的站立姿態十分自然、優美。兩腿自然張開,右手下垂自然放松,頭部轉向左側。大衛的面孔看起來格外英俊,眼晴大而有神,鼻部很高,棱角突出,看起來很有立體感。歐羅巴人種男性普遍身材高大,毛發很多,這個雕塑作品中的男性頭發濃密卷曲。 《大衛》體現了人體的神圣美與大衛即將迸發出的巨大熱情,從而成為西方美術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體雕像之一。 7、小美人魚銅像 小美人魚銅像是一座世界聞名的銅像,她位于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已經是丹麥的象征。 小美人魚銅像 小美人魚銅像是一座世界聞名的銅像,她位于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已經是丹麥的象征。 遠望這個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她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恬靜嫻雅,悠閑自得;走近這座銅像,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神情憂郁、冥思苦想的少女。銅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是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的。 高度僅為1.5米的“小美人魚”銅像始建于1913年,它是由嘉士伯公司創始人的兒子卡爾·雅可布森為了紀念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而構思的。 自從它落戶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海港后,已經成為了丹麥的象征。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到丹麥旅游,一睹“小美人魚”的風采。 8、思想者雕塑 《思想者》是作者羅丹對他充滿神奇的藝術實踐的體現和反映,更是對他所建構并整合人類藝術思想——羅丹藝術思想體系的見證。 思想者雕塑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雕塑,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現藏于巴黎博物館。1880年制作的石膏模型,現藏于巴黎羅丹美術館。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沉浸在極度痛苦中的姿態。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征。 《思想者》雕塑人物全身赤裸,腰身微弓,左手在左膝上自然放置,左腿支撐著右臂,右手托在有著凌厲線條的下巴雕像上,握緊的拳頭用力地頂在嘴唇上,本身就十分健美的肌肉此時更是緊張地隆起,露出飽滿的線條雕像形象雖然是靜止的,但似乎顯示出他在進行著高強度的勞動。他神態莊嚴肅穆,似在審視著宇宙中的一切。 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著拳頭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僅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 9、米洛斯的維納斯 《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斷臂的維納斯》。 米洛斯的維納斯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古希臘雕刻家阿歷山德羅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表現出的愛神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形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思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形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塑頭部與身軀均完整,但左臂從肩下已失,右膀只剩下半截上臂。雕像的上半身為裸體,下半身圍著寬松的裹裙,左腿微微提起,重心落在右腿上,頭部和上身略向右側,而面部則轉向左前方,全身形成自然的“s”形曲線。 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于雕刻家渾厚樸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的藝術手法。 10、復活節島石像 復活節島石像 摩艾(Moai),另譯:摩阿儀、摩埃、毛埃,是位于復活節島的一群巨型人像,遍布全島,是智利的旅游景色與世界遺產之一。有些摩艾會被放置在名叫“阿胡”的石頭站臺。 這些摩艾只有上半身,具有一對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棱角分明,表情沉毅,也有一些石像被安上了“珊瑚眼”。許多摩艾的外觀都是完全相仿,只有一個被稱為“圖庫圖利”的石像擁有下半身并跪在地上,他還有胡子和一對短耳。這兩種類型的石像可能與島上傳說的“長耳人”與“短耳人”有關。 復活節島有1000多尊巨大的摩艾石像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齊地排列在海邊的石島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約30-90噸,它們形象奇特,神情嚴肅,面對大海,似乎若有所思。 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石像一般7-10米高,重約90噸。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 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梁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 雕塑是一種造型藝術 每件雕塑作品 風格迥異 神態自若 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于雕塑家的巧奪天工 每一件雕塑作品 都是雕塑家講述的一個故事 都是過往歷史的印記 雕塑家通過作品表達心緒情感 雕塑作品的美 今天你感受到了嗎? |
|